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01
信息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向導,又是人類智慧的源泉。信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又是創造財富的戰略性資源。隨著信息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類認識的天職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信息這一神秘對象。“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性質”、“信息怎樣運動,具有什么樣的規律”、“信息能夠被人類加以利用嗎”、“人類怎樣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這一系列問題的依次出現,表明人類對信息研究的逐步深入。這種“深入”表現在信息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明顯的層次性上,它具體地體現在信息研究的內涵與外延上。筆者將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信息研究的層次性及其演進加以詳細論述。
1 信息研究的內涵層次劃分
信息研究的內涵層次性表現在對信息的語真(語法)、語義、語用的研究上。語真是指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它表明由于認識主體有感受力,能夠感知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形式。語義是指信息的可理解性、準確性,信息的內容是否做到含義明確,它表明由于認識主體有理解力,能夠領會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邏輯含義。語用是指信息的效用、價值,它表明由于認識主體有明確的目的性,能夠判斷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效用。語用當然受語法、語義的影響,它是信息內涵認識過程中的最高層次。就語真、語義、語用而言,它們分別具有判別功能、概括功能和預測功能。顯而易見,判別真偽虛實是前提,概括內容是條件,預測效用是目的,因此,語真、語義與語用三者明顯地呈現出遞進關系[1],圖1形象地表示出了這種關系。
附圖
圖1 信息研究的內涵層次性示意圖
信息研究在語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內涵層次上的演進導致逐步產生了技術信息論、語義信息論和效用信息論這三大信息論分支。
1.1 技術信息論
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的數學家申農于1948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在這篇論文里,他對通訊問題進行了引申性的系統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申農通訊數學模式,這標志著信息論的誕生,此時的信息論也被稱為申農信息論,或者說狹義信息論。也是在1948年,維納在他發表的著作《控制論》中從控制與通訊的角度,用自動控制的觀點研究了信息處理問題,建立了他的“濾波理論”。1950年,維納又在其著作《人當作人來使用》中對信息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把信息的概念進一步推廣,認為信息不僅是通訊領域研究的對象,而且與控制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維納將申農的信息論發展成了一般信息論,或者說通信理論。從申農與維納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信息論是從通信科學中產生的,他們只是從技術角度對通信的語真,或者說語法信息作了研究,而并沒有考慮到語義和語用,因此,狹義信息論也好,一般信息論也好,都只能算是技術信息論。
1.2 語義信息論
語義信息論主要研究信息交流中“被傳輸的符號怎樣準確地運載欲表達的意義”。其代表人物中,卡爾納普于1964年提出了“語義信息”的概念,指出任何物體所發出的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意義。哥廷格爾在1974年提出了無概率(主觀)信息的問題,從而開始了對信息的意義問題的研究。哥氏認為人類通過語言表述的主觀信息(語義)比那些適合用通訊技術傳輸的客觀信息要復雜得多,也是技術信息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見,語義信息論側重強調人類語言表達信息的語義性問題,更適合于一般人類信息交流問題的研究。
1.3 效用信息論
效用信息論主要研究信源所發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同樣的信息對于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其價值可以甚至完全不同,所以,信息的效用問題也稱為相對信息問題。該理論的代表人物貝里斯和高艾斯在1968年首先提出了要對信息的量與質(即信息的有效性)進行統一的量度。高艾斯和皮卡德在1971年又進一步將前面提出來的“量—質”統一量度信息稱為“有效信息”,并進行了探討。1978年,夏爾馬等人又將之推廣為非可加性的“廣義有效信息”,對信息的效用、價值問題的研究加以深化。詹馬利則在1977年研究了相對信息,將信息與生產信息的信源和使用信息的觀察者作為統一的對象來考慮。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在繼續深入地開展。
2 信息研究的外延層次劃分
在信息研究的內涵不斷豐富的同時,信息研究的外延也在不斷地擴大。信息研究的外延演進至今經歷了靜態觀、動態觀、系統觀、資源觀、環境觀5個層次(見圖2)。
附圖
圖2 信息研究的外延層次性示意圖
信息研究外延層次的演進并不是嚴格的替代關系,有時在同一時期,信息研究既涉及到前一外延層次的內容,又涉及到后一外延層次的內容,此時人們通常以該時期信息研究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及其發展的趨勢來決定它屬于哪一外延層次。
2.1 信息的靜態觀研究
針對“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性質”的問題,人們對信息的本質與度量,信息與物質、能量的區別與聯系等內容開展了研究。由于這些研究主要是在時間維上的某一時段對信息進行考查,因此,這些研究屬于信息的靜態觀研究。該層次主要探索信息的本質與度量,對信息的一般功能、特征與作用以及信息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具體地講,則為對信息進行定義,對信息的特征、性質與分類進行研究,將信息具體細分為概率信息、偶發信息、確定型信息、模糊信息以及語義、語用和全信息并對其進行描述。由此可見,有關信息的語法、語義、語用問題這3個內涵層次的研究實際上屬于信息的靜態觀研究。 在上述研究基礎之上,該層次研究還利用數學的概率論、隨機過程論以及引進物理熵概念對上述各具體類型信息進行測度。此外,該層次研究還對信息的若干哲學問題,如信息與智能、信息與認知、信息與物質、信息與能量、信息與自組織等的關系問題進行探討[2-3]。
2.2 信息的動態觀研究
針對“信息怎樣運動,具有怎樣的規律”的問題,人們對信息的運動,信息在人類社會中的交流,人類社會對信息的管理與控制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在時間維上的某一時段對信息進行考查的。這種對信息的動態性考查,屬于信息的動態觀研究。該層次研究的內容主要有:①信息運動規律,如表征律、運載律、守恒律、擴散——聚合律、衰減律、勢差律、“馬太”律、任選——匹配律、相對律、省力律[4], 或者說信息不守恒規律、信息選擇規律、信息梯度轉移規律、信息利用彈性規律、信息時空縮脹規律和信息整體效應規律[5], 以及信息運動過程[6]。②信息交流,包括信息交流與社會、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以及類型、效率。③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搜集、加工、存貯、整序、檢索、傳遞(傳播)與反饋、開發利用等。④信息源、信息用戶、信息工作與信息服務等[7-8]。
2.3 信息的系統觀研究
信息的靜態觀研究與動態觀研究都是在時間維上對面向作為客體的信息進行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除了在時間維上,人們在空間維上也對信息進行研究,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將研究的重心移向了作為主體的人本身。將信息放在由主客體共同構成的時空系統中加以研究,這使得信息研究在外延上拓展到了信息的系統觀研究層次。該層次研究認為“信息系統通常是由人、設備、信息、規則和目的等要素組成的,是具有收集、處理、貯存、傳遞、交流功能的綜合體”[9]。按照上述定義, 我們可以將系統觀的信息研究理解成IS={I、H、M、P、O}或者說IS
附圖
I*H*M*P*O,其中IS代表信息系統,I代表信息,H代表人,M代表設備,P代表過程,O代表目的。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分析,則會發現信息系統有4層含義:①信息作為客觀的反映或表現, 本身就是一個系統;②,信息從生成、發送、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到利用以及反饋,整個過程是一個系統;③小到由人與計算機組成的人——機系統,大到以各類信息機構為微觀基礎的國家信息系統均為信息系統;④信息系統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早期的信息系統只是一些分散的、功能有限的簡單系統,而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則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多要素、多功能的復雜大系統。由此可見,信息系統觀研究實際上已經涵蓋了信息的靜態觀與動態觀研究。信息的系統觀研究內容主要有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與范疇、有關基礎理論研究、信息系統與信息技術的關系研究、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研究、調節與管理研究、資源管理研究、技術經濟問題與評價研究等[10]。此外,還涉及到信息網絡、國家信息系統的研究[11]。
2.4 信息的資源觀研究
隨著對作為主體的人本身的研究,信息的系統觀研究較以前更為深入,“信息能夠被人類加以利用嗎”成了信息研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于是信息研究由系統觀伸展到資源觀層次。“資源”在《辭海》中被解釋為“財富的來源”,信息的資源觀的確定,一方面強調信息內容本身對人類的有用性,即除去信息中對人類無用的部分使之成為能夠為人類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資源”,即信息資源。在信息研究中強調經濟性這是資源觀對系統觀的一大超越。另一方面則是強調信息成為“資源”,除了考慮信息本身的因素外,還要考慮與信息密切相聯的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等因素。在這方面資源觀超越了系統觀具體體現在:系統觀盡管涉及到了國家信息系統,但系統觀下信息研究中的系統概念主要是指具有物理系統框架的有形的系統,簡言之,就是計算機化的信息系統,如各種各樣的MIS、DDS、OAS等; 而資源觀則將信息資源的范圍擴展到整個地區、整個國家甚至世界范圍內來考慮,因而資源觀中的系統強調的已不是有限規模的有形系統,而是宏觀層次上的系統概念,或者說是無形系統。由此可見,信息的資源觀研究與系統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研究的重點已由系統觀中的有形系統移到了無形系統,而且不像系統觀那樣只從技術方面研究系統,而是從技術與經濟等多方面研究系統,這是資源觀對系統觀的另一大超越。這樣,在外延上資源觀較系統觀擴大了一個新的層次。資源觀的信息研究主要包括信息的價值、信息的成本、信息的價格、信息的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商品、信息市場、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等[12-13]。此外還包括在整體上對信息資源的研究,即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結構、價值與開發效益、信息資源布局的原則與模式,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有效配置、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信息資源管理法規與發展政策等[14]。
2.5 信息的環境觀研究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信息自然也不例外。當人們普遍將“信息”作為“財富”與“戰略資源”加以看待,并充分地加以利用為人類造福時,信息的種種負效應以及其所產生的后果使得人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怎樣有效地利用信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社會中的信息量劇增,而信息中對人類有用的那一部分才稱得上“信息資源”,這樣,一方面人們常常陷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另一方面,無用的信息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這些信息阻塞了信息的流動通道,不利于信息的正常交流,而且妨礙甚至危害了人類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述情況人們稱之為信息污染。信息污染主要是針對作為客體的信息自身導致的負效應而言的,相比較而言,作為主體的人類所導致的信息負效應更為嚴重。人類非法或非道德地使用信息會導致信息災害,如信息犯罪、信息壟斷、信息恐怖以及計算機病毒蔓延等。上述信息災害同信息污染一道造成了人類社會的信息環境的惡化和信息生態的失調,而這又反過來給人類自身帶來了生理與心理的不適應感,即通常我們所說的信息的綜合癥,它主要包括信息饑餓癥、信息過量癥、信息錯位癥、信息恐怖癥等[15]。上述負效應的出現,無疑對信息資源觀研究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推動了信息研究的發展,針對“人類怎樣有效地利用信息”,人們開始提出并研究有關信息環境或信息生態的概念,這樣就使信息的資源觀的外延擴大到了環境觀或生態觀方面[16~17]。該層次是對有關信息自身與人類及其周圍環境,即信息——人——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加以研究,從而使信息研究擴大到了整個生態環境系統,它已成為當前信息研究的最高層次。環境觀信息研究主要是從人文倫理、技術、政策法規這3個角度展開的,研究內容涉及信息人、信息倫理、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環境系統或信息生態系統及其管理或綜合治理等。
圖書情報工作京38~40,33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肖勇20012001認為當前信息的范圍日益廣泛,信息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相當復雜,信息研究在其發展之中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具體地說,在內涵上,信息研究是語法、語義、語用逐層演進的;在外延上,信息研究是靜態觀、動態觀、系統觀、資源觀和環境觀或生態觀逐層演進的。信息/信息內涵/信息外延/信息研究 information/information intension/informationextension/information researchThe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ItsEvolution Xiao Yong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Normal University, Wuhan)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tsintension and extension have been quite complex. Theevolution of the intension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can be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extension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肖勇,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 武漢 430079 肖勇,男,1976年生,碩士生,發表論文6篇,參編學術著作1部。 作者:圖書情報工作京38~40,33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肖勇20012001認為當前信息的范圍日益廣泛,信息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相當復雜,信息研究在其發展之中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具體地說,在內涵上,信息研究是語法、語義、語用逐層演進的;在外延上,信息研究是靜態觀、動態觀、系統觀、資源觀和環境觀或生態觀逐層演進的。信息/信息內涵/信息外延/信息研究 information/information intension/informationextension/information research
網載 2013-09-10 2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