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卻未曾見過的梁漱溟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今天是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121周年誕辰紀念日,梁家珍藏的百余幅展現梁漱溟生平的珍貴歷史照片首度曝光,書評君選取了29幅分享給大家,以重溫梁漱溟先生那曲折而蕩氣回腸的一生。其實最近幾天,梁漱溟作品出版方世紀文景聯合多地獨立書店,已經在北京、南京、深圳、重慶、成都等地策劃了“這個世界會好的”梁漱溟先生生平圖片展,而這29幅照片也是書評君厚著臉皮從主辦方那里討來的,先來一睹為快,想看更多資料的朋友不妨蒞臨現場,展出書店包括北京萬圣書店、北京三聯書店、南京先鋒書店、重慶西西弗書店等。


梁漱溟父親梁濟(1958—1918),字巨川。早年喪父,19歲便在義學教書,生活寒苦。27歲中舉,后捐納為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梁濟心憂天下,思想開明,支持維新變法。



梁濟目睹清末民初時局混亂,社會失序,人心墮落,決心一死喚醒世人。1918年11月10日,在六十歲生日前三天,從容寫好遺書,投積水潭自盡。遺書寫道:“國性不存,國將不國。自必我一人殉之,而后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也。”梁濟殉道引起思想界熱議,親朋至交為之立碑紀念。左二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為梁濟至交彭翼仲。該碑在“文革”中被毀。



梁漱溟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祖籍桂林,先祖為元朝宗室。自曾祖科舉中進士開始,宦游北方,定居京師。祖父、父親中順天鄉試。祖母、母親亦出身書香世家。6歲入家塾,7歲入讀北京第一個“洋學堂”——中西小學堂。圖為家塾師生合影,右二為梁漱溟。



梁漱溟回憶父親對其影響極大。父親的教育很開明,很少疾言厲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育,鼓勵他的獨立見解。圖為少年梁漱溟與父親合影。



與祖母、父母雙親、長兄及大妹二妹合影(約在1900年)。


1911年于順天中學高等學堂畢業,特借長兄方留日歸來所帶回日本大學生的服裝鞋帽留影紀念。



1916年著者任南北統一政府司法部機要秘書時與同僚合影,自右至左為著者、沈鈞儒、何基鴻、柴春霖。



梁漱溟成名作《究元決疑論》,連載于《東方雜志》6、7、8期,后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文是作者四五年來研讀佛學和西方哲學,對人生所作思考的一次小結。 “至今好些朋友關系還是從這篇文字發生出來的。即我到北京大學担任講席,也是因范靜生先生的介紹而以此文為贄去訪蔡元培先生。”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不久,即聘請梁漱溟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學。梁漱溟晚年回憶說:“我是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養的一個人。而今我已九十有五,追憶往事,真可謂培育之恩沒齒難忘。”圖為北大教書期間的梁漱溟。



1918年7月,北京大學哲學門畢業合影。前排教師左起:康寶忠、崔適、陳映璜、馬敘倫、蔡元培、陳獨秀、梁漱溟、陳漢章,二排左四為馮友蘭。



1919年于北京中山公園與張申府(右一)、李大釗(左二)、雷國能(左一)合影。張、雷二君為順天中學時之同學;著者與李大釗先生則早相識在入北大時。



1924年3月、4月《北京大學日刊》登載的兩則梁漱溟上課公告。梁漱溟當年在北大講授“儒家哲學”,聽課者并不限于北大學生,還有許多社會知名人士。此刻注冊學生九十多人,實際聽講者約二百人,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



為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1924年暑假,梁漱溟從北大辭職,應山東省議會議長王鴻一邀請赴山東籌辦曲阜大學,首先接掌曹州中學,創辦重華書院。圖為當時隨梁漱溟到山東辦學諸人合影。



1927年著者(左四)應李濟深等之邀南下廣州,途經杭州時與馬一浮(左二)、熊十力(左三)先生會面,留影于靈隱寺。



1930年10月,因蔣、馮、閻中原大戰,河南村治學院被迫結束。1931年初,梁漱溟與原村治學院主要人員,受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邀請到山東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繼續從事鄉村建設事業。圖為山東鄉建研究院院部大門。



1933年7月14—16日,第一次“鄉村工作討論會”在山東鄒平召開,與會者60余人,來自黨政機關、大學、科研單位、報社等部門。此合影中15人為各地直接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負責人,同時是會議的發起人與組織者。前排自右至左為著者、章元善、魏朗齋、嚴敬齋、陳筑山、高踐四、晏陽初、于樹德,后排自右至左為許仕廉、楊開道、梁仲華、李景漢、孫廉泉、瞿菊農、張鴻鈞。



1936年暑期與長子培寬(右)、次子培恕(左)留影于濟南。



1937年3月,《鄉村建設理論: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由鄒平鄉村書店出版。梁漱溟指出:“所謂建設,不是旁的,是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組織構造;——即建設新的禮俗。”“所謂新禮俗是什么?就是中國固有精神與西洋文化的長處,二者為具體事實的溝通調和,不只是理論上的溝通,而要緊的是從根本上溝通調和成一個事實。此溝通調和之點有了,中國問題乃可解決。”



為了對國內團結抗戰交換看法,1938年1月梁漱溟赴延安訪問。其間,與毛澤東先后會談八次,其中兩次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談話時“彼此雖有爭辯,而沒有不舒服之感”。圖為梁漱溟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景。



梁漱溟從敵后游擊區返回四川后,與黃炎培、晏陽初、李璜等共商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民盟前身),為調解國共兩黨矛盾努力。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國內團結抗戰形勢進一步惡化,遂又與黃炎培、張君勱、左舜生將“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1年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簡稱“民盟”)在重慶成立,梁漱溟當選為五常委之一。圖為1940年代的梁漱溟。



1942年10月18日重陽,著者五十歲生日時留影于桂林。



1948年在重慶北碚撰寫《中國文化要義》時留影。



1949年于重慶北碚迎接解放軍進城。



1950年1月,梁漱溟應邀從四川來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按照毛澤東主席的建議,1950年4月、5月、8月,梁漱溟分別赴山東、河南、東北考察。圖為在山東青島時留影。左三為梁漱溟,左一、左四分別為隨同參觀的長子梁培寬、學生李淵庭。



1966年8月24日,梁家被紅衛兵抄家,房屋被占,藏書、資料被損毀。梁漱溟在逆境中依然致力于學術研究,先后寫出《儒佛異同論》《中國——理性之國》《人心與人生》等論著。圖為《儒佛異同論》手稿。



“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梁漱溟獨不阿附,明確表示“只批林,不批孔”。1974年初,寫了《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一文,并在政協學習組作長篇發言,明確表示“對時下流行的批孔意見不同意”,“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圖為1974年春,梁漱溟在新中街7號樓寓所前。



1978年10月10日重陽節,著者八十五歲生日,游北京香山臥佛寺留影。自右至左為田鎬、王星賢、著者、劉公純。



1981年,梁漱溟寫給最小的孫子梁欽寧的信,教育他“為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俯仰無愧”,“不要貪”。



1985年留影于木樨地寓所,時年九十二歲。


本文為新京報書評周刊獨家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1:17

[新一篇] 走過1980年代:《世紀病人》與世紀之痛 鳳凰網讀書會

[舊一篇] 新刊 寧肯:文學應從人性角度看待權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