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史懷哲的敬畏生命倫理學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阿爾貝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t,又作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1965)是現代西方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他創立的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是當今世界和平運動、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1965年史懷哲逝世后,他的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被貝爾(Hans Walter Baeher)收集在《敬畏生命》(以下只注頁碼的引文均出自此書)(注:阿爾貝特·史懷哲著,漢斯瓦爾特·貝爾編,陳澤環譯:《敬畏生命》,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中。本文擬從“敬畏生命”的邏輯起點、重要特征、理論基礎等方面分析這一理念,并力圖對其作一客觀、現實的評價。
    一
  在茫茫的宇宙和無盡的時間長河中,生命的極其有限性和不可重復性有理由使我們將之看成是最重要和最寶貴的東西。不獨是我們——人類的生命。
  對一切生命都必須保持敬畏的態度。愛并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這就是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由于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我們與宇宙建立了一種精神關系。我們由此而體驗到的內心生活,給予我們創造一種精神的、倫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這種文化將使我們以一種比過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動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我們成了另一種人。”(第8頁)
  而史懷哲從小時候起便有成為這“另一種人”的傾向,他的哲學是自己一生經歷的反照和結果。出生于牧師家庭的史懷哲天性敏感善良,經常因憐憫受虐動物而陷入沉思。還在少年的時候,他每天晚上都會用自己編的禱詞為所有的生物祈禱:“親愛的上帝,請保護和賜福于所有生靈,使它們免遭災禍并安寧地休息。”(第1頁)20余歲時,他已擁有神學及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担任講師,且是一所神學院的院長,同時是巴哈管風琴演奏最佳人選之一。他的胸中時常升起一股深刻的幸福感,認為自己沒有權利把幸運的青年時代、健康和才能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接受下來,而應當為緩解他人的痛苦服務,于是他決定:“30歲以前獻身于傳教、學術和音樂活動。然后,如果我在學術和藝術方面實現了預定的目標,就要作為一個人走直接服務的道路。”(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頁。)在30歲左右,他看到一幅反映非洲饑餓的圖片,便毅然拋下自己所擁有的,進入醫學院從頭學起,用9年光陰獲得第三個博士學位——醫學博士。之后,38歲的他,向著未知之地——非洲出發了。他說:“我還債去了!”
  置身非洲叢林與河水間勃發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戰蔑視生命的悲劇,史懷哲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
    二
    (一)敬畏生命倫理學的邏輯起點
  史懷哲認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他們都能感覺到生命的存在并要求保存和發展自己的生命。然而,自然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著無數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著它們。”(第9頁)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等級,只有其對自身的生命意志,卻對其他的生命有著可怕的無知。“自然撫育的生命意志陷于難以理解的自我分裂之中。”(第19頁)而人的生命意志的分裂是所有動物中最強烈的。人類不但對其他動物肆意作踐,盡其虐殺之能而毫無同情和憐憫之心或從不聽從內在良心的呼喚而聽任自己的殘忍;而且,人對其同類也同樣地麻木不仁,往往將自己的歡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們聽從自然所教導的殘忍的利己主義,并將其運用于自己的同類,甚至以其他任何兇猛的動物所無法比擬的才能大規模毀滅同類。人的生命意志的分裂達到了如此難以理解的殘忍的程度。
  史懷哲確信,這種后果是以往倫理學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人之為人,就在其以道德律對抗自然律,以精神的力量反抗自然的本能的生命力量。但在人類初期,倫理所涉及的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它只在血緣家族中普遍有效。(注: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162頁。)精神文化的發展到17、18世紀要求人們愛所有的人。然而這種倫理要求還沒有成為人們的普遍的道德實踐之前,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懷疑主義就摒棄了它。它否定道德精神的力量,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的必然性,按照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利己主義原則對待任何其他生命。競爭、擴張、戰爭成了這一時代的象征。(注:羅國杰,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人類因獲得了更多的征服自然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地放棄了精神的內在自由。然而,倫理精神的喪失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因此,史懷哲宣稱,“只涉及人對人關系的倫理學是不完整的,從而不可能具有充分的倫理動能。”(第8頁)因為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會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義的世界,所有的生命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正是從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的邏輯起點出發,史懷哲看到作為最高生命的人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分裂,而且能意識到其他生命的生命意志和生命意志的分裂,并能理解敬畏生命。因而,人類担負著擺脫其他生命苦陷于其中的無知的道德責任。
    (二)敬畏生命倫理學的重要特征
  1.敬畏生命的絕對性。生命陷于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之中。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都無法避免自然律的必然性。然而“倫理并不與這種世界事實和諧,而是與此相對立的。”(第91頁)道德的力量作為一種精神的力量與自然律的必然性相對立,才體現了人的生命意志的特殊性——人能意識到敬畏生命,并產生合目的的道德理想。
  敬畏生命的倫理重新定義了善惡的概念。“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第92頁)只有這樣規定善惡的本質,敬畏生命的原則才具有最普遍的絕對的合目的性;只有這樣,人才能結束作為個別存在,讓其他生命的生命意志涌入我們的生命意志,形成共同體驗的生命;也只有這樣,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愛的原則,使愛的原則不至于因生命意志的分裂而受到懷疑和損害。
  2.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是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生命觀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史懷哲認為,“實際上,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的生命的行為有關。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第9頁)“體驗到對一切生命負有無限的責任,只有這種普遍的倫理才有思想根據。有關人對人行為的倫理絕不自滿自足,它只是產生于普遍倫理的特殊倫理。”(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頁。)我們不僅與人,而且與存在于我們范圍之內的一切生物存在著聯系,對一切生命予以尊重,關心它們的命運,這比起只涉及到人的倫理學來說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和活力。
  3.對區分生命的價值序列的否定。敬畏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現實的,人不可能對一切生命都同等對待。為了人的存在,我們常常需要消滅一些生命。那么,是否應該區分生命的價值序列?是否可以認為有的生命不是那么重要呢?史懷哲的回答是否定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第13頁)在生活中,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依據與人的關系來確定不同生命的價值,這種區分尺度完全是主觀的。依據這一思路,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存在著沒有價值的生命,壓迫他,以至完全毀滅他是允許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昆蟲和一個原始部落都可能被看作是沒有價值的生命。但真正倫理的人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神圣的,即使那些從人的立場來看低于他的生命。當然,人們也會遇到為了拯救某些生命而必須犧牲其他生命的境遇。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呢?史懷哲說:必須意識到對犧牲于己手的生命負有責任。他舉例說:“過去無法治愈的令人痛苦的昏睡病,現在已有了能挽救其患者生命的藥品。但是,每當我用顯微鏡觀察昏睡病的病原體時,我始終在想,為了挽救其他生命,我只得消滅這種生命。”(第132頁)這種“自責”對于“敬畏一切生命”的原則是一種妥協。史懷哲由此認識到:不傷害生命、不殺生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須從屬于更高的目標,這就是“人道”、“愛”和“同情”。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這些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第9頁)對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本性,這才是人類完善的出發點。
    (三)敬畏生命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史懷哲認為,生命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系是敬畏生命的原由所在。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和這一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頁。)在史懷哲看來,生命的聯系是普遍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賴于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人對其他生命的關懷根本上是對自己的關懷。
  生命存在于相互聯結之中,人應當懂得其他生命意志,并與他們休戚與共。“我們的生命來自其他生命,其他生命來自我們的生命,這一生理學上的事實在精神意義上特別重要。”(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作為倫理的生命,人應始終努力成為自覺和慈善的人,力所能及地揚棄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捍衛真正的人道和解救痛苦。不僅如此,人的生命是依賴于其他生命的。“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第9頁),因此,“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第9頁)
  而對一切生命負責的根本理由是對自己負責,如果沒有對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對自己的尊重也是沒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利,“誰習慣于把隨便哪種生命看作沒有價值的,他就會陷于認為人的生命也是沒有價值的危險之中”(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舉個例子來說,一種植物的活動是一種寶貴的狀態,它從事著對它自身和同類生物的保護。殺死一棵植物是停止一個生命,滅絕一個物種則是停止一個幾千年的歷史。對非人的生命的蔑視最終會導致對人自身的蔑視,世界大戰的接連出現就是明證。“我們現在能看待思想貧乏,它低估生命。對于可以用理性力量加以解決的爭端,我們卻訴諸戰爭。然而,誰也不會是勝利者。戰爭毀滅了成百萬人,還給成百萬無辜的動物帶來了痛苦和死亡。為什么?我們還沒擁有敬畏什么的最高的理性主義。正因為我們還沒有擁有這種倫理,各民族就相互殘殺,并使大家陷于恐怖和畏懼之中。”(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頁。)史懷哲批評近代歐洲的世界觀的根本錯誤是“肯定世界、人生和倫理,但并未真正證實它們及其內在聯系”(注: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頁。),因此使這個世界成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殘酷戰場。當生存必須以其他生命作為代價,當生命只有通過毀滅其他生命才能持續下來,誰還敢說,人類的存在是一種理性的存在?
    三
  史懷哲認為道德的直接目的在于調整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關系,在于重建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與自然界一切生命之間的新秩序,從而促進和保證人類及自然界一切生命之存在和發展。敬畏生命倫理的精神正在于建立一種和諧、互助的新秩序。它把倫理的范圍擴大到了一切生命;要求人對一切生命担負起道德責任,以倫理的態度對待生命世界,這對在百多年內獲得了對自然的巨大力量卻無視破壞生態將帶來的嚴重后果的人來說,無疑是響亮的警鐘。這一倫理思想的提出有助于鼓勵人們投身人類和平事業和動物保護運動,有助于鼓舞人們追求至善的道德熱忱,遏制由于人類無限膨脹的利己主義價值觀所帶來的災難,其影響力在不久后興起的生態倫理學和環境倫理學中得到了體現,史懷哲也因此被公認為生態倫理學的創始人。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概括人類的歷史時曾指出,人類歷史是由一系列文化與環境的挑戰和應戰組成的。他認為,人類歷史有兩個主要過渡時期,第一個始于10萬年前,從無意識到自我意識過渡;第二個同樣重要的時期發生在現在,我們的繼續生存要求向新意識過渡。(注:[英]湯因比:《突破》,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頁。)而此過渡的重要標志之一便是以生態倫理觀為理論基礎的生態倫理學的出現。對此,史懷哲功不可沒。而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中所提倡的行動精神以及他本人富于自我犧牲的獻身精神,直接激勵和帶動了一大批人走上了類似他的治病救人的道路。他在蘭巴雷內創立的“叢林診所”,成為世界上行動人道主義的象征。正因如此,愛因斯坦才稱贊他為“我們這一世紀最偉大的人物”,并認為由于他的實際行動,在當代西方世界,史懷哲是唯一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第1頁)
  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震撼人心的地方還在于他對人類精神文化的關注和對倫理人的呼喚。他深切地感到文化問題的實質是倫理問題,故現代社會中文化的衰落實質上是倫理精神的衰落。知識和能力的進步,必須與倫理精神的進步同一,這種文化才是完整的。這一對文化危機癥結的認識,對我國當今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具有現實的意義。
  當然,作為倫理學來說,敬畏生命原則本身便包含了難以克服的矛盾。當人們必須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與道德的行為之間做出選擇時,很難對人的生命需要的量及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和區分,因此只能要求人們對任何損害生命的行為承担道德責任,而無法對其行為本身做出規定。這就純粹依靠行為者的道德自覺,其現實影響力是很有限的。反映在理論上,它只是制定了敬畏生命的原則,而沒有規則體系和范疇體系。其后發展起來的生態倫理學和環境倫理學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敬畏生命原則的絕對性,并制定了相應的細則,使倫理原則更具有操作性。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21~24,95B8倫理學趙小華/鄭維銘20032003以生命意志及其分裂作為邏輯起點,以生命的普遍聯系作為理論基礎,敬畏生命倫理學強調對生命敬畏的絕對性,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并對生命的價值序列的區分加以否定。敬畏生命/生命意志/倫理/普遍聯系/價值序列趙小華,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鄭維銘,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廣東 廣州 510631)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21~24,95B8倫理學趙小華/鄭維銘20032003以生命意志及其分裂作為邏輯起點,以生命的普遍聯系作為理論基礎,敬畏生命倫理學強調對生命敬畏的絕對性,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并對生命的價值序列的區分加以否定。敬畏生命/生命意志/倫理/普遍聯系/價值序列

網載 2013-09-10 21:49:01

[新一篇] 評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問答邏輯

[舊一篇] 評議:1947-1949年間臺灣文學論爭三大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