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中學語文教學的特殊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早在1978年3月,呂叔湘先生就指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少、 慢、差、費的問題,引起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十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比其他任何學科都活躍,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好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卻未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一方面,我們不斷地宣布一個又一個語文教改實驗的成功,宣稱它們對語文教學的驚人的‘突破’,它們對全國語文教學的巨大影響,它們在教學實踐中的豐碩成果;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語文教學年復一年少慢差費。 ”(注:引自畢磨書《語言文化教育:語文學科應有的個性》,(見《語文學習》97.9)。)總之,直至目前,我國“語文教學的總體面貌并無多大改觀”。 (注:引自王序良《深化改革的思考》(見《中學語文教學》94. 7)。)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學語文教學也是這樣。中學語文教學有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同一篇課文,張老師上兩個課時,李老師上三個課時;而學了三個課時的學生,不見得就比只學了兩個課時的學生學到的東西多。與數理化學科相比較,“別的學科少上幾節課就感到缺少了好多東西,不補上是不行的。語文課卻沒關系,缺一個月課,也不顯山露水。”(注:引自顧德希《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 (見《中學語文教學》97.7)。)原因何在? 這是由于語文教學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殊性所致。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必要探討和研究其特殊性。只有駕馭了這個特殊性,語文教學才有可能達到“教無定法”,殊途同歸的目的。
  中學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較有些什么特殊性呢?大致說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語文學科是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內容上來說,課文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道德的、歷史的、自然科學的等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泛而言之,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大至宇宙,細至核舟,色羅萬象;從知識上來說,拼音、文字、詞匯、語法、標點、修辭、邏輯、文體知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無所不有;從能力上來說,從閱讀到理解,從吸收到表達,讀、寫、聽、說各個方面,應有盡有。總之,“綜合性強,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它担負著思想教育、語文教育、文學教育、文化教育、能力教育等多重任務。”與數理化等學科相比較,“任何一門學科,大約無不具有綜合性。但作為一堂課來說,別的學科卻并非都具有那么強的綜合性。”(注:引自顧德希《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 (見《中學語文教學》97.7)。)
  由于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注重研究其整體性。首先,教師心目中要有教學所要求達到的整體目標。沒有整體目標的教學,那是盲目的教學,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只有整體目標明確了,我們才能夠把握住教學的各個環節。這個整體目標,要求我們要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依據,去審視和把握整個中學階段自己所教的課程的內容,即整個中學階段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各個年級每一冊課本要教給學生哪些東西,需要進行哪些訓練,培養哪些能力,達到什么目標,誰先誰后,要了然于胸。其次,教師要把握好每一堂課的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我們教師每上一堂課,都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應該注意到它們之間知識的銜接、鞏固和提高。“一堂語文課,到底有哪些語文知識是非講給學生不可的?到底該讓學生練習點什么?好多翻來覆去講和練的東西究竟有沒有必要?”(注:引自顧德希《對年輕朋友的熱切期盼》, (見《中學語文教學》97.7)。)這些, 教師在上每一堂課之前,都必須在心目中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教學的整體性,我們的教學就可以居高臨下,任意馳騁,教學就能夠游刃有余。否則,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各篇課文各節課的教學缺乏一定的聯系,“到哪團坡唱哪首歌”,這種教學肯定是不足取的。
      第二、語文教學具有知識的重復性
  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各種文體知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學生小學在學,初中在學,高中還在學,語文教學具有知識的重復性。數理化學科,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系,教學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階梯性很強。相比之下,語文教學就缺少一定的階梯性,這也就是造成語文教學“缺一個月課,也不顯山露水”的原因。然而語文教學的重復性的知識,它們在形式上是重復的,但在內容上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不斷地擴展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語文學科各部分的知識之間,也不是沒有一定的相關聯系。
  因此,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要注重研究教學的階梯性。由于語文學科的知識教學是重復的,造成了語文學科沒有明顯的階梯性,但是不等于沒有階梯性可循。首先,根據學生各年級應該掌握的知識的層次,把握教學的整體階梯性。教師的授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就是一種階梯。其次,根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找出它們相互關聯之處,恰當地進行組織教學,營造一定的階梯性。第三,找出各知識點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所在,進行組織教學,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螺旋式的階梯。總之,中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它形成一個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從能力較低到能力較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每堂課都在學習新的知識,或者學到了新的方法,能力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至于感到這堂課是可有可無。
      第三、語文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語文學科綜合性的內容、知識,在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中都應該講,都可以講,但又不可能都講,也講不了,教師的教學只能選擇其中某些知識點來進行講析,靈活性很強。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教學,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知識重點與難點;即使是相同的重點與難點,不同的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和訓練過程也會大相徑庭。讀、寫、聽、說各個方面的能力,“涉及知識、技能、方法、思維等各種因素,而且存在著因時、因地、因人(作者、讀者、教師、學生)制宜的極大的靈活性和可變性。”(注:引自顧德希《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 (見《中學語文教學》97.7)。)語文教學不可能像數理化學科那樣, 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和教學的目標都是很明確的。
  根據語文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的特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首先,我們要注意研究語文教學的“度”。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度的,中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由于語文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度。在教學過程中,一篇課文一堂課能否把握住講授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太廣太深太難,學生會接受不了;沒有一定的廣深難度,教學就會達不到目的。比如,很多教師都提倡“精講多練”,那么,這個“精”精到什么程度,這個“練”練到多少數量,靈活性就很大。這個“度”,應該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依據,以學生在中學各個階段應該掌握到的知識和達到的能力為一定的度。那種“滿堂灌”和“題海戰術”,決稱不上“精講多練”,因為它已經失掉了“度”這個標準。
  其次,注重發揮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我們說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并不排除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相輔相成的,是互不抵觸的。因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往往是在教學起主導作用的啟發誘導下才能正確地發揮出來。我們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相同基礎知識和相同素質不同班級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師的教學下,最后取得的成績是截然不同的。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因為:首先,在一堂課的教學中,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時間如何分割,是以講為主,還是以練為主;是以讀為主,還是以寫為主,等等,這些完全取決于教師的主導。其次,一篇課文采用什么教法,是導讀法,還是講讀法;是評點法,還是誦讀法,等等,也完全取決于教師的主導。第三,一篇課文,綜合性知識那么強,選擇哪些內容講授,講授哪些重點和難點,哪些東西學生已經掌握了,要少講,哪些東西雖然已經講過了,但是學生尚未完全掌握,還須多講;安排哪些基礎訓練,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這些也完全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可見,語文教學能否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第四、語文教學具有思維的創造性
  中學語文教學是為了通過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達到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的目的。而讀、寫、聽、說的教學過程,不象數理化學科那樣用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去完成,只能得出唯一的答案;即使是歷史學科,史實和時間也是不變的。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在不同的學生的腦子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林妹妹,在不同的學生的心目中也會是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整齊劃一。而同一個材料或同一道作文題,學生寫起來,更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語文教學的這種創造性思維,也是其他學科教學所不及的。
  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語文教學具有創造性的特點,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不是要求學生去有所發明、有所創新或有所創造,只要是學生的思維在前一次的思維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有所發展,即可以稱為創造性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創造條件,教給他們鍛煉創造性思維的一些方法,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一般說來,可以通過這樣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其一,通過觀察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觀察是人們全面、深入、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事物的前提,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對事物作深入、細致的觀察,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點。其二,通過質疑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科學的創造發明無一不是從質疑開始,以解疑入手的。而從有疑到創新,正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也常說“學貴疑”。教師應該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要教會學生學疑結合,才會發現問題,有所創新,得到進步。其三,通過想象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想象是人們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思維的加工,建立新的表象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產生疑問,而疑問要創造性地解決,還要借助想象。中學生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如果教師不注意加以培養,就會阻礙他們的想象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一個中學生知識領域的天地廣闊了,他的想象能力就會豐富起來,創造性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良好的培養。其四,通過思維自身的培養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思維是一塊璞玉,需要加以雕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是原原本本沿著原發現的過程進行,而是對同一事物從多角度、從不同結構形式、多個層面去探索思維方法。要鼓勵學生敢于爭辯,各抒己見,甚至標新立異,但又不是鉆牛角尖。
      第五、語文教學具有語言文化教育性
  中學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區別于其他學科的自身特點,就是語言文化教育性。五、六十年代,中學語文教學出現“文”“道”之爭,后來出現“工具”說。“工具”說一直影響到目前的語文教學。誠然,語文學科有很強的工具性,但是語文學科的“語言文化教育,這才應當是語文學科的本來面目”。(注:引自畢磨書《語言文化教育:語文學科應有的個性》,(見《語文學習》97.9)。)因為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課文組成,每一篇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沒有語言文化教育內涵的課文是沒有的。因此,一方面語言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一方面文化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語言文化教育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最寶貴的財富。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無法離開語文教學。離開了語言文化教育,也就談不上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這是不容置辯的事實。近年來,有的老師針對“工具”說僅從形式上看問題,不能全面反映語文教學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提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說。“但人文性是一個內涵相當寬泛的名詞。就中學各個學科說,不僅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有人文性,而且數學等自然學科也有人文性,它們并不是純技能的。科學求真、求實,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 ”因此,我們認為還是提語言文化教育性為好。
  由于語文教學具有語言文化教育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雙重任務,即語文教學既是語言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不可能教成單純的工具課。在我們的身邊,不識字,語言文化素質不高的人常見,而有知識,語言文化素質不高的人也并不鮮見。那些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經常發生在一些“文化人”身上,就是語言文化素質不高的佐證。原因之一,就是近年來“應試教育”只注重傳授知識(工具),而忽略了語言文化素質教育造成的。因此,中學語文教學除了要教給學生必須的讀、寫、聽、說的知識外,還要借助語文課文的文化內涵,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教給他們如何愛國,如何遵紀守法,如何為人處世,怎樣辨別是非曲直,培養他們良好的文化素質。其次,語文教學又是審美教育。我們要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一個中學生,當他有了一定的語言文化素質,會反過來百倍地投入學習,使語文能力百尺竿頭更進一尺。同時,也只有注意到了傳授知識與培養文化素質相結合,才能體現出語文教學既教書又育人的特點出來。
      第六、語文教學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一個小孩,從他呀呀學語開始,便已在學習語言。有的人,雖然從未進過學堂門,也會說《三國》道《水滸》,而且他們的話語不一定就不生動感人。這是他們從小就向社會學習的結果。但是這種學習是不全面、不系統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便是教給學生全面的系統的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教給他們讀、寫、聽、說的有效的方法。然而,一個中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畢竟是十分有限的,還須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和報紙雜志,向社會廣泛學習,才能有效地擴大知識面。語文學科不像數理化學科那樣,主要是從書本上就可以學到比較全面的知識。
  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語文教學的社會性,注重教學的啟發誘導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教給他們提高語文能力的辦法。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本無非是個例子;又說,教是為了不教。在這里葉老強調了教學的社會性和啟發誘導的作用。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效率不高,與不夠重視語文教學的社會性不能說沒有一定關系。據有關方面調查,一個中學生高中畢業了,沒有看過《三國演義》和《水滸》的已不是少數。一個中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六年間,如果教師不能恰當地引導他們讀讀《詩經》、先秦諸子、屈原、司馬遷的一些詩文,不背誦一定數量的唐詩、宋詞,不看看四部古典名著,不熟悉魯迅、郭沫若和毛澤東詩詞,不瀏覽一定量的詩文,就難以談上提高語文能力,難以談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殊性,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探索和研究語文教學的特殊性,以及圍繞這個特殊性去進行教學,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些特殊性,我們的教學就有可能達到“教無定法”、殊途同歸的目的,要大面積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不是完全沒有這個可能。
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都勻58~61G31中學語文教學莫如彪19981998作者單位 三都民族中學 作者: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都勻58~61G31中學語文教學莫如彪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2:00:41

[新一篇] 試論魯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

[舊一篇] 誠信道德與民族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