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杭州117-122B1哲學原理潘正云/彭水生19951995價值選擇,是人類價值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人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的時代課題。本文從幾個側面對價值選擇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及其運行軌跡、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以期對人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價值選擇能有所裨益。 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與完善,人們的“價值世界”在發生著相應的裂變,矛盾、沖突、多元已成為人們的價值主旋律,人們的價值選擇在經受著“陣痛”的考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與探討價值選擇對于人們建構既符合主體需要又適應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具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價值選擇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價值選擇的內涵 所謂價值選擇,簡言之,就是在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作用過程中,主體根據自己的價值尺度,對客體的屬性、功能及其對主體可能產生的效應進行分析、比較,以求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對主體最大的價值的選擇過程。 價值選擇,是人類自覺、自主的活動,是人類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重要手段和內容。人類就是在價值選擇中發展進步的。人類的本質也是在價值選擇中不斷實現和完善的。在一定意義上講,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價值選擇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的工具來利用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1] 價值選擇是人生征程上的重要航標,因為可供選擇的價值是多元的、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不同的價值主體或同一價值主體,由于價值選擇的差別或前后不一,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價值結果。商戈令先生曾這樣說:“仔細體驗過人生的每一個人,都會承認人生無時無刻不充滿著選擇,一個人最終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是與其選擇了怎樣的人生道路密切相關的。一樣的血肉之軀,一樣的時代背景,甚至一樣的環境條件,卻常會產生不同的人格,這里除了一般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人格。”[2]可見,選擇的差異直接決定著由此而產生的價值效應。 價值選擇,也是價值沖突過程中的重要價值行為。沒有選擇的參與和作用,價值沖突就難以弱化或消除,人們的價值決策就難以科學化和合理化。價值選擇,是人們的值活動的重要的調節、助動器。 價值選擇的內容非常豐富,為把握其全貌和內在的實質,我們有必要對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進行概述。 (二)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 主體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統一。人,具有一種與動物不同的根本特征,即永不停息地為合理的目標而奮斗。即使面臨著矛盾,面臨著種種不合理性,人也總不甘處于被動地位,不甘受人生悖論的擺布,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按照自己理想的目標生活。價值選擇,是人有意識、有預期的活動,是人們不甘屈從、勇于追求價值的主體能動性的重要表現,是人類主體行為最好例證之一。可以說,一切人的活動,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是在選擇。如果看不到人的選擇作用,或者把人的選擇看成命定的、被動的,那么,就會陷入宿命論的泥潭。另一方面,人的價值選擇也不是任意的。人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環境、客觀條件之中,他的選擇必然受到歷史環境、客觀條件的制約。如果把價值選擇說成一種純主觀的東西,似乎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想選擇什么就選擇什么,說會導致對歷史必然性的否定,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作人任意選擇的結果,是非常荒謬的。事實上,價值的選擇是主體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有機統一。 多樣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價值世界廣袤深邃,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以得出不同價值,比如,在性質上有正負價值之分,在量上有大小價值之分,在內容上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之分,等等。不同的客體,其屬性和功能不同,對同一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就是同一客體,其屬性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不同屬性與功能對同一主體的價值也不相同。價值多樣性決定了價值選擇必然具有多樣性。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革的日益深入,主體認識和改造客體的能力也在不斷發展,客觀存在物對人、對社會的作用的性質和意義也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愈來愈多的自在存在物被納入主體實踐活動范圍內,同主體發生價值關系,而且這一切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由此形成了價值、價值關系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價值選擇在一定時期內的一定條件下表現為易變、不確定性。當然,價值選擇的不確定性是相對的,從總體上看,價值選擇是多樣的,是多樣性統一于相對的不確定性之中。 功利性。“功利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類追求價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義上就是追求功利。”[3]功利尺度,是人們改造世界實踐活動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在因素,它既是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又是貫穿實踐活動過程始終的準繩。離開了功利尺度,人的實踐活動就成了不可思議的東西。價值選擇,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它的產生、發展,毫無疑義是價值主體由于受特定的功利需要驅動的,人們一般是不會去做那些徒勞無益、毫無實效和得不償失的盲目的價值選擇的。也就是說,人們的價值選擇具有功利性的特點。當然,這里強調“功利”,并不意味著把“功利”推至為人類至高無上的原則和人類的唯一關系。事實上,“把所有各式各樣的人類的相互關系都歸結為唯一的功利關系,看起來是很愚蠢的。”[4] 等級性。德國心理學家施普蘭格爾在《價值的等級》中指出,各種價值之間有高低之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等級。他認為經濟價值最低,宗教價值最高。馬克思和馬斯洛對人的需要的劃分,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對其心目中價值的等級的劃分。價值的等級是客觀存在的,它同人們的價值密切相關,不同的價值觀的人,他的價值等級序列是不一樣的。面對價值的等級,每個人都可以借助于生活意義的確定,來尋找最有價值和最寶貴的那些“價值”,以作為價值選擇的既定方針。顯然,價值的等級性決定著價值選擇的等級性。 以上我們探討了價值選擇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正是這些基本特征的存在和作用,才使價值選擇具有獨特的風貌和不可替代性。為進一步認識和把握價值選擇的形成和發展的脈絡,科學地利用其作用機制,使我們在價值實踐、價值創造中積極思考和行動,有必要對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和運行軌跡進行透視。 二、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及其運行軌跡 價值選擇,是價值沖突過程中的選擇。正是由于沖突的存在作用,所以我們才選擇;正是由于我們的選擇,所以才身陷沖突之中。因此,價值選擇必然是十分棘手的價值行為。“即使最合乎理性的社會,即使最有利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社會條件,也仍然存在著自我矛盾和價值沖突,存在著人生價值的難以抉擇,存在著進退維谷的境地”。[5]也就是說,價值選擇是一個矛盾的世界,這個“世界”又具有著自己運行的軌跡。 (一)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 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是十分復雜的,從現實的狀況看,主要表現為社會價值選擇與個體價值選擇的矛盾、理想價值選擇與現實價值選擇的矛盾、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的矛盾。 社會價值選擇與個體價值選擇的矛盾。一般說來,社會選擇與個體選擇是統一的,因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6]這就是說,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不可分割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社會選擇就是個體選擇,個體選擇就是社會選擇。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來設定其價值目標的,或者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特殊價值,并且都期望達到最大的效用。即使社會根據無數個體的價值偏好來選定價值模式,然而這種價值模式的均值也不等于各個體價值之和,而只能是一個概率分布的偏好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選擇只是部分地反映個人的價值追求,只能局部地滿足個體價值,而不能使他的價值得到極大的充分發揮。有時為了實現某種社會價值,要犧牲一些個體價值。因此,社會的價值選擇與個體的價值選擇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 理想價值選擇與現實價值選擇的矛盾。理想是指向未來的,只是一種可能的東西。理想是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有實現可能性的想象。這種想象訴諸情感,又依托于智者,它是合乎規律之“想”。“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長出來的花,它雖然生長在泥土中,但它又不是泥土”(張聞天)。一般說來,理想的本質是建立在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的,是應有的東西。而現實是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是一種有限的存在,它要受到一定的界限、限制。人,生活在一個“理想”與“現實”既統一又區別的世界上,他不象動物那樣只能被動地接受直接給予的“現實”,永遠不能超越“現實”的規定。恰恰相反,人總是不滿足于現實的規定,而是按照一定的“理想”的構建,不斷地造就和完善自己。人們的價值選擇,如同人類其他的實踐和生活一樣,也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因為生活中對價值的理想選擇畢竟不等于價值的現實的選擇:對現實價值做出的選擇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與理想的價值選擇又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理想的不現實,現實的不理想”,這是矛盾,也是沖突。 理性價值選擇與非理性價值選擇的矛盾。在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其他所有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和伴隨著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一般說來,理性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易變性、直覺性、個體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事價值選擇的主體,“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7],因而人們的價值選擇一般是在高度理性支配下所進行的活動。然而,這種活動又離不開價值主體的諸如興趣、愛好、嗜好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定的價值選擇是在主體的理性與非理性的作用下既矛盾又統一的結果。司馬云杰先生曾這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心理、有自己特殊的價值體驗、有不同經驗世界。這些心理、體驗、經驗等不僅從科學及其他其它理性文化實踐中來,也從宗教信仰、迷信等非理性的文化實踐中來,它構成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理性者的選擇象閘門控制著感情的洪水,而非理性者的選擇象滔滔江河,肆無忌憚。這樣在現實生活的價值選擇中,理性的與非理性的、自覺與非自覺的、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公開的與隱蔽的,不斷撞擊、摩擦、拍打,就構成了既和諧又不和諧的價值奏鳴曲。”[8] 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的矛盾。倫理價值,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豎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思想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但兩者又未必成正比。因為發展經濟總把利潤、效益放在首位,總要有競爭,這樣就可能出現有悖于社會倫理要求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西方有,在我國也不乏見。也就是說,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有時強調了經濟上的功利,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倫理;有時想兼得經濟功利和倫理雙重價值,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又不能不有所側重,這些顯然為“經濟”與“倫理”雙向積極互動增添了負荷。 (二)價值選擇的運行軌跡 價值選擇,雖然充滿著矛盾和困惑,但它并不是無序的、混亂的。相反,它一直沿著自己的軌道,依照自己的邏輯運行著。從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本質角度看,價值選擇運行的軌跡表現為“曲線”與“軸線”的有機統一。 所謂“曲線”,是指價值選擇立足點的歷史變遷的非線性特征。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便開始了價值選擇,但價值選擇的立足點隨著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原始社會,雖然由于人的文化環境的作用和人對整個外部世界的價值反思作用都很弱,人主要是被自然界包圍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和屈從于自然,自然價值在人的價值意識建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人的價值選擇一般處在非自覺、非理性的狀態中,但原始人與人之間共同勞動、協作配合、互相關心、平等一致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價值選擇的立足點必然是“社會本位”、“集體本位”,即社會與個體、個體與集體在價值選擇上是一致的。人類進化到文明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交換的產生與擴大、人類的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完全改變了先前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價值才被放到普遍的社會關系中來,因而使價值選擇處于比較自覺的狀態。但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存在,價值選擇的立足點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假性的”、“抽象的”、“社會本位”,即看起來價值選擇的立足點是社會,但它并不能反映人民的價值愿望,它只代表著少數統治者的價值要求,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個人本位。因此,它是消極的、空洞的、變形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大大提高了人的個性,個人利益與個人價值的地位,但同時又“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引自《共產黨宣言》),工人所得到的只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資產階級所考慮的只是如何使個人利益不斷增殖,因而人們的價值選擇的立足立從“假性的社會本位”轉化為十足的“個體本位”。雖然這種轉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但在總體上給人類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到了公有制社會,由于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消除,人民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人與人之間彼此平等真誠,彼此互惠互利互助,價值選擇的立足點又轉化為“社會本位”,這種“轉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個體本位”的有效揚棄,它強調重社會但又不排斥個體。盡管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側面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價值選擇的非理性傾向,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在自身基礎上充分發展了的,因此,“它在各個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社會的痕跡”,[9]但在總體上價值選擇實現了正向發展。“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全部財富”。[10]。因而,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選擇也必然是自覺自由的。 由此不難發現,人類價值選擇的立足點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迂回曲折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有急流、有漩渦,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卻始終圍繞著追求生產力發展、追求創造社會財富、追求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追求不斷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這根“軸線”運行的。即使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了滿足自己貪得無厭的欲望,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人民發展生產和追求生活改善的價值選擇。可見,價值選擇的“曲線”與“軸線”構成了其運行的一般軌跡。人類的價值選擇正是遵循這條軌跡的要求,不斷克服著內在的矛盾、揚棄著自身的“異質”,朝著其理想的境界不斷邁進。 三、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 (一)價值選擇理想境界的內涵 我們知道,價值選擇,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人實現和確立主體性的過程,是認識客體、改造客體,使客體“為我存在”,實現主、客體和諧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實質上是人類按照真善美,為了真善美,最后達到真善美統一的過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1]。真善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態和共同主題,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和人類世界的基本輪廓,表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取向和最高的理想追求,也是人們在實踐創造中應共同遵循的尺度。 真善美,作為人的活動的三種理想,主客體統一的三種狀態,本身就是三種不同的價值表現形式,是價值系統中人類價值的具體表現、確證和部分,它們三者的彼此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人類價值的現實性和理想性。人類價值選擇在一定層次上就是追求真善美,因為價值選擇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它不能主觀任意地實施,而要立足“真”,按照“真”的方向合乎規律地探索、求征;又要根據“善”的要求來自我調節和約束:同時還要接受和追求“美”的力量和影響。也就是說,價值選擇能夠而且必須按照真善美的尺度進行,逐步達到三者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主體和客體在觀念形態與實在形態、主體自身素質與對象化了的本質力量的積極統一,達到至真、至善、至美、和諧一致的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因此,我們認為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就在于使價值追求求真、向善、愛美,實現價值中真善美的統一。當然,這種境界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的,因為當人們實現了特定的價值目標,達到一定境界后,又會提出新的真善美的價值目標,由此往復,以至無窮,人類的價值選擇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過程。 (二)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 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雖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人類每向它靠近一步,它就會在相應的程度上推動著人類的進步。也就是說,人類愈是擁有更多的真善美,就愈是獲得了更多的解放和發展,這是因為: ──價值中的“真”,既是一種知識境界,也是一種道德修養境界,它體現著人與人的和諧、統一。人對“真”的價值追求,是為了理解客體,把握客體,實現人對客體的主體性,因而追求“真”是極有意義的人生活動。“真”可以轉化為無窮的實用財富和功利價值,可以造福于人類和推動社會的的文明進步,可以幫助人類改善自己的實際處境,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和完善人的德性,可以使人們從必然王國升華到自由王國,可以確證人的本質力量,體現人的創造智慧、才能和生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價值中的“善”,可以維系行為主體之間的同構共識,調整行為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保持社會生活安定有序。“善”也可驅使行為主體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行事,以保證人的活動目的、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合正當性、合社會性,從而保證實踐創造活動的合理性質。“善”還可強化行為主體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和使命感,堅定他們揚善抑惡的進取意志和內心信念,提高他們的理想境界,塑造他們的理想人格,從而創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彼此協調和諧的氛圍,使人全面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奠嚴。 ──價值中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集中地標志著一個社會的進步水平,更是表現著一個社會認識世界、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對價值中“美”的追求與選擇,有利于全面強化人的本質力量,促使智慧的開發,激發自由探索精神和帶來無窮的創造力量;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美化社會環境,提高生產勞動質量,促使勞動者的身心全面發展,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升華人們的精神境界,造就融洽寬松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與人自身的文明程度,塑造更加完善的人的世界。 總之,追求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是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價值中的真善美,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真的價值、善的價值、美的價值統一的境界中,人將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盡善完美的人、自由的人,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成為充滿人生意義的世界,人成為世界自由自在的、真正的主人。 注釋: [1]《馬恩全集》第2卷P.118~119。 [2]《道德價值論》P.139,商戈令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3]《價值學引論》P.117,袁桂仁著,北師大出版社。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P.479。 [5]《文化價值論》P.187,司馬云杰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P.8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243。 [8]《文化價值論》P.179,司馬云杰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P.10。 [10]《馬克思恩格斯集》第42卷,P.120。 [11]《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P.47,上海科技出版社。 作者: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杭州117-122B1哲學原理潘正云/彭水生19951995價值選擇,是人類價值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人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的時代課題。本文從幾個側面對價值選擇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及其運行軌跡、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以期對人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價值選擇能有所裨益。 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與完善,人們的“價值世界”在發生著相應的裂變,矛盾、沖突、多元已成為人們的價值主旋律,人們的價值選擇在經受著“陣痛”的考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與探討價值選擇對于人們建構既符合主體需要又適應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具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價值選擇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價值選擇的內涵 所謂價值選擇,簡言之,就是在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作用過程中,主體根據自己的價值尺度,對客體的屬性、功能及其對主體可能產生的效應進行分析、比較,以求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對主體最大的價值的選擇過程。 價值選擇,是人類自覺、自主的活動,是人類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重要手段和內容。人類就是在價值選擇中發展進步的。人類的本質也是在價值選擇中不斷實現和完善的。在一定意義上講,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價值選擇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的工具來利用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1] 價值選擇是人生征程上的重要航標,因為可供選擇的價值是多元的、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不同的價值主體或同一價值主體,由于價值選擇的差別或前后不一,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價值結果。商戈令先生曾這樣說:“仔細體驗過人生的每一個人,都會承認人生無時無刻不充滿著選擇,一個人最終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是與其選擇了怎樣的人生道路密切相關的。一樣的血肉之軀,一樣的時代背景,甚至一樣的環境條件,卻常會產生不同的人格,這里除了一般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人格。”[2]可見,選擇的差異直接決定著由此而產生的價值效應。 價值選擇,也是價值沖突過程中的重要價值行為。沒有選擇的參與和作用,價值沖突就難以弱化或消除,人們的價值決策就難以科學化和合理化。價值選擇,是人們的值活動的重要的調節、助動器。 價值選擇的內容非常豐富,為把握其全貌和內在的實質,我們有必要對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進行概述。 (二)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 主體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統一。人,具有一種與動物不同的根本特征,即永不停息地為合理的目標而奮斗。即使面臨著矛盾,面臨著種種不合理性,人也總不甘處于被動地位,不甘受人生悖論的擺布,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按照自己理想的目標生活。價值選擇,是人有意識、有預期的活動,是人們不甘屈從、勇于追求價值的主體能動性的重要表現,是人類主體行為最好例證之一。可以說,一切人的活動,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是在選擇。如果看不到人的選擇作用,或者把人的選擇看成命定的、被動的,那么,就會陷入宿命論的泥潭。另一方面,人的價值選擇也不是任意的。人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環境、客觀條件之中,他的選擇必然受到歷史環境、客觀條件的制約。如果把價值選擇說成一種純主觀的東西,似乎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想選擇什么就選擇什么,說會導致對歷史必然性的否定,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作人任意選擇的結果,是非常荒謬的。事實上,價值的選擇是主體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有機統一。 多樣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價值世界廣袤深邃,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以得出不同價值,比如,在性質上有正負價值之分,在量上有大小價值之分,在內容上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之分,等等。不同的客體,其屬性和功能不同,對同一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就是同一客體,其屬性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不同屬性與功能對同一主體的價值也不相同。價值多樣性決定了價值選擇必然具有多樣性。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革的日益深入,主體認識和改造客體的能力也在不斷發展,客觀存在物對人、對社會的作用的性質和意義也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愈來愈多的自在存在物被納入主體實踐活動范圍內,同主體發生價值關系,而且這一切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由此形成了價值、價值關系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價值選擇在一定時期內的一定條件下表現為易變、不確定性。當然,價值選擇的不確定性是相對的,從總體上看,價值選擇是多樣的,是多樣性統一于相對的不確定性之中。 功利性。“功利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類追求價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義上就是追求功利。”[3]功利尺度,是人們改造世界實踐活動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在因素,它既是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又是貫穿實踐活動過程始終的準繩。離開了功利尺度,人的實踐活動就成了不可思議的東西。價值選擇,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它的產生、發展,毫無疑義是價值主體由于受特定的功利需要驅動的,人們一般是不會去做那些徒勞無益、毫無實效和得不償失的盲目的價值選擇的。也就是說,人們的價值選擇具有功利性的特點。當然,這里強調“功利”,并不意味著把“功利”推至為人類至高無上的原則和人類的唯一關系。事實上,“把所有各式各樣的人類的相互關系都歸結為唯一的功利關系,看起來是很愚蠢的。”[4] 等級性。德國心理學家施普蘭格爾在《價值的等級》中指出,各種價值之間有高低之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等級。他認為經濟價值最低,宗教價值最高。馬克思和馬斯洛對人的需要的劃分,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對其心目中價值的等級的劃分。價值的等級是客觀存在的,它同人們的價值密切相關,不同的價值觀的人,他的價值等級序列是不一樣的。面對價值的等級,每個人都可以借助于生活意義的確定,來尋找最有價值和最寶貴的那些“價值”,以作為價值選擇的既定方針。顯然,價值的等級性決定著價值選擇的等級性。 以上我們探討了價值選擇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正是這些基本特征的存在和作用,才使價值選擇具有獨特的風貌和不可替代性。為進一步認識和把握價值選擇的形成和發展的脈絡,科學地利用其作用機制,使我們在價值實踐、價值創造中積極思考和行動,有必要對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和運行軌跡進行透視。 二、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及其運行軌跡 價值選擇,是價值沖突過程中的選擇。正是由于沖突的存在作用,所以我們才選擇;正是由于我們的選擇,所以才身陷沖突之中。因此,價值選擇必然是十分棘手的價值行為。“即使最合乎理性的社會,即使最有利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社會條件,也仍然存在著自我矛盾和價值沖突,存在著人生價值的難以抉擇,存在著進退維谷的境地”。[5]也就是說,價值選擇是一個矛盾的世界,這個“世界”又具有著自己運行的軌跡。 (一)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 價值選擇的內在矛盾是十分復雜的,從現實的狀況看,主要表現為社會價值選擇與個體價值選擇的矛盾、理想價值選擇與現實價值選擇的矛盾、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的矛盾。 社會價值選擇與個體價值選擇的矛盾。一般說來,社會選擇與個體選擇是統一的,因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6]這就是說,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不可分割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社會選擇就是個體選擇,個體選擇就是社會選擇。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來設定其價值目標的,或者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特殊價值,并且都期望達到最大的效用。即使社會根據無數個體的價值偏好來選定價值模式,然而這種價值模式的均值也不等于各個體價值之和,而只能是一個概率分布的偏好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選擇只是部分地反映個人的價值追求,只能局部地滿足個體價值,而不能使他的價值得到極大的充分發揮。有時為了實現某種社會價值,要犧牲一些個體價值。因此,社會的價值選擇與個體的價值選擇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 理想價值選擇與現實價值選擇的矛盾。理想是指向未來的,只是一種可能的東西。理想是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有實現可能性的想象。這種想象訴諸情感,又依托于智者,它是合乎規律之“想”。“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長出來的花,它雖然生長在泥土中,但它又不是泥土”(張聞天)。一般說來,理想的本質是建立在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的,是應有的東西。而現實是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是一種有限的存在,它要受到一定的界限、限制。人,生活在一個“理想”與“現實”既統一又區別的世界上,他不象動物那樣只能被動地接受直接給予的“現實”,永遠不能超越“現實”的規定。恰恰相反,人總是不滿足于現實的規定,而是按照一定的“理想”的構建,不斷地造就和完善自己。人們的價值選擇,如同人類其他的實踐和生活一樣,也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因為生活中對價值的理想選擇畢竟不等于價值的現實的選擇:對現實價值做出的選擇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與理想的價值選擇又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理想的不現實,現實的不理想”,這是矛盾,也是沖突。 理性價值選擇與非理性價值選擇的矛盾。在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其他所有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和伴隨著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一般說來,理性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易變性、直覺性、個體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事價值選擇的主體,“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7],因而人們的價值選擇一般是在高度理性支配下所進行的活動。然而,這種活動又離不開價值主體的諸如興趣、愛好、嗜好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定的價值選擇是在主體的理性與非理性的作用下既矛盾又統一的結果。司馬云杰先生曾這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心理、有自己特殊的價值體驗、有不同經驗世界。這些心理、體驗、經驗等不僅從科學及其他其它理性文化實踐中來,也從宗教信仰、迷信等非理性的文化實踐中來,它構成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理性者的選擇象閘門控制著感情的洪水,而非理性者的選擇象滔滔江河,肆無忌憚。這樣在現實生活的價值選擇中,理性的與非理性的、自覺與非自覺的、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公開的與隱蔽的,不斷撞擊、摩擦、拍打,就構成了既和諧又不和諧的價值奏鳴曲。”[8] 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的矛盾。倫理價值,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豎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思想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但兩者又未必成正比。因為發展經濟總把利潤、效益放在首位,總要有競爭,這樣就可能出現有悖于社會倫理要求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西方有,在我國也不乏見。也就是說,經濟價值選擇與倫理價值選擇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有時強調了經濟上的功利,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倫理;有時想兼得經濟功利和倫理雙重價值,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又不能不有所側重,這些顯然為“經濟”與“倫理”雙向積極互動增添了負荷。 (二)價值選擇的運行軌跡 價值選擇,雖然充滿著矛盾和困惑,但它并不是無序的、混亂的。相反,它一直沿著自己的軌道,依照自己的邏輯運行著。從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本質角度看,價值選擇運行的軌跡表現為“曲線”與“軸線”的有機統一。 所謂“曲線”,是指價值選擇立足點的歷史變遷的非線性特征。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便開始了價值選擇,但價值選擇的立足點隨著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原始社會,雖然由于人的文化環境的作用和人對整個外部世界的價值反思作用都很弱,人主要是被自然界包圍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和屈從于自然,自然價值在人的價值意識建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人的價值選擇一般處在非自覺、非理性的狀態中,但原始人與人之間共同勞動、協作配合、互相關心、平等一致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價值選擇的立足點必然是“社會本位”、“集體本位”,即社會與個體、個體與集體在價值選擇上是一致的。人類進化到文明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交換的產生與擴大、人類的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完全改變了先前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價值才被放到普遍的社會關系中來,因而使價值選擇處于比較自覺的狀態。但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存在,價值選擇的立足點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假性的”、“抽象的”、“社會本位”,即看起來價值選擇的立足點是社會,但它并不能反映人民的價值愿望,它只代表著少數統治者的價值要求,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個人本位。因此,它是消極的、空洞的、變形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大大提高了人的個性,個人利益與個人價值的地位,但同時又“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引自《共產黨宣言》),工人所得到的只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資產階級所考慮的只是如何使個人利益不斷增殖,因而人們的價值選擇的立足立從“假性的社會本位”轉化為十足的“個體本位”。雖然這種轉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但在總體上給人類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到了公有制社會,由于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消除,人民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人與人之間彼此平等真誠,彼此互惠互利互助,價值選擇的立足點又轉化為“社會本位”,這種“轉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個體本位”的有效揚棄,它強調重社會但又不排斥個體。盡管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側面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價值選擇的非理性傾向,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在自身基礎上充分發展了的,因此,“它在各個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社會的痕跡”,[9]但在總體上價值選擇實現了正向發展。“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全部財富”。[10]。因而,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選擇也必然是自覺自由的。 由此不難發現,人類價值選擇的立足點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迂回曲折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有急流、有漩渦,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卻始終圍繞著追求生產力發展、追求創造社會財富、追求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追求不斷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這根“軸線”運行的。即使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了滿足自己貪得無厭的欲望,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人民發展生產和追求生活改善的價值選擇。可見,價值選擇的“曲線”與“軸線”構成了其運行的一般軌跡。人類的價值選擇正是遵循這條軌跡的要求,不斷克服著內在的矛盾、揚棄著自身的“異質”,朝著其理想的境界不斷邁進。 三、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 (一)價值選擇理想境界的內涵 我們知道,價值選擇,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人實現和確立主體性的過程,是認識客體、改造客體,使客體“為我存在”,實現主、客體和諧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實質上是人類按照真善美,為了真善美,最后達到真善美統一的過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1]。真善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態和共同主題,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和人類世界的基本輪廓,表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取向和最高的理想追求,也是人們在實踐創造中應共同遵循的尺度。 真善美,作為人的活動的三種理想,主客體統一的三種狀態,本身就是三種不同的價值表現形式,是價值系統中人類價值的具體表現、確證和部分,它們三者的彼此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人類價值的現實性和理想性。人類價值選擇在一定層次上就是追求真善美,因為價值選擇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它不能主觀任意地實施,而要立足“真”,按照“真”的方向合乎規律地探索、求征;又要根據“善”的要求來自我調節和約束:同時還要接受和追求“美”的力量和影響。也就是說,價值選擇能夠而且必須按照真善美的尺度進行,逐步達到三者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主體和客體在觀念形態與實在形態、主體自身素質與對象化了的本質力量的積極統一,達到至真、至善、至美、和諧一致的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因此,我們認為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就在于使價值追求求真、向善、愛美,實現價值中真善美的統一。當然,這種境界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的,因為當人們實現了特定的價值目標,達到一定境界后,又會提出新的真善美的價值目標,由此往復,以至無窮,人類的價值選擇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過程。 (二)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與人的全面發展 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雖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人類每向它靠近一步,它就會在相應的程度上推動著人類的進步。也就是說,人類愈是擁有更多的真善美,就愈是獲得了更多的解放和發展,這是因為: ──價值中的“真”,既是一種知識境界,也是一種道德修養境界,它體現著人與人的和諧、統一。人對“真”的價值追求,是為了理解客體,把握客體,實現人對客體的主體性,因而追求“真”是極有意義的人生活動。“真”可以轉化為無窮的實用財富和功利價值,可以造福于人類和推動社會的的文明進步,可以幫助人類改善自己的實際處境,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和完善人的德性,可以使人們從必然王國升華到自由王國,可以確證人的本質力量,體現人的創造智慧、才能和生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價值中的“善”,可以維系行為主體之間的同構共識,調整行為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保持社會生活安定有序。“善”也可驅使行為主體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行事,以保證人的活動目的、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合正當性、合社會性,從而保證實踐創造活動的合理性質。“善”還可強化行為主體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和使命感,堅定他們揚善抑惡的進取意志和內心信念,提高他們的理想境界,塑造他們的理想人格,從而創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彼此協調和諧的氛圍,使人全面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奠嚴。 ──價值中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集中地標志著一個社會的進步水平,更是表現著一個社會認識世界、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對價值中“美”的追求與選擇,有利于全面強化人的本質力量,促使智慧的開發,激發自由探索精神和帶來無窮的創造力量;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美化社會環境,提高生產勞動質量,促使勞動者的身心全面發展,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升華人們的精神境界,造就融洽寬松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與人自身的文明程度,塑造更加完善的人的世界。 總之,追求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是價值選擇的理想境界。價值中的真善美,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真的價值、善的價值、美的價值統一的境界中,人將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盡善完美的人、自由的人,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成為充滿人生意義的世界,人成為世界自由自在的、真正的主人。 注釋: [1]《馬恩全集》第2卷P.118~119。 [2]《道德價值論》P.139,商戈令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3]《價值學引論》P.117,袁桂仁著,北師大出版社。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P.479。 [5]《文化價值論》P.187,司馬云杰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P.8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243。 [8]《文化價值論》P.179,司馬云杰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P.10。 [10]《馬克思恩格斯集》第42卷,P.120。 [11]《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P.47,上海科技出版社。
網載 2013-09-10 2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