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通任督兩脈的好處(一)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六章 打通任督兩脈的好處

任督兩脈是十四經的“水庫”

傳說中,打通任督二脈后人的功力會大增,仿佛是世外高人了。本章就為你詳述打通任督兩脈后對人體的種種好處。

任脈不屬于十二正經,而屬于奇經八脈。在第三章中我們已經談到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就像是江河與水庫的關系,奇經八脈可以儲存調節十二經氣血。十二經經氣過盛時,奇經八脈會加大存儲,疏通十二經,保證氣血正常流通;十二經經氣不足時,奇經八脈經氣會自發補充到十二經循行中。二者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維持人體經絡系統的正常。

  09:10

奇經八脈的定義里有“不同于正經的經脈”這樣一句話,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它不同于十二正經分布于全身,胳膊上就沒有奇經的分布;其次,它與臟腑沒有直接的絡屬關系,只是部分經脈與臟腑連屬,如任脈與胞宮(相當于子宮)相連;奇經八脈中有六條經脈沒有自身特有的穴位,其俞穴都是寄附在十二正經上,只有其中的任脈、督脈具有本身的經穴。

關于任脈的循行路線,古代說法較多,大家普遍認可的是《素問·故空論》與《難經·二十八難》中的說法,認為任脈起于胞宮,出于會陰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經咽喉,上到面部,到達眼睛下面。

天突

中院上脘一 膻中

下院

由骨

關亢

男性任脈圖

  09:10

天突

上脘

關元- 下脘 中脘

由骨

女性任脈圖

任脈相當于女性的性激素

前面說過,奇經八脈沒有直接絡屬的臟腑,任脈也只是與胞宮相連,所以這里不講相關臟腑與五官,而是從總體上談一談任脈的功能。

任,有擔任,妊養的含義,又是起于胞宮的,所以跟女子的生育功能有關,包括調節月經、孕育胎兒,為生養之本。任脈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線,“為陰,背為陽”脈與諸陰經交會,故又稱“陰脈之海”。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09:10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這而無子也。”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主管生殖生理活動全過程的主要腦腑是“腎”(先天),起主要輔助作用的臟腑是“胃與脾”(后天),起具體反應作用的是“胞宮”(子宮),起聯系及調節臟腑與胞宮的通道功能的是經絡中的“沖任”二脈。在女性一生當中,“腎”與“胃”的盛衰,“沖任”的通、盛、衰、少,“天癸”的至與竭,使女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生相應的生理變化,這與現在提到的性激素類似。

·最“補腎”的非任脈莫屬

任脈有妊養的作用,它的循行路線和人體的生殖系統相對應,而且從古至今這條經的穴位都是強壯性的要穴,比如關元和氣海,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調節人的性激素的分泌,促進性功能的發達。

任脈經氣不正常時,癥狀主要出現在小肚子以及生殖器官及咽喉部,例如小腹脹滿疼痛或者皮膚搔癢,陰部腫痛,老年前列腺問題,小便不利或者遺尿,以及慢性咽炎的腫痛不適,還有老年人的滿口牙酸痛。因為任脈為“陰脈之海”,與各陰脈都有交會,所以刺激任脈可以調節人體的陰經。

既然任脈有以上生理功能及治療作用,還與人的衰老有這么密切的關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任脈,保證任脈的通暢當然就可以緩解衰老。古人練氣功打通任督二脈,以求長生不老,雖然有些極端,是理想狀態,但也不是空穴來風、突發奇想,從

  09:11

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任脈對延緩衰老、保持青春的作用。

。第一性保健大穴--關元

人體前正中線上,肚臍眼正下方四橫指(拇指除外)就是關元穴了。

對于關元穴,前人有“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的說法。此穴同時為任脈穴位、小腸募穴和足三陰會穴,所以對足三陰、小腸、任脈這些經行部位發生的病都有療效,有培補元氣、腎氣,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圍廣泛,包括婦科的白帶病、痛經、各種婦科炎癥,男科的陽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刺激此穴用灸比較好,如果每天堅持灸15~20分鐘,頂多兩個星期,就會感覺性功能有明顯的提高,對那些老是感覺腰部發涼、陽痿、早泄及體質虛弱導致的眩暈、無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還可以治療突發的昏厥。從古至今,

關元

  09:11

此穴都作為人體保健大穴,與足三里齊名。

有人長期灸關元穴,感覺后腰兩腎部位有明顯的發熱感,有熱氣自關元穴斜向兩側上方,就像冬天里曬太陽的感覺,非常舒服。還有,灸關元對失眠的效果也很好,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老是睡不著,不要老吃安眠藥,去灸一段時間的關元穴就能改善了。

·人體性命之祖--氣海(丹田)

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并攏取臍下三寸(關元穴),中點即是氣海穴。

所謂“氣沉丹田”,這里的“丹田”就是指氣海穴。丹田穴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此穴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維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稱,也稱之“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是“呼吸之門”,又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全身氣血匯集之所,故此也稱為“氣海”。

古書記載此處為男性“生氣之海”,也就是說它是精力的源泉。因此“氣海”如果充實,則百病可治,永葆強壯。

古代醫家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認為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決定了人的盛衰存亡。在武俠小說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丹田之氣涌動,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純屬夸張。氣功中所謂“氣降丹田”,其實就是腹式呼吸,將所吸入的氧氣運至丹田深處并逐漸下降到小腹臍下,這時會感到有一團熱氣匯聚在丹田處,熱氣再往下沉至會陰間,這樣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蕩,加速流通。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對婦科虛性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或者男科的陽痿、遺精,以及中風脫癥、

  09:11

氣海(丹田)

脫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別對中老年人有奇效。我曾見一個老人每天早上堅持用手掌揉氣海,其實手掌那么大,豈止是氣海啊,連關元、肚臍還有下面的幾個挨著的穴位都一塊兒揉了。老人告訴我,效果太好了。

刺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呼吸達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們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達到呼吸的目的,這樣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同時也限制了人體吸入的氧氣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運動,常有意識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縮,從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氣的供應,就可以加快新陳代謝,減少疾病的發生。氣功中的吐納一般都要求腹式呼吸,以達到深、勻、緩的效果。呼吸規律是人類自然的動律,調之使氣息細長乃是順其機能而延伸之,以達到強健人體、延年益壽之功。

怎么讓氣海充實呢?正確的腹式呼吸是怎樣的呢?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氣海,徐徐用力壓下。在壓時,先深吸一口氣,

  09:12

緩緩吐出,緩緩用力壓下。6 秒鐘后再恢復自然呼吸。如此不斷重復,則精力必然日增。

·人體命根子的大門--神闕(肚臍眼)

神闕在肚臍正中,就是我們說的肚臍眼兒。

我們說“神”是心靈的生命力,“闕”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門,所以神闕又有“命蒂”之稱,你看瓜蒂,連著瓜秧和瓜果,沒有了它還有瓜吃嗎?我們都知道,小孩兒在沒出生的時候就是靠著臍帶從母體里吸收營養的。多么相似啊,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神闕是我們身體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臍是胎兒從母體吸收營養的途徑,所以向內連著人身的真氣真陽,能大補陽氣;另外,它有任、帶、沖三脈通過,聯系五臟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氣血陰陽發生異常變化,可以借刺激神闕穴來調整全身,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中醫認為臍腹屬脾,所以本穴能治療脾陽不

神闕

  09:12

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陽氣不足,包括四肢發涼怕冷、男科婦科等多種生殖系統疾病。

臍療現在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外治法,對于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的防和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藥物制成膏、丹、丸、散,貼在肚臍上,再用紗布或膠帶固定,有時還需要艾灸。但有一點要注意,臍療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皮膚是否對藥物過敏,如果過敏的話,在貼上24小時內一般會局部發癢或起一些紅斑。

其實臍療的歷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肚臍填藥的記載,漢代的“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記載了臍療法。后世的闡述更詳細,晉代的葛洪記載治療霍亂時,是把鹽放在臍中,灸二七狀;明朝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里,用五倍子與醋熬成膏,敷臍治小兒泄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蔥汁敷臍,治療水腫、尿短路的記載;清代吳師機的《理論駢文》記載的利用臍療治病的藥方涵蓋內、外、婦、兒等病癥,應用范圍更加廣泛。他描述當時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臍,至口中辣去之。《理論駢文》中還記載用大戟紅棗膏(大戟粉、棗肉搗成膏)貼臍,有協助排便之功能。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臍療的科學性,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后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所以藥物很容易被吸收。臍部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還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腹下動脈分支,藥物可以通過臍部直接進入體循環。而灸神闕穴可以提高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的作用。下面我就介紹幾個用神闕穴治病保健的簡單方法。

  09:12

(1)敷藥

·小兒腹瀉:取云南白藥用75%乙醇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24小時換藥一次。

·遺尿:用醋調桂枝末,貼敷于神闕穴,24 小時換藥一次。·妊娠嘔吐:將丁香、半夏、生姜等分別碾成細末,用生姜濃汁調為糊狀,敷在臍部,外蓋紗布,并用膠帶固定,24 小時后取下,連用三日。

·痛經偏虛寒瘀血:這種人一般月經向后錯,而且血質發暗,有凝塊兒,怕冷。用艾葉、小茴香、桂枝、香附、干姜填臍。

曾經有一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的病人,用瓜蒂、銅綠、冰片研細末填臍,一周后黃疸指數由950降為100!還可以把首烏、延壽丹這些藥物裝到一個小布袋里,系于神闕穴處,有益壽保健之功效。

(2)指壓保健

中指隔衣壓在肚臍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壓迫感,又不太難受,然后排除雜念,集中思想在“臍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壓一次。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老年朋友,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補脾虛、振食欲的作用。

(3)隔鹽灸

取少量食鹽放在臍窩,上面放錢幣大小的生姜片,再拿艾條灸,其余注意事項上面關元穴中已經介紹,在此不再重復。此法有溫脾胃、補腎陽的作用。

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中午吃了涼的剩飯,下午又淋雨,回家后突然上吐下瀉,頻繁無度,自服瀉痢停后不見好轉。我見到她時,她還很怕冷,面色青黃,腹痛、腹瀉、惡心。當時我趕快取少許食鹽放在她臍窩上,又置鮮姜片1枚,將艾條里面的艾絨掏出來些搓成像麥子大小的小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感到灼痛

  09:12

時,將姜片連同艾炷圍繞肚臍上、下、左、右移動,灸至第4個艾炷時,嘔吐、腹痛、腹瀉停止,面色微微泛紅,酣然入睡。第二天復診時,完全和正常人一樣了。

我建議平時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注意臍部的保暖,現在很多女性喜歡穿露臍裝,其實對身體是很沒好處的,雖漂亮一時,但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經期,還很容易導致痛經,并影響子宮的結構功能。

·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中脘穴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骨頭最下緣和肚臍眼連線的中點。

中脘雖然是任脈的穴位,但同時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直接輸注的地方),還是腑會,所以對六腑(胃、大腸、小

中脘

  09:13

腸、膽、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療效。它的作用可以總結為健脾和胃,通腑降氣。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瀉等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紊亂。《循經》中有一句話說中脘:“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中脘穴還有一個用途就是減肥。很多肥胖的人常會很詫異地問我:“我吃的不多啊,怎么還會胖呢?”實際上,胃腸功能低下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類人節食減肥只能適得其反。胃腸功能紊亂會導致水分無法在體內代謝,使多余的水分堆積在體內,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無法正常發揮。肥胖患者70%~80%都有便秘傾向,吃得多、出得少怎么會不肥胖呢?所以,為強化腸胃功能,我們可以掌摩或者按壓中脘穴,這樣可以解決現代人常有的疲勞性胃障礙,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為胃受寒或者吃涼東西太多導致胃痛,可以選擇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溫中散寒止痛。

注意此穴孕婦不可灸。

·寬心順氣--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松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能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喝、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說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來的鄰居是位脾

  09:13

膻中

氣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為生氣突然心口痛,一時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來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勁按壓,大概一兩分鐘,他就慢慢緩過來了,休息一會兒就正常如初了。后來,我在接觸的大量病例中發現按揉膻中穴還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我想,這就是此穴“寬胸理氣”的功效吧。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后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我建議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時間約2~3分鐘,便可達到《普濟》中所說的:“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揉的時候請注意:四指并攏,然后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通過以上的介紹,你是不是意識到任脈的重要性了呢?任脈雖然不能讓你“內力大增”,但是能統一身之陰,其中的穴位更是保健治療要穴,不可忽視啊。


2022-12-08 18:55:55

[新一篇] 第五章 人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

[舊一篇] 第七章 打通任督兩脈的好處(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