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郴江水啊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什么它要離開郴山流往瀟湘去呢?

  [出典]  秦觀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注釋: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魚傳尺素:《古詩》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幸自:本自,本來是。

  為誰:為什么。

 

 

  3、譯文1: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

  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

  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

  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

  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2:

    夜霧如厚重的帷簾把樓臺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跡。
    我極目遠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館在春日寒風中緊閉,
    還有:杜鵑的哀啼, 斜陽無聲地落去……
    驛站轉給我友人饋贈的梅花,
    驛使捎來的是親人的信息——
    如今卻堆砌成無法數得清的離愁別緒。
    郴江呵,你生來就圍繞著郴山,
    為什么——竟向瀟湘水流去?

    譯文3: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臺,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遠方的朋友寄來慰問的禮物,牽掛我的親人捎來安慰的書信,這樣的關懷更引起我無限的愁苦,新愁舊恨重重堆積,難以計數。郴江水啊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什么它要離開郴山流往瀟湘去呢?

    譯文4:

   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北望桃源樂土,也失去了蹤影。我正被幽閉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內,漠漠春寒,惹人愁悶。斜陽下,杜鵑聲聲,凄歷辛酸,令人倍增傷感。

    譯文5:

    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消失不見,我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獨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在夕陽下響起。受到了遠方的問候,接到了朋友的問候,但越是受到來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應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6:

   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

  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4、秦觀生平見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秦觀逝世25年后,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記載,江南紹興的一位士人,妻子懷孕后,竟然夢到了他。這個士人,又驚又喜,心怦怦地跳,想:“秦觀來送夢,莫不是,我們的孩子將有他那樣的才華么?”于是,就給將要出生的孩子取名為“游”,字“務觀”。
  果然,這個孩子出生后,才華冠世,所取得的詩文成就,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遠遠超過了秦觀。孩子成年后,親眼看到了秦觀的畫像,為表達仰慕之情,作了一首《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的詩,云:

  “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

  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這個孩子,就是陸游!

 

 

  5、“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夜霧籠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樓臺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霧障,無處可尋了。當然,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蒙蒙的月夜,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之景了。這里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意味深長。“樓臺”,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存過或人們的想象中存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則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杜鵑鳴聲,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游子歸思的意象。以少游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豈堪也,詞人這重重凄厲的氣圍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過片“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見于《荊州記》記載:“魚傳尺素”,是用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詩意,意指書信往來。少游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并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恨離愁而已。

  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這種感受又很難表現,故詞人手法創新,只說“砌成此恨無重數”。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于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沉重堅實而又無法消解。

  如此深重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但實際上,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這兩句由于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詞人癡癡問詢郴江:你本來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6、這是一首寄托個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詞。宋哲宗紹圣初年,秦觀因受“元佑黨人”的牽連,先貶為杭州通判,繼之,又因“影附蘇軾,增損《實錄》”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后又被遷徙郴州。政治上連續的挫折與打擊,生活上一再的變動和顛簸,這就使一個曾經懷有遠大理想的詞人感到理想破滅,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極度低沉。這首詞形象地刻畫了作者被貶郴州時的孤獨處境和屢遭貶滴而產生的不滿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詞中所反映的情緒看,似不能簡單地把這首詞歸結為一般的羈旅相思之作。

    上片寫孤獨的處境。開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個夜霧凄迷、月色昏黃的畫面。霧氣的濃重是從遮蔽樓臺這一點上烘托出來的。“霧失樓臺”的“失”字用得生動,因為整個空間布滿了濃霧,所以在作者眼中,樓臺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月迷津渡”與首句兩兩相對,十分工整;同時,它又是首句的補充。霧,遮住了樓臺,當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當明月東升之后,它總是照射在樓臺之頂,輝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霧茫茫,不僅吞失了樓臺,連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個“迷”字的出現,仿佛連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當然,作者矚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樓臺”與“津渡”,而在于那長期索系于作者心頭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確點出:“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釋。有解作劉晨、阮肇天臺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牽強。這里仍以解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源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縣),作者貶往郴州,雖與桃花源相隔甚遠,但作者來到湖南,自然要聯想到《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詩詞中,不僅是避亂隱居的處所,而且也是大多數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這第三句寫的既是現實中的桃源縣,又是寫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雙眼,“桃源”仍無處可尋。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屢遭貶滴之后的極度灰心失望的情緒。有了這樣的一種情緒,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經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時獨處“孤館”,并且遭受著“春寒”的襲擊,耳之所聽者,“鵑聲”,目之所見者,“斜陽” 。本來“霧失樓臺”,“桃源望斷”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難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館”、“春寒”、“鵑聲”、“斜陽”的交叉襲擊呢!作者于此,禁不住驚呼:“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發。“閉”字準確生動、含有多層意思。一是襯托荒涼而又寂寞的環境,說明作者于此幾乎斷絕與人的來往,故“門雖設而長關”;二是逃避襲人的“春寒”,閉戶不出;三是妄圖借此阻止進入耳鼓的杜鵑的哀啼;四是妄圖阻擋映入眼簾的落山的夕陽。“鵑聲”、“斜陽”在古詩詞中都是引起鄉愁的客觀事物。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鵑的啼聲,似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所以張炎《高陽臺》中有“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這樣的詞句。正因為如此,作者才產生了把耳聞目見一概拒之于門外的情感。這是由“不堪”忍受而產生的怨恨。

    下片寫被貶謫的不滿心情。“驛奇梅花”三句承“閉”字加以展開。“閉”在“孤館”之中的情況又如何呢?一般說來,有了“梅花”和“尺素”這樣的禮物和音信,似可略慰遠謫他鄉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與愿違,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無重數”便是發自作者內心的最強音。“砌”字新穎、生動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甚至發展到“無重數”這一極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這“恨”字的內容是什么呢?作者沒有直說。這正是秦觀詞婉轉含蓄之所在。不過,從這首詞的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從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結來看,仍可體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這兩句似在寫遠望思鄉之情,不過表現出一種羈旅相思之情而已。

    實際上,“郴江”離開了“郴山”,并非簡單地比喻人的分別,聯系秦觀政治上的不幸遭遇,這兩句是有深刻的含義的。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該在朝廷里為國家做一番有益的事業,猶如“郴江”緊緊圍繞“郴山”旋轉一般。然而,如今卻不知為什么被貶到這荒遠地區,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樣,離開了它日夜索繞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瀟湘涌流而去。

     據宋惠洪《冷齋夜話》載:“坡翁絕愛此詞尾兩句,自書于扇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蘇武不僅賞識秦觀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觀的為人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觀之所以被貶,也正是受到蘇軾的牽連。所以“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喟嘆、不僅發自秦觀的內心,實際也說出了蘇軾(包括與蘇軾有相同命運的知識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強烈的共鳴。這才是蘇軾極端欣賞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語言情新洗煉,風格婉轉含蓄,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地,因此為后人所稱道。但除此之外,結構的勻稱與構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這首詞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韻律完全相等,下片實際上是上片的重唱。由于上下兩片完全對稱,除平仄與韻腳以外,我們不妨把這首詞當作一幅對聯看。由此,我們還可以發現這首詞在構思上的藝術匠心。

    (上片即上聯)在構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小單位,處于濃霧的重重包圍之中,在“孤館”里獨處、孤寂無依。下片(下聯)是開放式的,作者通過虛(如“此恨”、“瀟湘”等)實(“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兩方面有關細節的描繪,展開了作者想象的翅翼,把“閉”在“孤館”中的自我與大世界聯結了起來,抒寫出超越時空拘限的內在情感。上片與下片形成強烈對比。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這。

 

 

    7、“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么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

     關于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 ;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鑒賞辭典》)見仁見智。

    對這兩句蘊意的把握,或可空靈一些。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并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么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

 

    8、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我望斷了雙眼,也無處尋找理想中的桃源。獨住在旅舍里,聽杜鵑聲聲悲啼,看夕陽下沉暮掩黃昏,被緊鎖其中的我哪里還能經受得住春天的寒冷啊?驛站中不斷有友人與家人寄來書信,而我心中的離恨也越堆越多,重重疊疊不知有多厚。郴江本應該圍繞著郴山流淌啊,卻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   

這是一首凄迷絕望的小詞,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無端遭貶后內心的悲苦與迷茫。

高大的樓臺在大霧中迷失,通向遠方的渡口在月色中不見,理想中的生活已經沒有了蹤影。前路渺茫的詞人,不得不獨自面對著眼前這難以忍受的孤館寒窗、聽著那杜鵑的聲聲哀鳴、看著夕陽一點點地下落,暮色一點點地降臨。此情此景,讓人不忍卒讀。被貶異鄉已經很痛苦了,如果沒有什么東西碰觸這傷痛還好,偏偏朋友和親人們的牽掛一封封地傳來,時時提醒著自己過去曾有的美好,而那些美好如今已恍若夢境。郴江本來應該好好地圍繞著郴山流淌,卻怎么無緣無故地就流到瀟灑去了呢?這是多么讓人想不明白的事啊。

命運啊,為什么常常不能按照我們預想的軌道運行,不知在何時,它的大手就那么輕輕地擺弄一下,于是所有的志意所有的努力都離我們而去。

秦觀這首詞倍受歷代文人和學者的推崇。其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及“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受傾心。據說少游死后,蘇軾曾把這首詞自書于扇面以志不忘連連嘆呃:“少游已矣,雖千萬人何贖!”清人王士禎更稱最后二句為“千古絕唱”,并贊東坡與少游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9、【秦觀一生積聚了滿腹傷心失意的淚水,把深沉的心酸苦悶融注在類型化的離情別恨之中,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從而給傳統的艷情注入了新的情感內涵。《踏莎行》中,詞人一凄婉的筆調,描寫謫居地的自然環境和孤寂悵惘的思鄉之情,流露出處對現實政治的怨恨。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過高,對于人生的挫折和失敗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故一旦希望破滅,就異常失望和痛苦,年已四十八歲的秦觀因“謁告寫佛書”被貶到彬州,這實在讓他感到“霧失”、“月迷”之茫然,失去人生信仰的方向和少年壯志的追求,而“桃源”本來的虛無進一步抒發了他理想之破敗,三句敘寫,表面雖是具象之景物,然不同于現實中之景物,進入了一種含有豐富象征意義的幻象中之境界,【這是其敏銳之心性和悲苦之遭遇的相互結合的產物,遂以其銳感深思中之悲苦,凝聚成了如此深刻真切的飽含象征意味的形象】,身處“孤館”,又遇春寒,其寂寞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在杜鵑的啼叫聲中,無邊的愁怨籠罩壓抑著一顆蒼老的心。同時,“梅花”和“尺素”又在暗示中轉化為一種對己對身世不解的理想與現實的隔閡。其恨積累之深重與堅固不可破除。最后,銳感多情之詞人秦觀,在其歷盡遠謫思鄉之苦以后,在“為誰流下瀟湘去”的疑問中抱恨長嘆……這種不自愿的離別產生的酸楚化作江水流瀉與悲憫之際,遂又如此江水一樣“連遭貶謫”,經不起風浪與讒言侵蝕的脆弱之心在四年后流向了人生長河之盡頭,但那些“傷心詞”會永遠浮飄在時間長河之上,綻放其永不遜色的光輝,以饗后人。

秦觀詞以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在詞史上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直接影響后來的周邦彥、李清照和南宋雅詞作家,在詞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10、若求情語之新,必先用情深,若淺情輩,常情曾不能察,遑論其新乎?

   曹子建“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陳子良“以我窮途泣,沾君出塞衣”。

   張 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韋端己“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張 泌“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崔懷寶“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

   何 凝“卻愛藍羅衫子,羨他長束纖腰”。

    顧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牛希濟"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馮正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秦少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姜白石“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11、秦觀一句詩“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今讀來。有別是一番滋味。黛玉之淚,說是為報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而哭。一株世外仙姝,來到滾滾紅塵中,自然沒有長歌當哭之豪氣,業務“初聞涕淚滿衣裳”的為國為民,這只是一個有獨一無二真性情的弱女子,悄悄拭去一顆冰涼的淚,猶見得淚痕未干。“天涯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這株幽草生活在靜謐的溪澗旁,遺世獨立,無香氣,無花色。畢生,她結出了一顆絳紅的果子,就像淚珠般。也許她太過纖弱,太沉默,但卻流露出瀟湘流水般的氣質,悠悠過,不停留。美到出塵,美到極點,卻也無可把握。

 

 

    12、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山和水自古就是天生的一對,就象日與月一樣無可匹敵的默契,似乎盤古開天地以來,他們就是天造地設無法分割的一對。

    有山無水的地方——荒涼,有水無山的地方——空茫。無山無水的地方很難擁有迷人的景象,有水有山的地方必定造就人間的天堂。即便是殘山剩水在明眼人的眼中也有著獨特的光亮。

    山以它的高大壯觀站出一種莊嚴,水以它的溫柔透明流出一種纏綿。山對水說,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水不語,只用它細膩輕柔的笑語回答了山的問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即便是鳥已飛絕,人蹤已滅,江已冰封,山已飄雪,山和水都無法分開。山以它的呼吸吹著片片雪花狂飛亂舞,水以它的纖纖之手把不死的柔情化為雪灑向空中。山接受了雪因為它是水的靈魂,水之魂是那樣的純白無暇無可挑剔。水接受風因為風是山的情話,山之情是那般的深沉熱烈至真至純。

    雪,是山的風衣,是水熬過了春夏秋,在寒冷的冬天,不惜凍壞了了雙手,才把它披在了山的身上,山能拒絕嗎?山不能拒絕,山只能默默的注視著水,然后歷經冬春秋,把滿腔的淚水奉獻給水,山對水說,今生只會為你落淚。

    風是水的長裙,是山參透了日月星,在轉瞬的流星消失的剎那想到的最美好的禮物,水能拒絕嗎?水不能拒絕,水能含情地望著山,然后穿起長裙,用輕盈的舞姿裙角飛揚,蕩起陣陣漣漪。水對山說,今世只為你傷悲。

    山不希望水傷悲,水不希望山流淚。山會為水堅定不移,站住腳跟,因為它今生為水。水會為山留連忘返,獨守河床,因為它今世為山。

    天可崩,地可裂,海可枯,石可爛。山和水也不分。

    滄海變成桑田時,水都會叮嚀著山與它長相廝守,面對水的切切叮嚀,山只對水說,你是我一生的追尋。

    巍巍高山,涓涓流水,守在一起,究竟是一種端莊還是一種無法企及的嫵媚?作者:
戀楨

 

 

    13、秋衫零落,煢然獨立于花廊下,抬頭望著樓上的愛人,臉上有陽光陰影的柔弱女子,有著暗雅如蘭的憂傷。那春草清輝般的邂逅,應是她的。
骨子里是凄婉的,連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草,過盡飛鴻字字愁”,比易安的“滿地黃花堆積,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還要幽邃深長的思意。有時候,我甚至懷疑眉間的愁緒,是她鐘愛的男子也抹不平的。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隱晦深流,隱約才是她的心曲。我的生命里一定會有相愛如歡的時候,共一個氣宇昂軒的男子。春日濃醉,他與她畫堂做戲,并肩攜游拼酒,恩愛如蝶;夏日暫有別離,也是眷眷難當,遙看星河遼闊,織女牽牛天各一方。盈盈一水間多少輕愁喜悅,亦只有相愛的人才領會得到。

 

 

    14、從心理學和美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的惆悵感恐怕是最混沌、最朦朧,當然也是最攝魂的一種心境了。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惆悵里居然會有一種很深沉的美感縈懷!越是能創造、表述惆悵美的作品,便愈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惆悵是種空靈的高級文化,體驗惆悵需要文化,需要內外的閱歷。詩的氣質越濃烈的人,就越會得“惆悵癥”。它能讓你哭不出,也笑不出,只是在你的嘴角掛著一絲淡淡的苦笑,苦中又夾雜著一丁點甜美。這就是人生的真正的心境!

    一首好的曲子之所以能撥響聽者的心弦,往往是因為它吐露了一種惆悵美。像憂郁和哀愁一樣,惆悵也富有一種美感,一種揪心搗肺的美感。不管是一首民歌還是一部交響樂,要是它令聽者惆悵不已,低回久之,它就是成功的。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既怕惆悵,又喜歡獨自體驗,玩味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惆悵。

    中國的古琴曲《廣陵散》、《瀟湘水云》、《雁落平沙》等,就是因為它們都傳達出了“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凄苦失望心境。

    普遍世界的惆悵比個人具體的惆悵更有藝術的魅力。好的藝術作品都在于它陳述了普遍世界的光和暗、歡樂和悲哀的搏斗,于是普遍世界的惆悵便油然產生。

——也許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會引出大惆悵,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也許文化層次越高,感情越細膩、越豐富、越敏感的人,他的惆悵感也就越微妙。

——也許惆悵是人類潛意識王國里最復雜、最活躍的一種情緒。

    年事越長,我越感到人生的歡樂總是轉瞬即逝、曇花一現,更像閃電破空飛逝而過。而惆悵卻像那神秘莫測的月亮,雖然發出的是幽幽的光,卻是晝夜不熄的!

    人生的惆悵在于無法直面實在的無助;

   生命的惆悵在于最美好的時刻不能重現;

   成功的惆悵在于等你得到它,它好像已經沒有以前那樣誘人。

   沒有惆悵的人生是單調的、枯燥的、貧乏的!

   我喜歡品味惆悵,但又害怕面對!!!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0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