賞古文佳句,學物理知識 (一)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賞古文佳句,學物理知識 (一)

               福建晉江南區中學    莊燦煌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代代相傳,繼承發展,影響著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光芒萬丈的瑰寶。古文特別是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學中的燦爛文化,它以集中的內容、飽滿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精煉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創造高超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也蘊藏著大量的物理知識。筆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古文佳句引入物理教學,或活躍課堂,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感化、精神引領之功效。下面選取幾則與初中物理知識有關的古文佳句與讀者共賞。


    1、古文佳句中的聲學知識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楓橋夜泊】

    賞析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游覽勝地。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情景交融,為七絕之典范,飽含了眾多物理知識。“ 月落烏啼霜滿天”描寫了秋天白天溫度相對較高,空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氣,當夜晚來臨時,氣溫急劇下降,空氣形成了固態冰晶附著在樹木、花草、地面、房屋屋頂表面等處,這就是霜(凝華)。而“夜半鐘聲到客船”是因為敲棒敲擊鐘,鐘振動而發出了聲音,那悠揚的夜半鐘聲可以從山上傳到客船,可以隔河傳到彼岸,引起了人們的聽覺。夜間為什么會傳得遠呢?道理之一是:夜深人靜,背景噪聲小了,人更易于辨別遠處傳來的聲音;另一原因是在夜間,靠近地面的空氣逐漸冷下來了,聲音更容易沿地面傳播,因而夜間聲音能傳得更遠,特別是“霜滿天”這樣寒冷的天氣,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賞析  這兩句詩寫兩岸猿猴啼聲不斷,回蕩不絕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啼不住”,并不是說三峽兩岸猿猴一直在不停地鳴叫,而是襯托出船速飛快,第一只猴的叫聲未絕于耳,第二只猴的叫聲又傳來,就像呼呼掠過的江風一樣,無頭無尾,連續不斷。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在山中的回聲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這首詩歷來也被人們視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可謂當之無愧。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賞析   王之渙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楊柳”指的是《折楊柳》曲,“何須怨”不作怨到“絕望”理解,作自我解嘲未始乎不可。“怨”是含蓄的,并未失“盛唐之音”特色。“羌笛何須怨楊柳”跟聲學就有關聯。管樂器發出的聲音其音調、音色、響度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跟樂器所選材料的材質、硬度、長度、厚薄、直徑、諧振腔的結構等因素有關外,還跟演奏人吹氣流的強弱、頻率、音色、技巧等有關系。從物理學角度講,“羌笛”發出聲音不好聽,可能就要“怨楊柳”了。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唐·王維·鹿柴】

   賞析   此詩反映“詩佛”王維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絕妙之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表現出作者“詩中有畫”的特點。空曠的山林里看不到一個人影,只是能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人語響”描述了聲音在山谷中傳播時,遇到障礙物要發生反射現象,當反射回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就可以分辨出回聲,聲音在山谷間來回反射,可以多次聽到回聲。


    2、 古文佳句中的光學知識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賞析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出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骨子里是愁,卻偏要言樂;明明孤獨無知音,卻硬要說得熱鬧。由此可見,詩人盡管寂寞失意,卻仍不失瀟灑飄逸之風。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之所以成三人,是因為作者和月亮(幻覺為人)以外,還有一個是因為光的直線傳播而形成的人影。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賞析  《岳陽樓記》因文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而名留史冊,而文中的“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亦是寫景名句。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由于光的反射,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碧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風格清淡閑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讀來令人唇齒留香、暢快不已。掬起一捧水,月亮就好象在你的手里了;在花叢里玩得久了,連衣服都沾滿了芳香。本意是作者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并融入到這美好景色中去,物我兩忘。其禪意是說,你只要靜下心來,沉浸到純凈無的境界中,反而會得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或感悟。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掬水月在手” ,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這是光的反射現象中的平面鏡成像;“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這是分子熱運動中的擴散現象。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唐·高駢·山亭夏日】

    賞析   詩人描寫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達了詩人悠閑愉悅的心情。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濃陰”是光沿直線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物體所形成的無光區域;而“倒影”則是光反射時的成像現象,并且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虛像。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五代·舊唐書·魏征列傳】

   賞析  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屬于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立等大的虛像。從而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怎樣對待它,它就怎樣對待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

    賞析   “月有陰晴圓缺”是由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由于受莊子、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寵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是蘇軾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3、古文佳句中的參照物知識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賞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我一定要攀上泰山頂峰,看腳下的群山是那樣的低矮和渺小。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這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少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 由于參照物的選擇,以泰山為參照物,其它物體相對較“小”,可以看出青年詩人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此句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唐·無名氏·浣溪沙】

    賞析  本文作者對乘船情景的描述涉及到參照物的選取問題。以不同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得到的觀察結論往往是不一樣的。在詞中,作者先是以船為參照物,得出“山來迎”的判斷。接著他以灘頭作為參照物又得出“山不動”、“是船行”的結論。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賞析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前面語句都是寫地上的景物,接下來作者把筆鋒一轉,畫出“夕陽西下”的天空,以地面為參照物,太陽是運動的,而且是向西運動的,為地上的景物繪就了一輪血紅的西墜的夕陽作屏幕,落日殘照,本易引人惆悵、傷感,卻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層悵神寒骨的迷離之意。“夕陽西下”又與“昏鴉”“西風”一起點名時光緊迫,已到暮晚,季節上到了游子歸家的季節,可這個時節、這種時辰卻仍有“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無家可歸之人痛斷愁腸?一個“斷腸”,把“天涯淪落人”的無法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受與苦楚傳達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唐·李白·望天門山】

    賞析  “兩岸青山相對出”意指群峰夾岸,舟行江中,產生一種山動船不動,兩岸青山由遠及近排闥而來的錯覺。“相對出”,把靜止的山變成了動態的生命,它們從遠處走來,這是以船為參照物。“孤帆一片日邊來”意指從兩岸青山之間遠望,長河無際,水天相接處,一葉孤舟從燦爛紅日處緩緩走來,這也是以船為參照物。這首詩作為盛唐時期抒情詩歌的代表作,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積極向上的力量。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46

[新一篇]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舊一篇] 賞古文佳句,學物理知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