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人類腦海中閃耀的智慧圖景,都是漫長宇宙歷史中的一小塊拼圖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很奇特,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漫畫,又不能說它是一部思想史,說它是一本不想當藝術史的藝術史也概括不了它的屬性。這本書叫《萬物:創世》,作者大膽運用了人類文明各種經典符號、繪畫為科學做注腳,用2000幅手繪漫畫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誕生前夕的這140億年歷史。它有著《塞拉菲尼抄本》的天馬行空和奇趣詭誕,卻又更加接地氣兒;它有著《S》一般調動讀者參與度的奇特魅力,可是解讀本書的一塊塊拼圖卻需要你自行找尋。有點被書評君繞暈了吧,不妨看看這本書的編輯手記,也許通過它的解讀,這部奇書會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你面前。




文 | 孟蕊


給《萬物:創世》寫編輯手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實在是一本不容易定義的書。看它的封面,許多讀者大概都會以為這是又一本科普讀物,就像市面上那些著名而常見的科普讀物一樣(比如DK系列的百科全書),以照片和插圖結合說明性的文字作為載體,來闡釋自然的真理。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圖文結合的科普讀物,講述的是我們這個地球和宇宙140億年的創生史。只是在這里,文字變得極為稀少,除了注釋外,僅僅作為地球演化的線索性節點出現;而與之同時,畫風恢弘,想象力奇詭的漫畫代替了一般的照片或插圖。


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這本書又不單單是一本所謂的科普漫畫,它的表現形式和內涵遠不止于此。可以說,這是一部高度抽象而又極端具象的作品。




這種高度抽象在于,這本漫畫分明是中規蹈矩地按照線性歷史的方式,以宇宙大爆炸為起點,描繪我們所認識的這個宇宙的誕生。但作者偏偏不肯按照常理出牌,不滿足于老老實實地講故事,偏偏要在線性的敘事中利用類似蒙太奇的手法,信手嵌入了許多無論從時間線上還是空間線上都與所述事物沒有必然關系的圖像。但仔細推敲這每一格看似并無關聯的圖像,你會發現它與所表述的事物發展都有種或隱秘或直白的邏輯聯系。


“過了60億年,某個位于銀河邊緣,溫度很低的云團解體了。云團成分包括各種輕比重氣體和星塵,來自第一代恒星死亡或爆炸后的殘骸。云霧開始收縮,核聚變開始了,一顆新恒星燃燒起來——這就是太陽。”


這是書中關于太陽誕生的文字描述,作者也為這段話配上了看似中規中矩的插圖。接下來,我們似乎理應看到其他太陽系天體的形成過程(通過殘存在太陽周圍的一些氣體和塵埃的相互作用)——這個過程確實在更后面的地方出現了——可是在這兩個時間段之間,書中還有著完整的一頁,這一頁是講什么的呢?


我們看見了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陣——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我們看見了荷蘭地圖學家安德烈亞斯·塞拉里烏斯(Andreas Cellarius)編繪的星圖,這是一張基于日心說的太陽系圖。而這位地圖學家最有名的作品是由其編著的星圖《和諧大宇宙》(Harmonia Macrocosmica)。該星圖的第一部分是描述托勒密、尼古拉·哥白尼和第谷·布拉赫的體系,是以銅雕版印刷。在后半部則是傳統和基督教風格星座的星圖,而基督教風格的星圖是由尤利烏斯·席勒在他于1627年出版的Coelum Stellatum Christianum中已有介紹。因為該星圖介紹了當時廣為流傳的天主教會的宇宙觀,未被列入禁書目錄。





我們看見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法老阿米諾菲斯四世(Amenhotep IV),此人是個異端派,他打破了許多有古老傳統的神圣習俗。他不愿意對自己民族中的許多怪模怪樣的神頂禮膜拜。在他看來,只有一個神至高無上,即阿頓(Aton)。他崇拜阿頓,將其表現為太陽形狀。在這幅圖中,他跟妻子妮菲爾提提(Nefertiti)抱著孩子,而太陽神則表現為他們頭頂的金球,那些光線象征著由太陽神賦予的法老權力。




我們看見了墨西哥提奧提華坎遺跡(Teotihuacán)中最大的建筑太陽金字塔,緣階而上達塔頂是一座太陽神廟,現已被毀。一位學者于1925年在神廟地基的4個角落發現了骨骸,他認為這是在神廟中進行的人祭活動。




而在這種高度抽象的表述方式中的極端具象又在于,與作者將時間線和空間線進行重組的天馬行空相比,這些被嵌入線性敘事中的圖像并不是作者隨意虛構出來的。就像本書附錄中作者寫給“致愛較真的讀者”中所說的那樣:“為了用圖像的形式表現人類史,我借用了化石的形象,也借用了三萬年人類文明史中部分成員創造的豐厚視覺遺產——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壁畫到古希臘馬賽克鑲嵌畫,從中世紀的祭壇裝飾屏到現代銀版攝影,從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到3D數碼形象,不一而足。”作者在書后附上了厚達二十余頁的附錄,從初期的階段草圖,到參考過的生物譜系圖,從靈感來源到書中的圖像出處,都被他嚴謹地一一展示出來。


事實上,這樣的表述方式貫穿了全書,我們幾乎可以在所有的角落里發現人類歷史上各種經典的文化符號、意象和經典形象。


◎印度濕婆神的“宇宙之舞”跟宇宙創世大爆炸的瞬間交織、重疊。濕婆為印度教毀滅之神,在印度教中“毀滅”有“再生”的含義,這與“大爆炸”這個事件所隱含的毀滅性和開啟宇宙新紀元的創生性似乎有著非常微妙的不謀而合;(中文版24-25頁)




◎在月球的形成中,出現了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大型壁畫《創世紀》中《上帝創造太陽和月亮》一幕中,馭風前來的上帝形象(左上)。古人對世界結構的想象圖(右上),勒內·馬格利特畫作中的一輪彎月(中左),月球車(左下)與登月的人類從月球帶來的照片在跨頁中與中世紀的星圖交相呼應;(中文版76-77頁)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大型壁畫《創世紀》中《上帝創造太陽和月亮》的一幕。





-對勒內·馬格利特某幅畫作的臨摹。《幸福的贈與者》(The Happy Donor),1996年。





-1971年“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期間拍攝的照片。





◎《侏羅紀公園》與真正的侏羅紀世界;(第264頁)





◎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怪誕繪畫,以及更加怪誕的怪誕蟲(Hallucigenia)(第172頁)




-希羅尼穆斯·博斯富有想象力,形容怪誕的原畫。





-怪誕蟲的化石(左)和復原圖(右)。它是寒武紀最著名的動物,怪誕蟲這個名字的詞源是“離奇的白日夢”。由于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當英國古生物學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它身體上規則分布的兩排刺時,誤當成了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他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





作者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就好比坐上了電梯,在140億年的歷史間上下穿梭跳躍,將讀者從一個樓層帶到另一個樓層。就像他自己在后記中講的那樣,古人許多素樸的世界觀常常與最先進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某些幼稚、天真的圖像中說不定正隱藏著宇宙的真理。


本書中大量的靈感來源即來自于19-20世紀時期的古生物藝術家創作。例如下面這幅291頁的仿布里安畫作:




成年后,哈德的興趣轉向了更為深奧的問題:例如世界、生命的本質和起源。除此之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受人關注的環保問題也成了他思考的一部分。可以說,《萬物》系列創作的初衷就是為了回答這幾個最基本的問題:


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要到哪里去?


至此,作者已經完成了野心勃勃的《創世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創世》和第二部上卷《文明》。《文明》簡體中文版不日也將由后浪公司出版,敬請期待。


在編輯《萬物:創世》的過程中,面對作者嚴謹、粗糲的繪畫線條,我最多感受到的,還是一種對整個宇宙和生命的深深的敬畏。要知道,《創世》一部書就講了140億年的歷史,算下來,平均每幅圖壓縮了700萬年的時光。在這期間,滄海桑田,歲月變換,生物出現,而后又滅亡,經歷了數次大滅絕和重生,直到遠遠的地平線上出現人類文明的曙光;相比之下,人類文明五千年歷史實在是微不足道。


可是,又正是人類在這短短五千年中所創造的文明,催生了這本書,和嵌在140億年歷史中的各種符號和意象。看似渺小的人類,卻也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相信這就是為什么《創世》選擇了在地平線上遠遠出現的猿人來結束這本宇宙創生史,就好比《2001太空漫游》開頭被拋上藍天的那根骨頭:缺了人的歷史,多少總會是有點乏味的。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6:33

[新一篇] 童道明、濮存昕、任鳴:契訶夫和他懸而未決的詩意 鳳凰網讀書會

[舊一篇] 在楊柳園畔,我的愛人和我相見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