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氣不可及  ——論范仲淹的詩歌創作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范仲淹留存至今的詩歌有三百余首,比較充分地展現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人生態度、生活愛好、文學觀念、審美情趣等多方面情況,是深入研究范仲淹的第一手材料。后人景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欽佩范仲淹剛直不阿的高尚品格,折服范仲淹出將入相的豐功偉績,欣賞范仲淹“氣象萬千”的散文和歌詞創作,相對忽略了范仲淹的詩歌創作。平心而論,范仲淹詩歌的創作成績,在有宋一代并不突出,然而,數量眾多的詩歌創作,卻更能顯現范仲淹豐富多彩的一生。范仲淹以功業、道德名世,但“詩言志”,因此,詩歌更能夠恰如其分地從文學的角度表現范仲淹的精彩人生。對范仲淹詩歌創作進行全面的疏理研究,是范仲淹研究過程中亟待彌補、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一、粹然治世之音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敏銳眼光。晁公武稱范仲淹“慨然有康濟之志,作文章尤以傳道為任”①。他的詩歌創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從容展現。
  《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應該發揮“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重大社會作用。這是儒家經典的“詩教”觀,強調詩歌創作的“教化”功能。中國封建時代杰出的政治人物,往往是儒家思想的堅定信仰者,范仲淹也是如此。所以,范仲淹的詩歌創作,深受儒家“詩教”理念的影響。范仲淹在讀他人文集的時候,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時。仰止江夏公,大醇無小疵。孜孜經緯心,落落教化辭。”② 范仲淹認為:詩歌創作不應該媚俗時世,應該堅守儒家之“道”,發揮“教化”作用。其《鳴琴》詩則用喻托方式,表達同樣的創作理念:“思古理鳴琴,聲聲動金玉。何以報昔人,傳此堯舜曲。”作詩或鳴琴,皆以儒家道統為依歸。凡此種種,在文學理論上并沒有創新之處,只是表明范仲淹非常認同儒家的“詩教”創作理念。這樣的創作理念,主導著范仲淹的詩歌創作。
  范仲淹27歲進士及第進入官場,64歲去世,宦海生涯一共37年。從地方到中央、到邊疆,范仲淹仕途經歷豐富。他的詩歌創作遵循“教化”理念,更多的是與他仕途閱歷結合在一起,滲透了“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和現實作為。范仲淹晚年作《岳陽樓記》,將自己一生的懷抱概括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為官為人胸襟在詩歌中頻頻得以表現。《訪陜郊魏疏處士》詩中,范仲淹一方面推崇對方“賢哉先處士,天書召不起”的超然脫俗,另一方面自述說:“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寵辱流”是以謙遜的語氣表明自己堅定的入世態度,“無慍喜”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平所為,或進或退,皆以“道”為依歸。在這些詩歌中,范仲淹闡明做官的信念,意志十分堅定,處處顯現其博大的胸懷和奉獻精神。
  范仲淹為官的堅定信念,落實為在不同職位上都能夠敢作敢為、忠于職守。在朝廷任職時,范仲淹直言敢諫,表現出錚錚風骨。尤其是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出任右司諫時,身為諫官,更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此范仲淹也很快遭受貶謫。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上《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用人唯私,貶官饒州(今江西波陽縣)。到任后,作《酬葉道卿學士見寄》,詩云:
  世傳學中祿,小子乃逢辰。一入諫諍司,鴻毛忽其身。可負萬乘主,甘為三黜人。豈量堯舜心,如日照孤臣。薄責落善地,雅尚過朝倫。僅同龜在泥,敢冀蠖求伸?朱樓逼清江,下睨百丈鱗。羨此南魚樂,不忍持鉤綸。為郡良優優,乏材止循循。恬愉弗擾外,何以慰遠民?拙可存吾樸,靜可逸吾神。漸得疏懶味,下車將四旬。嘉興風雅來,觀對如天賓。感茲韶夏音,佐我臺上春。
  在此之前,范仲淹因直言上諫曾有過兩度貶官的經歷。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上疏言仁宗不應當率百官為皇太后上壽,出通判河中府;一次是明道二年(1033)諫廢皇后郭氏,出知睦州。連同這一次,所以,范仲淹自稱“三黜人”。雖然,面對“朱樓逼清江,下睨百丈鱗”的清幽景致,范仲淹在詩歌中自稱“漸得疏懶味”,有借物消遣、自得其樂的意向。但是,詩歌中更為突出的是表明自己作為諫官,盡忠職守,“鴻毛忽其身”的果敢獻身精神;以及不辜負朝廷,“甘為三黜人”的無悔無怨。這與他《岳陽樓記》中申明自己以天下為己任、進退皆憂的政治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堅定的政治理念,剛毅的個性特征,身體力行的實踐,在其詩歌創作中匯聚成一貫浩然之氣。
  在治世志向的作用下,范仲淹的游仙詩寫法也與他人迥異。《上漢謠》說:
  真人累陰德,聞之三十天。一朝鸞鶴來,高舉為神仙。冉冉去紅塵,飄飄凌紫煙。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愿君銀臺上,侍帝玉案前。當有人間問,請為天下宣。自從混沌死,淳風日衰靡。百王道不同,萬物情多詭。堯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桀紂一旦非,宗廟自然毀。是非既循環,興亡亦繼軌。福至在朱門,禍來先赤子。嘗聞自天意,天意豈如此?何為治亂間,多言歷數爾?愿天賜吾君,如天千萬春。明與日月久,恩將雨露均。帝力何可見,物情自欣欣。人復不言天,天亦不傷人。天人兩相忘,逍遙何有鄉。吾當飲且歌,不知羲與黃。
  如果有人修行得道,超脫紅塵,乘“鸞鶴”高舉,上達天庭,范仲淹首先關心的是上天對塵世間百姓的態度。古人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說,認為塵世間的一切表現都是上天旨意貫徹的結果。那么,范仲淹就希望升天者能夠詢問上帝,為什么“自從混沌死,淳風日衰靡”?時世變換,堯舜與桀紂更替,禍福轉移,據說這一切都來“自天意”。人們將現實社會的“治亂”都歸之“歷數”,都是上天的預先安排。這樣的解釋,既為暴政做了輕而易舉的辯護,也讓人感覺到天意的不可測,或者說是上天的不善良。范仲淹這一系列對上天所發的疑問,隱隱然是一種質問的口氣,委婉透露出對“天人感應”說的不信任。假如人世間的“是非循環”、“興亡繼軌”確實都是天意,那么,范仲淹就祈禱“愿天賜我君,如天千萬春。明與日月久,恩將雨露均”。讓塵世永遠享受天意的恩惠,不要動亂,不要衰靡!人們不要再因為自己的罪過推諉上天,上天也不要再傷害塵世子民。“天人兩相忘”,讓百姓過上真正逍遙快樂的生活。詩歌到結尾時,已經超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發展為“天人兩相忘”。范仲淹游仙詩的宗旨始終指向現實人間,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心胸使范仲淹的思想有了新的飛躍。游仙的結果,是對仙界的否定,是對現實的關懷。
  對現實民生的關切,是范仲淹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他的直言敢諫、他的質疑天意,無不指向現實民生。以《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為例,詩云:
  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慚轉郵。得非郡國政未洽,刺史閉閣當自尤。上賴天子仁且圣,神龍奔走不俟求。同云千里結雪意,一夕密下誠如羞。曉來賞心江海上,東望不見三神丘。渾祛癘氣發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光精璨璨奪劍戟,清寒拂拂生衣裘。鈴齋賀客有喜色,飲酣歌作擊前籌。常愿帝力及南畝,盡使風俗如東鄒。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
  “意在生民先發謳”,一語道出范仲淹眾多詩歌創作的主旨。身為地方州郡長官,范仲淹時刻記掛“分天子憂”。自秋至冬,地方旱災,范仲淹當然担憂焦慮。一旦“同云千里結雪意,一夕密下誠如羞”,心情就變得舒暢開朗,“明年黍稷須盈疇”的豐收前景,如在眼前。于是,就有了“賞心江海”的閑情逸致。“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熙熙冉冉,百姓安居樂業,一幅太平和美的景象。瑞雪兆豐年,詩人為之歡欣鼓舞的是農家來年的收成。
  敢作敢言,關心民生,范仲淹就因此頻頻得罪多種集團的小利益,在官場屢受排擠和攻擊。對自己在官場的系列遭遇,范仲淹有詩概括說:“吾生豈不幸,所稟多剛腸。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志意茍天命,富貴非我望。立譚萬乘前,肝竭喉無漿。”(《鄱陽酬泉州曹使君見寄》)范仲淹諳盡宦海風波,“卑飛塵土味誠薄,達官風味憂更深”(《送黃灝員外》)。范仲淹在仕途上既多貶謫,一生中就有了諸多謫宦的感受或感慨。前賢于貶謫之際,情緒跌宕起落,不平則鳴,時有好詩,范仲淹亦如此。儒家“詩教”強調的“溫柔敦厚,怨而不怒”之創作精神,在貶謫詩中能夠得到最好的體現。明道二年(1033),46歲的范仲淹貶官睦州,作《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云:
  江城有卒老且貧,憔悴抱關良苦辛。眾中忽聞語聲好,知是北來京洛人。我試問云何至是,欲語汍瀾墮雙淚。斯須收淚始能言,生自東都富貴地。家有城南錦繡園,少年止以花為事。黃金用盡無他能,卻作瓊林苑中吏。年年中使先春來,曉宣口敕修花臺。奇芬異卉百余品,求新換舊爭栽培。猶恐君王厭顏色,群芳只似尋常開。幸有神仙接花術,更向成都求絕匹。梁王苑里索妍姿,石氏園中搜淑質。金刀玉尺裁量妙,香膏膩壤彌縫密。回得東皇造化工,五色敷華異平日。一朝寵愛歸牡丹,千花相笑妖嬈難。竊藥嫦娥新換骨,嬋娟不似人間看。太平天子春游好,金明柳色籠黃道。道南樓殿五云高,鈞天捧上蓬萊島。四邊桃李不勝春,何況花王對玉宸。國色晶明動韶景,天香旖旎飄芳塵。特奏《霓裳羽衣曲》,千官獻壽羅星辰。兌悅臨軒逾數刻,花吏此時方得色。白銀紅錦滿牙床,拜賜仗前生羽翼。惟觀風景不憂身,一心歲歲供春職。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訴?竄來江外知幾年,骨肉無音雁空度。北人情況異南人,蕭灑溪山苦無趣。子規啼處血為花,黃梅熟時雨如霧。多愁多恨信傷人,今年不及去年身。目昏耳重精力減,復有鄉心難具陳。我聞此語聊悒悒,近曾侍從班中立。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榮辱如浮云,悠悠天地胡能執?賈誼文才動漢家,當時不免來長沙。幽求功業開元盛,亦作流人過梅嶺。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自可優優樂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接花之技爾則奇,江鄉卑濕何能施?吾皇又詔還淳樸,組繡文章皆棄遺。上林將議賜民畝,似昔繁華徒爾為。西都尚有名園處,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爾歸,相逐栽花洛陽去。
  這首七言歌行從形式上成功地模仿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寫自己貶官睦州、逢帝苑舊日花吏所引發的貶謫感慨。今日江城貧困落魄的“老卒”,當年曾“作瓊林苑中吏”。他身懷“接花”絕技,費盡心機,為皇帝花園培育出“奇芬異卉百余品”,自己也獲得了“白銀紅錦滿牙床”的豐厚賞賜。一旦“得罪”被流竄,骨肉分離,又不適應南方陰霾潮濕的氣候和環境,衰老貧病,“目昏耳重”,孤苦伶仃,“鄉心難具陳”。帝苑舊吏的悲苦訴說,引出了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萬千感慨。范仲淹自言沒有漢朝賈誼、唐朝劉幽求的才能或功績,又沒有被貶謫到蠻荒之地,反而得此“神仙境”,應該心滿意足。實際上,這樣的敘說只是反語嘲諷,范仲淹對自身直諫被貶并不甘心,所以借“花吏”之口訴說不滿情緒。詩歌結尾說:“西都尚有名園處,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爾歸,相逐栽花洛陽去。”仿佛要擺脫塵俗牽累,去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這決不是范仲淹的由衷之言,范仲淹是“進退皆憂”的志士,他是不可能去過這種逍遙無為的生活的。這里雖然可以看作是范仲淹被貶謫時一種偶發的心態,更多的依然是對貶謫所發的一種牢騷。即使在這樣牢騷不滿的情緒背景下,范仲淹仍然關心朝廷政治,不忘勸諫帝王。對帝苑舊吏當年爭新斗奇、培植花卉品種做法的大段描述,就隱含著諷諫之意,是對帝家奢靡生活的婉言批評。所以,詩歌后半段以“吾皇又詔還淳樸,組繡文章皆棄遺。上林將議賜民畝,似昔繁華徒爾為”為照應,落實前文的諷諫語意。范仲淹被貶的牢騷表現得非常有分寸感,且語帶諷諫,真正吻合“怨而不怒、溫柔敦厚”的旨意。
  二、不負云山賴有詩
  范仲淹輾轉各地為官,瀏覽了諸多大好湖山,覽景遣情,時有詩作。其《郡齋即事》說:
  三出專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禪師。近疏歌酒緣多病,不負云山賴有詩。半雨黃花秋賞健,一江明月夜歸遲。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詩人將對景物的欣賞和仕途挫折帶來的情緒波折,都寄之詩歌,這就是“不負云山賴有詩”的更深層含義。這類覽景遣情的篇章更加能夠表現出詩人的性情。中國古典詩歌重意境,推崇情景交融的創新,覽景遣情的詩歌更適宜鑄造出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瀑布》云:
  迥與眾流殊,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勢斗蛟龍惡,聲吹雨雹粗。晚來云一色,詩句自成圖。
  瀑布直掛山前的形態、飛流而下的氣勢、雄壯粗獷的聲威,宛在眼前。詩人贊賞驚嘆,為大自然的杰作所折服。寫瀑布的“孤直”和水色的清澈,隱隱是詩人品格的寫照;寫瀑布似與“蛟龍”爭斗的聲態,又隱隱與詩人在朝廷的敢作敢為相似。這樣的山水景色描寫,就滲透了詩人的做人原則和仕宦的復雜感受。此所謂有意境。作者另有《廬山瀑布》詩,形容瀑布說:“白虹下飲澗,寒劍倚天立”,氣勢非凡,構思別有新意。
  范仲淹時而將游覽所得之賞心悅目的景物,以組詩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詩歌有《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和僧長吉湖居五題》、《蘇州十詠》等。以游嵩山的組詩為例,舉其中五首:
  嵩高發靈源,北望洛陽注。清流引河漢,白氣橫云霧。英雄惜此地,百萬曾相拒。近代無戰爭,常人自來去。 《公路澗》
  太室何森聳,少室欲飛動。相對起云霞,恍如游仙夢。何以寵此行,行歌降神頌。
  《二室道》
  天門絕境游,熙然揖灝氣。下顧莽蒼間,云雷走平地。天威不遠人,孰起欺天意?
  《天門》
  岳頂見仙池,神異安可度?勿謂無波濤,云雷有時惡。乘此澄清間,吾纓可以濯。
  《天池》
  徘徊峻極寺,清意滿煙霞。好風從天來,吹落桂樹花。高高人物外,猶屬梵王家。
  《峻極上寺》
  嵩山巍峨雄壯,高聳入云。詩人贊嘆太室、少室二峰并峙,或“森聳”或“飛動”,各具千秋;詩人驚異“天門絕境”,仿佛置身云天之間,“灝氣”環繞,下顧人寰,“莽蒼”一片;詩人喜愛岳頂天池,至此俗慮皆消,叫人頓生“濯纓”退隱之意;詩人欣賞峻極寺,“好風從天來,吹落桂樹花”二句,自然流暢,頗有陶詩風范。
  范仲淹在官場上是耿介嚴肅的,在生活中卻是瀟灑隨意的。他喜歡好山好水,時有終老期間的沖動。《憶杭州西湖》說:
  長憶西湖勝鑒湖,春波千頃綠如鋪。吾皇不讓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
  范仲淹61歲移知杭州,其《杭州謝上表》云:“跡雖遠而獲安,年已高而就逸。”此時,范仲淹已經過了人生事業的高峰期,年老有病,臨近退休,更多了一些從容休閑的心態。面對杭州的湖光山色,范仲淹為之陶醉。范仲淹拿唐玄宗時退隱回鄉、得朝廷鑒湖賞賜的賀知章自比,把這次到杭州做官,看成是皇帝對年老重臣的一種特殊恩顧,自己也因此樂得逍遙湖山之間。一句“春波千頃綠如鋪”,將澄碧遼闊、微波蕩漾的西湖,簡潔地勾勒出來。西湖的美麗和嫵媚,自在不言之中。
  宋代士大夫執著于現實生活,他們少有真正歸隱者,歸隱的意愿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心靈的自我撫慰③。在仕途經歷中,他們又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開闊胸懷。所以,他們即使在遭受貶謫等不順的環境中,也能夠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因諫廢皇后郭氏,出知睦州,作《瀟灑桐廬郡十絕》,舉其三首為例,詩云:
  蕭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采蓮去,笑上木蘭舟。
  詩人貶官桐廬,喜愛當地的風情景物。詩人陶醉于白云、青山、石泉、清潭、釣臺之間,欣慰當地“家家竹隱泉”、“春山半是茶”、“千家起畫樓”等百姓之安居樂業的生活景況,自己也時有“心空身閑”的超塵脫俗之感受。在這類抒寫超然塵外的隱逸情趣詩篇中,詩人仍舊如此關心民生。詩歌最能表現的是,詩人在貶官不得志的境遇下依然表現出來的開朗樂觀、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這一份對民生的關切和生活的瀟灑超脫都是宋代士大夫所獨有的。學者因此總結說:“范仲淹明確地把隱者之志與儒家道德情操聯系起來,賦予隱士以道德風教的積極意義。”④
  范仲淹對風光景色的喜愛和對隱逸的向往,既顯示其生活審美情趣的豐富多彩,也是仕途疲憊時的一種休閑。這樣的情感,時而表達在羨慕隱士生活的詩篇中。范仲淹三十多歲時曾經到過杭州,與隱居西湖孤山的林逋有過頻繁交往⑤,詩集中留存的作品有:《寄贈林逋處士》、《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與人約訪林處士阻雨因寄》、《寄西湖林處士》、《寄林處士》等。以《寄西湖林處士》詩為例:
  蕭索繞家云,清歌獨隱淪。巢由不愿仕,堯舜豈遺人?一水無涯靜,群峰滿眼春。何當伴閑逸,嘗酒過諸鄰。
  宋仁宗在位年間,在范仲淹看來是“堯舜豈遺人”的清明時期,可是,范仲淹依然羨慕林逋“清歌獨隱淪”的生活狀態。詩歌結句便有“何當伴閑逸,嘗酒過諸鄰”的遐想。
  特意將自己的心志寄托在所詠景物之中,景物的描寫便具有了另一層的象征意義,就構成了詠物詩。詠物詩中或者依然有詩人所欣賞的景色描寫,但更多地是詩人自我心志或品格的寫照。范仲淹在蘇州老家有“先人古廬”,范仲淹名其西齋為“歲寒堂”,宅中松樹為“君子樹”,作詩詠松樹:
  二松何年植?清風未嘗息。夭矯向庭戶,雙龍思霹靂。豈無桃李姿?賤彼非正色。豈無蘭菊芳?貴此有清德。萬木怨搖落,獨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歲寒惜。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君子材,對之每前席。或當應自然,化為補天石。
  詩中有松樹“夭矯”姿態和庭戶清風徐來的描寫,但更多的筆墨則集中在松樹品格的詠嘆上。這首《君子樹》是《歲寒堂三題》之一,詩前小序充分展現了松樹品格的多個方面,云:“持松之清,遠恥辱矣;執松之勁,無柔邪矣;稟松之色,義不變矣;揚松之聲,名彰聞矣;有松之心,德可長矣。”詩歌是對松樹品格的形象詠寫。松樹沒有桃李妖媚的姿態,沒有蘭菊芳香的氣味,卻能夠在“萬木搖落”的歲寒季節里,青青“獨碧”。詩人為松樹獨特的品格所吸引,“對之每前席”。松樹可作棟梁之材,故詩人希望其“化為補天石”。這當然便是對自己實現理想抱負的期待。這樣的詠物詩,從覽景遣情的寫景詩發展而來,依然是“有德者必有言”的自然表現。
  此外,在詩歌中寫得最多的是朋友之間的送別之情。《送魏介之江西提點》說:
  旌旗如火浪如鷗,一路春城次第游。江上高樓欲千尺,便從今日望歸舟。
  春日送別,一路景色熱鬧燦爛,沒有了冷落凄傷的情調。即使是“江上高樓”的登臨遠眺望歸,也沒有離別的悲苦哀怨,視野和胸襟都顯得格外開闊。這是詩與詞的不同之處。再讀《送石曼卿》:
  河光岳色過秦關,英氣飄飄酒滿顏。賈誼書成動西漢,謝安人笑起東山。亨途去覺云天近,舊隱回思水石閑。此道圣朝如不墜,疏封宜在立譚間。
  石介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也是生平好友。對石介過于耿介偏激的個性,范仲淹有所批評,但對其為人整體上是予以肯定的。這首送別詩,寫出石介“英氣飄飄”的風采,贊賞他“賈誼書成”的直言敢諫,同時肯定他拋卻“東山舊隱”、投身仕途的熱情。而這一切的敘述,都是以宋仁宗時代政治相對清明的大環境為背景的。這首送別詩,同樣沒有感傷的情調,而是通過對友人政治行為的贊賞、鼓勵、肯定,凸現自己的政治理念。
  范仲淹其它題材的詩作,頗見性情,如寫閨情或相思的。范仲淹傳今詞作五首,以擅寫離別相思著稱。如云:“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御街行》)這樣的離別相思和艷情思戀題材,在詩歌中也有所表現。范仲淹在詩中亦代閨中抒情,《和李光化秋詠四首》之三《晚》云:“晚色動邊思,去年猶未歸。戍樓人已冷,目斷望征衣。”傳統的思婦思邊題材,寫來與詞的意境相近。另一首《以綿胭脂贈樂人》,就與歌舞酒宴間產生的艷情之詞完全相同,詩云:“江南有美人,別后長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這樣的詩歌,也應該是酒宴應酬之作。《書酒家壁》則改換到游子的角度,寫思鄉之情:“當爐一曲《竹枝詞》,腸斷江南奈爾何?游子未歸春又老,夜來風雨落花多。”傷春怨別,想念家鄉,對親人牽腸掛肚,是歌詞典型的題材。
  三、平和溫洽如父子家人
  范仲淹平生為人剛直不阿,充滿浩然之氣。這股浩然之氣貫注到到詩文創作中,形成個人鮮明特色。上述秉承儒家“詩教”創作理念、關心國事體察民病的作品,無不充溢著如此的浩然之氣。明代蔡增譽認為范仲淹“非特文章不可及,其浩然之氣不可及也”⑥ 為畫龍點睛之論。范仲淹日常待人卻極其平易,其詩歌總體風格與之相似。前人以“溫潤和雅”、“平和溫洽”⑦ 評說其詩歌創作,為中肯之論。上述例舉的作品,大都顯示了這樣的文學風貌。
  從詩體的角度考察,宋人作詩,古體、近體皆備,五言、七言兼容。范仲淹所作以近體詩居多。存今詩歌,古體詩81首,近體詩248首,共計329首⑧。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范仲淹最擅長的是創作只有短短四句的含蓄凝練的小詩,皆以“平和溫洽”見長。古詩中,《江上漁者》已經膾炙人口,堪稱范仲淹詩集中的壓卷之作。詩云: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調整到勞作者的立場,胸襟氣度就不同常人。詩人是在時刻提醒人們注意: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來自于百姓的辛勤勞作。宋人評價此詩“不徒然而作”⑨,指的就是作者這種博大的仁者胸懷。再舉兩首短小精粹的五古:
  磨此千年鑒,朱顏清可覽。君看日月光,無求照人膽。 《古鑒》
  長江萬里來,古寺中流起。如何天上星,汩汩波濤里。 《南康軍江中落星寺》
  第一首《古鑒》為詠物詩,詩人借物寓意,寫自己可以與“日月”同輝的光明磊落心胸。第二首《南康軍江中落星寺》為寫景詩,寫出了落星寺砥柱江流的雄偉壯觀氣勢。俱為上佳之作。
  范仲淹非常喜歡創作五絕或七絕,詩集中有五絕49首,七絕45首。前文討論均有所及,今各舉三首廣其例:
  君歸一水遙,魂斷木蘭橈。賴有南軒竹,清風慰寂寥。 《寄歐靜秀才》
  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越上聞子規》
  南國風波遠,東門冠蓋回。多情是明月,相逐過江來。 《江城對月》
  片心高與月徘徊,豈為千鐘下釣臺?猶笑白云多事在,等閑為雨出山來。
  《寄林處士》
  人間無復動機心,掛了儒冠歲已深。唯有詩家風味在,一壇松月伴秋吟。
  《贈鐘道士》
  當爐一曲《竹枝歌》,腸斷江南奈爾何?游子未歸春又老,夜來風雨落花多。
  《書酒家壁》
  前三首為五絕,后三首為七絕。《寄歐靜秀才》寫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目送友人乘舟離去,相隔一水遙遠,魂斷木蘭,意境近似“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歸家之后,惟有“南軒竹”和“清風”相慰,此亦可見詩人與友人平日情趣的清靜超脫。《越上聞子規》寫思歸情懷。風景秀美的越地,風光旖旎的春日,翠煙繚繞,芳樹繽紛。但是,子規“不如歸去”的啼鳴聲依然牽動了詩人思鄉的情懷。《江城對月》寫對月之感慨。“南國風波”、“東門冠蓋”,隱隱有所指,可以聯想到仕途的風波險惡,世俗的繁華喧鬧。引多情的明月為知己,可以體會詩人現實中的失落,一絲苦澀和落寞的情緒糾纏著詩人。《寄林處士》頌歸隱。詩人極其推崇孤山林逋,稱其心高可與明月相比。即使世人眼中極為悠閑自在的白云,仍然要“為雨出山”,不如林逋之孤高灑脫。《贈鐘道士》亦寫歸隱。據范仲淹自注,這位鐘道士曾考取進士,后掛冠歸隱,與松月相伴,吟詩度日,真是瀟灑快樂。范仲淹的羨慕之情,洋溢言表。《書酒家壁》寫旅思。《竹枝歌》凄清感傷,旅途游子聽到此曲,難免“腸斷江南”。大好春天即將過去,夜來風雨,催落幾多芬芳,詩人的感傷也因此彌漫。
  這六首作品有兩個共同點:其一,詩歌主題都涉及懷遠、送別、歸隱、旅思等相對私人化的情感,讀來親切雋永。范仲淹雖然堅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但是,遭受挫折時也有失意的苦澀,或者有對歸隱的向往。類似情感的抒發,可以舒緩詩人的內心,從友情、江山中獲得另一種慰藉。其二,因篇幅的限制,表現力求含蓄,寄情于景,回味無窮。范仲淹的絕句皆含蓄蘊藉,無率直淺露之弊病,代表了范仲淹詩歌較高的藝術成就。
  范仲淹長篇佳作不多,寫的相對出色的是七言歌行。前文已經討論過《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流暢而委婉,發人深思。另一首引人注目的是《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歌云: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零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翠濤起。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于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這首詩寫于范仲淹出守睦州期間。宋人飲茶,已成風習,“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⑩ 比試茶葉品種優劣的“斗茶”之風因此盛行。這首《斗茶歌》流轉如珠,暢快通達,把斗茶的完整過程寫得生動具體。采茶時節,“家家嘻笑”,采摘繁忙。詩人用“綴玉含珠”形容新茶,益見其新鮮之色澤、玲瓏之外形。采摘的惟求“精粹”,焙制的苛求新雅,都為斗茶做好了充分準備。斗茶過程中,煮茶的鼎和水也分外講究。品評高下,既比茶味,又比茶香。拿出來比試的,都是精品,每種茶葉都是味如醍醐、香過蘭芷。斗茶在這里是高雅之士雅趣的表現,所以,“十目視而十手指”,過程和結果都是非常公平的。而且,“輸同降將無窮恥”,輸家也落落大方,不會以之為恥。詩人接而歌頌飲茶“可清”“可醒”的功能,拿屈原、劉伶、盧仝、陸羽、商于丈人、首陽先生等古圣賢來烘托,以“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的夸張為反襯,突出名茶的高貴。結尾用“女郎斗草”相比,清雅中帶來一絲旖旎,風趣別致。詩歌寫出一地一時的風俗,詞采華茂,詩風雅麗。詩人寫得神采飛揚,他人讀得酣暢淋漓。
  慶歷詩壇,是宋詩新風貌形成的關鍵時期,范仲淹是慶歷詩壇比較活躍的一位詩人。慶歷詩壇的領袖人物是歐陽修和梅堯臣,范仲淹詩歌創作的成績當然不可以與“梅歐”并論。“梅歐”之外,范仲淹堪稱方家,詩歌創作成績要遠遠在慶歷諸多文人士大夫之上。不過,在關心民生疾苦、詩風趨于平易親切等諸多方面,慶歷詩人表現出相當的趨同性。這與歐陽修的“平易”、梅堯臣的“平淡”一起,共同開拓出宋詩的新氣象。
  范仲淹詩歌創作與現實政治緊密關聯,且表現為“平和溫洽”的風貌,充分展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朝廷大臣的胸襟和氣度,在北宋時期有典型代表意義。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范仲淹詩歌揭示出宋詩發展的一種趨勢。蘇軾作《范文正公文集敘》說:“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發于口者也。”(11) 明代周孔教評價范仲淹的文學創作說:“發為詩詞,溫潤和雅,藹然仁人之言,粹然治世之音,即公不自知,而當時作者已信公為一代斯文之主盟矣。”(12) 這些批評,都比較確切地指明了范仲淹詩歌創作在當時的地位和意義。
  注釋:
  ①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7頁。
  ②《謝黃總太傅見示文集》,《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本文所引范仲淹作品,皆用此版本,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③參見諸葛憶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④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烏魯木齊〕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頁。
  ⑤林逋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去世,這一年范仲淹40歲。程應鏐《范仲淹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附《范仲淹事跡著作編年簡錄》“天圣元年”條說:“與林逋相識,似始于此時。《寄贈林逋處士》當作于是時或此后二、三年。”“天圣五年”條說:“《林和靖詩集》卷三有《送范希文寺丞詩》,……君復天圣六年死于杭州。……天圣六年之前,仲淹必曾游杭州,與林逋相見,惟文獻無可考見。”
  ⑥蔡增譽:《萬歷本范文正公集序》,《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
  ⑦周孔教《萬歷本范文正公集序》:“其它感時賦物、吊古問奇,發為詩詞,溫潤和雅。”蔡增譽《萬歷本范文正公集序》:“其余安民諭俗,感時賦詩,平和溫洽,如父子家人。”皆見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范仲淹全集》。
  ⑧據〔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范仲淹全集》統計,不計聯句詩。下文絕句詩統計,也依據此本。
  ⑨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十四。
  ⑩李覯:《盱江集》卷十六《富國策第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1)《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12頁。
  (12)周孔教:《萬歷本范文正公集序》,《范仲淹全集》,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4頁。

江蘇社會科學南京64~70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諸葛憶兵20072007
范仲淹/現實政治/覽景遣情/平和溫洽
范仲淹基于現實治理之立場,本乎儒家“詩教”之主旨,詩歌創作與現實政治關系密切。因此,他的詩歌創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從容展現。同時,范仲淹輾轉各地為官,瀏覽了諸多大好湖山,詩人將對景物的欣賞和仕途挫折帶來的情緒波折,都寄之詩歌,顯示其生活審美情趣的豐富多彩。范仲淹為人剛直不阿,充滿浩然之氣。這股浩然之氣貫注到到詩文創作中,形成其鮮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卻極其平易,其詩歌總體風格與之相似,皆以“平和溫洽”見長。
作者:江蘇社會科學南京64~70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諸葛憶兵20072007
范仲淹/現實政治/覽景遣情/平和溫洽

網載 2013-09-10 21:46:12

[新一篇] 淺談《格薩爾》說唱音樂藝術

[舊一篇] 浮光掠影話長篇  ——2001年度長篇小說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