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們從理論上是比較容易認同和接受的。但是,當具體聯系實際如學術論著、咨詢報告、戰略規劃、對策建議等去評價社會科學的價值時,不少人卻又感到茫然:社會科學的價值究竟在哪里?其作用方式和實現途徑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是關系社會科學興衰成敗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我們必須認真進行研究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一、一個必須搞清楚的理論問題——社會科學價值及作用方式
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科學的總體價值在于它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正紛紛進入市場,以其取得的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證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也具有商品的屬性,其交換價值可以通過市場去實現。只不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質商品,而是一種以精神文明作為主要內涵的特殊商品,其精神文化價值無法用社會平均勞動量去衡量。金錢只能實現對研究成果的所有權的交換,而能否分享到其精神文化價值,則要取決于占有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這就告訴我們,交換價值的高低,并不真正反映研究成果精神文化價值的水平,如一本優秀的社會科學論著,其定價銷售也許是五元或十元,但其精神文化價值,決不是五元或十元所能等同的。更何況有一些重大的研究成果,在政府“特殊需要”的情況下,并不是都通過市場去實現其精神文化價值的。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精神文化價值,是一個總的概念,如果按其對社會實踐產生的作用劃分,則可分為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學術價值主要是指在認識和探索某一社會現象及規律時,對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作出的新貢獻;社會價值則主要是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一般來說,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成果之中,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應用研究成果之中。但是,這并不等于基礎研究成果沒有社會價值,應用研究成果沒有學術價值。事實恰恰是這樣,學術價值較高的研究成果,往往,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社會價值較高的研究成果,往往同時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強調社會科學研究要突出應用研究,要以應用研究為主,這主要是基于適應市場經濟和進行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基于社會科學在總體發展上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事實而作出的戰略性思考和采取的重大協調發展措施。它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傾斜性的動搖。有的同志誤認為,突出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為主,就可以不要基礎研究了,至少也可以暫時把基礎研究拋在一邊,這是十分有害的。我們應該知道,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石和前提,應用研究是基礎研究的升華和延伸,沒有基石和前提,哪來的升華和延伸,沒有升華和延伸,又哪來的社會科學價值!抑此揚彼,隨意去留,必然會引起社會科學內部的失衡,在客觀上會助長短期行為,損害長遠利益。
社會科學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不易為人們所發現、所認識的,因為社會科學價值的作用方式具有普遍地間接性和潛隱性。這正是某些地方和部門,社會科學重要卻得不到重視和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知道,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大都屬于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領域,它對社會的作用,通常是要通過一個中間環節然后才能實現,它缺乏自然科學那種相對獨立的自主性,而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般都較難進行定量分析,大量地是要靠邏輯推理和定性描述來說明,因此,社會科學的價值和作用,憑直觀感覺是很難“看得見,摸得著”的。有時候,一些同志在思想觀念上、道德修養上、生活方式上諸多得益于社會科學,但是他們自己卻一點不知道。有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者,不懂得社會科學價值的作用特點,一味要求社會科學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或者簡單的用創造多少產值、增加多少收入來衡量社會科學的價值,這不僅于社會科學事業無益,可能還會誤導實用主義之風盛行。
看不見也罷,摸不著也罷,反正社會發展歷史一直彪炳著社會科學的功績。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大勞動人民所以能夠擺脫剝削,獲得解放,是因為掌握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人民所以敢于沖破樊籠,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搞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仗鄧小平有特色的理論的指導,也得力于社會科學理論的支持。可以說,我們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者,都是卓越的社會科學家。他們雄才大略,審時度勢,善于站在社會科學理論的峰巔,從宏觀上審視和處理一切,引導中國這只航船,乘風破浪,勝利前進。這些,都有著社會科學非同尋常的巨大作用。
二、一個必須遵循的運作規程——社會科學價值實現的基本途徑
社會科學因為能夠正確認識并指導社會實踐,所以才有了自身的價值;社會科學只有參與并指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實現自身價值,是社會科學一切研究活動的出發點的落腳點。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社會科學在實現自身價值中,走的一條“實踐——研究——實踐”的路子。即根據社會實踐需要確定課題,經過科學研究,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導社會實踐。可以說,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是社會科學價值實現的基本途徑。
社會科學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運作中,必須注意掌握好兩個關結點,即;
一要根據社會實踐需要選好研究課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理應為經濟基礎和發展生產力服務,也就是說要為社會實踐需要服務。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只有符合社會實踐的需要,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才有可能實現自身價值。社會實踐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分層次、分階段的,如戰略上的需要和戰術上的需要,長遠的需要和近期的需要,普遍的需要和特殊的需要,等等。在通常情況下,社會科學更要重視戰略性的、長遠的、普遍性問題的研究。因為這是真正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我們不能把社會科學為社會實踐需要服務,片面地理解為僅僅去解決一些戰術性的、近期的、特殊性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必要的。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需要社會科學予以總結、概括和回答。不過,這種總結、概括和回答,應該是綜合了各方面的先進思想、先進理論、先進經驗而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研究成果。只有這樣,它才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權威性。脫離社會實踐,立足點不高的研究課題,十有八九是要失敗的。人云亦云,東拼西湊的所謂研究成果,只能倒讀者的口味,敗壞社會科學的名聲。
二要抓好研究成果的轉化,為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必須通過一個中間環節,為社會所吸納和采用,然后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否則,它永遠是廢紙一堆。因此,抓好研究成果的轉化,是社會科學潛在價值走向現實價值的決定步驟。有些地方和單位,只重視研究成果的生產,卻不重視研究成果的轉化,這猶如有的工廠只重視產品生產,不重視產品銷售一樣笨拙。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一般是向著四個方面運作:1、制訂和完善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2、制訂并指導實施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3、應用于政府各業務部門和企事業工作的決策管理;4、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有效的決策依據和良好的輿論環境,使社會行為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法律和道德規范的要求,從而實現理想的經濟社會效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光有明確的轉化方向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靈活、有效的轉化渠道。轉化渠道,是社會科學價值實現的“船”。近年,有些地方推行的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研究成果提供者與需求者交流座談會、重大決策咨詢論證會和研究成果推廣普及制度、研究成果補貼出版和獎勵制度等,都是足資效法的成功之舉。即使是這樣,也還有一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思考,倘若轉化渠道被人為的堵塞怎么辦?又如工作程序要求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專家論證。但是,如果領導者不這樣做又怎么辦?在多數情況下,恐怕還是無可奈何地不了了之。如此看來,實現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最后轉化,還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一整套轉化制度和轉化系統,保證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順利地向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傳遞,迅速與實踐需要接軌,變理論認識為實際行動。有一些部門和單位,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僅僅看成是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含社團組織)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事,這是不對的,轉化是傳遞者與接受者的雙向溝通,只有雙方努力,共赴科學,轉化渠道才能暢通,社科領域才會無報國無門的慨嘆。
三、一個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社會科學價值實現的重要保證
社會科學價值的實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便是良好的客觀社會環境。盡管構成客觀社會環境的各個單因素如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等,有時發展是不平衡的,但是,它們卻總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并形成一種無形的合力,從整體上推動和制約著社會科學價值的實現。
鑒于社會科學價值的實現,同社會經濟、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優化客觀社會環境時,要特別注重對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優化。首先,要使社會科學價值的實現,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承認社科研究成果的商品性,允許其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從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構建推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可向社會實行課題招標,避免某些重大課題淪為權力的“專利品”。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可以是官辦的,也可以搞一點民辦的,使社科研究機構和工作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面向社會現實,提供政策、心理、家政、市場等有償服務,促使某些研究機構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當然,這只能創造條件逐步實行。在特定情況下,對某些研究機構和重大研究課題,政府還是不能撤手,政府還應繼續在財力、人才、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不要一下子使一些研究機構和社科工作者,變成“無娘的孩子”和“沒有給養的軍隊”。其次,要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雙百”方針,提倡學術民主,鼓勵大膽探索,個別領導人的一已之見,決不應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推廣應用的障礙。在學術領域,無論是歷史問題,還是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著作,還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和政策問題,都可以在學術民主精神的指導下,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由討論。任何人都有權利參與爭鳴,發表意見,探索真理,地位的高低,權力的大小,不應成為評定社科研究成果價值的標準,也不能搞下級服從上級、少數服從多數那一套,在真理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學術研究,實質上是人們對人類社會未知領域的一種探索,沒有現成的經驗和答案可供參考,因此,有時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應該允許犯錯誤,歡迎改正錯誤,嚴格把學術行為與政治行為區分開來,不要動不動就亂扣政治帽子,把一些尚不完善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終身監禁”起來。當然,社科工作者也要敢于堅持真理,樂于服從真理;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給我們的事業增輝,不要給我們的工作添亂。再次,要制訂和完善有利于社會科學價值實現的政策和措施,要把社會科學真正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依靠科技興國、興省、興市,不要把社會科學排除在外,要從制度上、法律上確保社會科學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其價值作用。有些地方,社會科學的成敗興衰,完全受制于主要領導人的注意力是否在這方面,這實在是社會科學事業的一種不幸。在經費的投入上,要從思想上克服“重理輕文”的偏向,大力資助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社科論著的出版,拓寬社科成果發表的園地,重獎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社科工作者,也要重獎推廣運用社科成果而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家、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等,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社會科學,使社科工作者滿懷激情、專心致志進行研究,多出成果,多作貢獻。歷史將進一步證明,良好的客觀社會環境,定能產生大批的優秀人才、大量的優秀成果,促進社科事業的全面繁榮與發展。
(作者單位:桂林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郵編:541001)
責任編輯 吳方
社會科學家4桂林79~81C1社會科學總論王定國19951995 作者:社會科學家4桂林79~81C1社會科學總論王定國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