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的特點及其與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之比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作為宗教,世界上伊斯蘭教只有一個。這就是信仰安拉(真主)是惟一的,安拉是宇宙的創造者和指揮者。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在人間為安拉“報喜訊”和“傳警告”。這是主要的。還有一些其他信仰條件,如信經典、信天使、信末日審判(和前定)。此外,還有一些宗教制度(功課)——會念經,做禮拜,要封齋,須施舍,去朝覲等。這應該是統一的,不可改變的。目前全世界伊斯蘭教教徒(穆斯林)已經超過10億人口,有的統計說有12億,僅次于基督教信教人數,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穆斯林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中亞和外高加索、南亞以及東南亞。全世界伊斯蘭教國家有50余個,占聯合國席位1/4-1/3間,都是發展中國家。有40余個國家穆斯林占全國其他宗教信仰人口的多數。在20余個國家伊斯蘭教被認定是“國教”。每年參加朝覲的各國穆斯林約有200萬,占全世界穆斯林的1/5000強,可以看出伊斯蘭教是當今國際社會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伊斯蘭教形成以后一千余年的發展歷史中,不斷地發生教派分化運動,產生和形成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教派、派系。從“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到文化上自認是伊斯蘭,宗教觀念已經淡漠的“世俗穆斯林”,應有盡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樣伊斯蘭教是世界上一支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強大的凝聚力,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和發揮著巨大作用。
  二、中國有著2000萬穆斯林,其中有將近一半是散布在全中國各地但又以西北地區較為集中的回族。其次是新疆維吾爾族,新疆地區是信奉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地區。回族和維吾爾族人口聚集在一起占中國穆斯林的大多數,故而也最重要。中國過去談穆斯林,主要是講回族,這是一個缺點。西方過去談中國穆斯林,主要是講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這也是一個缺點。除此以外,至少還有8個民族也信奉伊斯蘭教。回族,連同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共4個民族,從人種學上說,有中國北方民族同高加索人種(Caucasian Peoples)的混血融合(撒拉族稍有不同)。中國最近有兩位青年學者曾應用現代DNA分析技術研究回族族源,發現回族中有較大比例的高加索人種混雜程度。他們的D13S317基因座中第11號等位基因頻率高加索人種明顯高于蒙古人。可以說回族是中亞、西亞人和漢族乃至蒙古人混血形成。通過世世代代的婚姻交融,他們外形同漢人相近、相似,語言也共用一種(保留若干特殊語匯),接受中國主體文化——儒學的影響較大較深,在歷史上同漢族廣大人民相處很好。維吾爾族連同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族共6個民族,是突厥人種(Turkic Peoples)的分支,在境外有他們自己的族類,語言屬突厥語系。在歷史上同主體民族存在過磨合,但“合”是主要的。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是又能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各種宗教乃至不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儒家思想始終占有最高的統治地位,是傳統中國的統治思想,是中國人做人、做事的指導思想,也是歷代中國統治君王管理中國的道德原則。所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同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融合的關系,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三、談中國伊斯蘭教的特點,首先我們可以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說起。伊斯蘭教同佛教、基督教一樣是外來宗教和文化,但是伊斯蘭教形成較晚,卻發展迅猛。穆罕默德逝世不久,經過四大哈里發短暫時代(632-661年)就相繼建立了幅員廣袤、有著不同民族和語言、橫跨歐亞非三洲大陸的兩個伊斯蘭帝國:伍麥葉王朝(6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其發展至速至廣是佛教和基督教難以望其項背的(比不上的)。更有意義的是伊斯蘭教形成不久便傳入中國了。中國史書記載,唐朝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阿拉伯哈里發帝國即派遣使節來華建立聯系。這樣看來,伊斯蘭教在正式建元29年以后就進入了中國大地。這也是佛教和基督教無法比擬的。佛教教祖釋迦牟尼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中葉,中國史書記載直到中國東漢永平七年(64年)才正式遣使西域訪求佛法,其間相距有六七百年之遙。基督教誕生于公元之際,基督教的一個支系聶斯托里派(Nestorians)中國稱其為大秦景教,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在當時長安樹碑立寺,廣為布教,其間相距亦六七百年之遙。三教相較,伊斯蘭教到中國的特點是十分明顯的。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是靜悄悄和和平的形式,是在互不戒備互不防范、具有商業貿易性質下進行的。商業貿易曾經在傳入過程中起過先鋒作用。早期伊斯蘭教眾是來華經商的阿拉伯、波斯和中亞商人,當然也有少數從事文化交流和宗教宣傳的學者和官員。這同古印度僧人、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來華以宣傳宗教為惟一職責迥乎相異。唐宋以來,大量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來華經商,與此同時,他們也把伊斯蘭教教義和生活方式帶到了中國。開始這些在中國的穆斯林通常群聚而居在中國的重要城市和港口,以此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獨特的生活行為,這就是“蕃坊”。年深日久,他們或自行通婚,或少量與當地居民通婚,繁衍子孫,從僑居而成為土生蕃客。一般說來,他們并不主動向外人宣教傳教,也不動員附近漢族入教。通婚往往是他們擴大信教范圍和信徒數量的最自然方式。當然,這并非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沒有傳教人士。這是不可能的。中國史料上也說穆罕默德有4位門徒遠至中國傳教,支逝后葬在中國的廣州、揚州和泉州。這些早期穆斯林教職人員為數亦不會少。然而,同數量更為眾多的穆斯林商人相比,他們基本上是屬于從屬地位,并且主要為域外來華的穆斯林服務。似乎他們主要集中在中國大城市,特別是東南沿海港口。這樣的情況大約持續中國唐(618-907年)、宋(960-1271年)兩個朝代。
  四、元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蒙古軍隊在征服和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曾經征集了席卷西亞、中亞時的“西域親軍”,他們多數是穆斯林。戰后這些色目人大部分就地屯聚牧養,進入了農村經濟生活,滲入農業社會,與土地牢牢結合。這樣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不僅在東南沿海,而且在西北地區都有了穆斯林,“元時回回遍天下”。不過這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基本上是西亞或中亞穆斯林的移植,同中國文化結合得還不是太緊,更沒有形成自己的特征。例如元朝史料稱他們是答失蠻、木速兒蠻、迭里威士,其實就是正統遜尼派、什葉派和神秘主義的蘇非派,都是西亞、中亞國家伊斯蘭教派的特征。但是同時融合也正在逐步形成中。有一條史料說:“有真色目人、有偽色目人、有從妻為色目人、有從母為色目人,習其異俗”(泉州榮山李氏族譜)。也就是說通過婚姻或其他手段,伊斯蘭教的本土化逐漸形成。穆斯林開始有了中國情結。到了14世紀中葉蒙古人失敗了,中國漢人的明朝廷建立了,先前給予蒙古人和“西域親軍”(色目人)的許多特權沒有了。并且明朝廷有意識實行“同化政策”,不允許蒙古人和色目人自相嫁娶,鼓勵穆斯林與漢人通婚,客觀上使穆斯林人口增加。此時還造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的誕生。伊斯蘭教本土化繼續加深,伊斯蘭教教派也逐漸增多。
  五、伊斯蘭教在中國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明顯的教派區別,絕大多數穆斯林屬于遜尼派,即正統的穆斯林,在中國稱為“格底木”派。他們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各項宗教功課,在教法上也是遵守世界多數穆斯林信奉的“哈乃斐”教法。在他們居住的地區以清真寺為中心,實行一種互不隸屬又互相尊重的“教坊制度”。每個教坊是一個集團,實行三掌教制度,教坊內由伊瑪目(教長)、海推布(教長助理)和穆安津(清真寺的宣禮員)三種職業宗教人士組成。但是清真寺有一個董事會,他們是由地區穆斯林推選,管理寺產、主持財務、籌辦宗教活動,而且可以決定聘任誰來當任伊瑪目、管理教務。大的清真寺還可管轄附近小的清真寺(稍麻),有時還有一個穆夫提負責調節教坊內的民事糾紛,很有些“政教合一”的味道。清真寺的建筑是中國式的傳統建筑,大屋頂,中國式的閣樓替代阿拉伯式的高聳的邦克樓。到了16、17世紀,特別是明清兩個王朝交替時期,中國形式的伊斯蘭教有了大的發展。首先中國西北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地主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窮富的分野也日趨擴大,許多地方出現和形成為一種門宦制度,即一種把宗教、經濟和政治三種權利合而為一的中國封建宗法制度。教主往往是當地地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教主死后葬地(拱北)被教徒看做是神圣地方而加以朝拜。教主職務是世襲制,父傳子受。他們還吸收一些蘇非派神秘主義的內容,強調內省。這樣的門宦教派大的有4個,大的下面還有小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各個門宦之間目前是相互友好合作的。
  六、16、17世紀發生的變化使伊斯蘭教更富有中國的國情。在西部陜西咸陽有一位人稱“胡太師”的穆斯林,他把中世紀伊斯蘭教國家以清真寺為學校的形式同中國傳統儒家私塾教育兩者結合起來,創設了伊斯蘭教大學(培育阿洪職業人員)、中學(教育成年穆斯林)、小學(教育兒童),教阿拉伯語、波斯語;也教一種寫出來是漢字、讀出來是阿、波語音的宗教語言(經堂語);還教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寫的漢語語言(小兒錦)。這種學校還用經過改造了的儒家、佛教、道教以及中國民間傳統日常語言,賦以伊斯蘭教意義,弘揚伊斯蘭教。這使多數中國人接受起來方便,試圖建設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本土化伊斯蘭教。經堂大學里培養出來的學生宗教和文化水平較高,當地穆斯林送他們一件綠色大衣,給他們披紅戴花,還送他們一面幛子,上面用阿拉伯文寫上畢業和信任的語言,算是憑證。許多地區聘請他們任清真寺開學阿洪管理教務,并且還任清真寺經文學校教師,集教學和掌教大權于一身,穆斯林稱他們為“老人家”,政府給他們“教長”稱號,是教坊內最高精神領袖。胡太師有許多學生,有的擅長這部經典,有的擅長另一部經典,講學中形成不同風格,有的專而精,有的廣而博,他們散布全國各地,于是形成各地不同學派,有山東學派、陜西學派、云南學派等等。還有一派在我的家鄉江南,可以稱作“南京學派”。南方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發達地區,儒家思想繁榮,這里離政治中心北京較遠,可以發揮一些自由思想。這里出現的一些學者兼具兩重性,他們既是中國的穆斯林,有較深的伊斯蘭教宗教修養和知識;同時,他們又是中國的儒學生,精通孔夫子書籍,深通中國國情。這些人稱為“儒回”(稱作“回儒”是不對的),他們將伊斯蘭教教義同中國儒家文化結合起來,用伊斯蘭思想注釋中國儒家思想和經典,他們常常摘取孔夫子說過的話,用伊斯蘭教的方式解釋它。比如中國儒家認為是“無極”(太極)創造了世界,無極無形無象,又無聲無臭,他們就說“無極”實際就是“真一”(真主)。儒家有一派認為無形的“心”主宰世間的一切,伊斯蘭教認為真主無形、創造了世界。儒家強調現實,主張仁愛,伊斯蘭教重視“兩世吉慶”,主張認真對待今世,互相是兄弟,要講親愛。這兩種思想有許多吻合部分,所以中國伊斯蘭教形成特色以后,比較溫和,更加珍視現實生活,中國穆斯林雖是遜尼派,但派性不強。他們喜歡贊頌阿里,把他提到很高的地位;節日中有對法蒂瑪(穆圣女兒、阿里的妻子)的紀念,女孩子取名字也往往叫做法蒂瑪;對綠色特別崇敬。這些都是什葉派習慣,中國穆斯林都能接受。
  七、辛亥革命(1911年)中國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政府,五四運動(1919年)又給中國輸進民主和科學之風,中國伊斯蘭教同當時世界潮流接近。一些在國外接受西方教育影響的穆斯林知識分子提出宗教教義和宗教制度應當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主張,一些阿洪在北京創辦了京師公立清真學堂和回民師范學堂等新式學校,其后也有不少阿洪,提出伊斯蘭教學校不但要念經,也要學科學文化知識,訓練一技之長,能在社會立業。有的學校規定文理科目和宗教道德科目各占二分之一。有人認為這是中國近代穆斯林第一次自覺發動的文化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一段蹉跎,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理念下,政府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教是個人的私事,政府不加干涉,但同時希望宗教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步伐,中國伊斯蘭教愈來愈走向獨立自主發展道路。他們自動改變了一些不良習慣,例如用“都阿”(祈求)治病,寫(吹)“都阿”焚燒服用可以治病,等等。“9·11事件”后,中國穆斯林強烈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戮殺無辜,但同時希望反恐怖斗爭應當在聯合國指導下有序進行,表明她的成熟性。
  八、我知道你們希望我多講一點中國伊斯蘭教的特點,它同其他地區不同的地方。我想世界上同一種事物,在不同地方總是可以找出相異之處,所以若說特點我想或許有三點。1.中國穆斯林的“中國人情結”特別重,中國人意識特別強。古代時期他們熱愛中國國土,“傾心向化,慕義來朝”,認同了中國。在我的家鄉南京有一座元明之際的清真寺——凈覺寺。它的大殿上赫然有兩塊匾額。一塊寫著“正心誠意”;另一塊寫著“惟精惟一”。這是中國儒家經書中《大學》、《中庸》的句子。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其實正是中國穆斯林聰明之處。他們用儒家的語言去解釋伊斯蘭教的思想,既減少了中國主體民族對他們的猜忌和疑慮,又能爭取到他們合理的支持,而且沒有改變伊斯蘭教核心宗旨。他們是把經過自己改造的儒家思想來為伊斯蘭教服務,并沒有投降儒家。所以過去有人說這是一條“儒家化”道路,我說不對,這是一條“化儒家”道路。也不是“以儒詮經”而是“以經詮儒”。2.中國伊斯蘭教更具寬容和溫和性質。這是因為伊斯蘭教本身就具有和平、溫順這些美德,伊斯蘭教就是講容忍、順從、和平。中國儒家思想講仁愛、道德。雙方都是十分重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系,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些都是共同的,可以相互滲透,這就更加突出了這個特點。3.伊斯蘭教法在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影響不同程度縮小,至少沒有我看到的一些伊斯蘭教國家那樣嚴格和厲害。中國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常常同中國傳統的民間習俗糅和在一塊,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些十分嚴格,有些又十分寬松。例如食、葬一點馬虎不得,穿、用上又稍為隨便;婦女也有自己的清真寺;等等。我想這是因為中國穆斯林在中國人口中占很少數,居住又是大分散、小集中。所以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謝謝大家!
回族研究銀川83~85B9宗教伍貽業20032003伍貽業(1936-),男(回族),江蘇南京人,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江蘇 南京210093 作者:回族研究銀川83~85B9宗教伍貽業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26:01

[新一篇] 中國伊斯蘭哲學中的人性論與“以儒詮經”

[舊一篇] 中國傳媒產業化與中國證券市場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