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時來天地皆同力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李淵唐朝的建立
  言及唐高祖李淵,如果沒看過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沒有在古史的字里行間中追根溯源,總會讓人聯想起被時下熱播的電影電視劇歪曲至極的一個窩囊老頭形象:
  鏡頭一:李淵正在太原晉陽宮摟著本屬隋煬帝的美人睡覺,一臉英氣的李世民與裴寂等人闖入,暢言天下大亂、起兵興義的宏略,老哥們哆哆嗦嗦,翻來轉去,左思右想,最后終于憋出一屁:“隨你吧,化家為國也由你,破家滅族也由你……”。
  鏡頭二:已在長安稱帝的李淵興高采列,海池湖上泛舟,懷里摟著美妃,撫捫雞頭肉,暢飲嶺上春。忽然,大將尉遲恭一身甲胄,手持長矛,飛身從小船上一個旱地撥蔥,跳上龍舟。李淵大驚,忙問:“外邊有什么動亂發生嗎?愛卿你來此做什么?”尉遲敬德高聲回稟:“太子、齊王兩人陰謀造反,秦王已經興兵誅殺二人,恐怕有人驚動陛下,特派為臣我前來護衛。”老頭子顫顫巍巍,良久,才定住心頭亂跳,說:“好,好,軍國大事,一切皆任秦王處分……。”
  把如此歪曲的李淵形象,如果都算在當今一幫沒文化的電視劇導演頭上,似乎有欠公允,緣何?恰恰是李世民稱帝后,修史的大多時是他昔日秦王府中的“自己人”,由此,只有竭力削弱老爸李淵建唐的作用,只有把李世民演化成興唐建業的“高大全”,才能化解李世民弒兄殺弟的罪過,才能詮釋他奪嫡登位的合法性。
  歷史上的李淵,絕非我們現在一般人心目中被影視節目“歪曲”過了的李淵。
  倜儻豁達任情真率——太原起義前的李淵
  李淵,史書記載,“其先陜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李暠)七代孫也,”也純屬瞎認祖宗,胡說八道,所援引的數代“爺爺”,名字全為史臣瞎編。李淵到祖父一輩才混出名輩,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大名鼎鼎的李虎,官至左仆射,封隴西郡公。
  當時宇文泰賜李虎鮮卑姓“大野氏”,所以,李虎又名大野虎,幸虧老哥們的名字不叫“雞”什么的。李虎之兄名起豆,其弟名乞豆,可見李虎原名也可能是叫什么“豆”的鮮卑名。李淵生母,乃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與隋文帝皇后獨孤氏是親姐妹。李淵正妻竇氏,是竇毅之女,這位竇毅原姓紇豆陵,百分百鮮卑人。可見,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皆是漢與鮮卑的混血。李世民正皇后長孫氏,原姓拓跋,也是純粹的鮮卑人,因此,李唐王室,與鮮卑實實結下不解之緣。
  李淵的籍貫,確切說應是在武川(現呼和浩特以北)。據清人趙翼鉤沉,武川這個地方是“龍氣”聚集地,北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宇文秦四世祖、楊堅五世祖、李淵五世祖皆以此為家,“區區一彈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北周)幅員尚小,隋唐則大一統者,共三百余年,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奇怪的是,南朝的宋帝劉裕、齊帝蕭道成、梁帝蕭衍三人,分別生于京口、南蘭陵、吳興,相距不過數百里,抑或那一帶也是虎踞龍盤之所?由此,西魏而后的執政集團多為武川鎮出身為主的軍閥勢力,即陳寅恪所謂的“關隴集團”。這些人相互通婚,結拜兄弟,逐漸衍發成名噪一時的政治集團勢力。西魏的“八柱國大將軍”中,宇文泰、李虎、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五人皆出自武川,而當時,日后成為隋文帝的楊堅之父楊忠官職還不如李虎高,只位列“大將軍”而非“柱國大將軍”。
  北周篡西魏后,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李淵之父李暎乒齬敝艿陌倉葑芄堋@顣死時,李淵年僅七歲,襲封唐國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入隋后,因姨母是隋文帝皇后獨孤氏,“特見親愛”,累任大州剌史。
  煬帝繼位,李淵在地方和中央都作過宮,“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又多結納豪杰。煬帝征高麗,李淵在懷遠鎮督糧;楊玄感造反,李淵坐鎮弘化,統率“關右諸軍事”。
  隋煬帝晚年多猜忌,一次,他下詔征這位表兄入見,李淵因病未能及時趕到。李淵有個外甥女王氏為煬帝妃子,一次被御幸時,楊廣問王氏:“你舅舅這次怎么沒來拜見我?”王氏回言李淵有疾未至。煬帝若有所思,說:“這次他能病死嗎?”
  消息傳至李淵耳里,可把這位爺嚇得不輕,“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其實,也是隋煬帝不是特別“惦記”他,否則,正好以其“穢跡”來治罪。
  隋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于雁門,李淵很是出力,派李世民等人馳救。逃出生天后,楊廣覺得這位大表哥還不賴,便下詔李淵統領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太守王仁恭在北方防備突厥的入侵。
  邊塞虜勁,賊人眾多,李淵起先還真不愿意前去。帝命難違,他也只得硬著頭皮出發。到了馬邑,李淵與王仁恭合兵一處,總共不夠五千人馬。盼了半天,王仁恭看見李淵才帶這么少的人來,心中愈加恐懼,深怕突厥大軍來襲,馬邑不保。
  李淵分析形勢后,內心已定,他對王仁恭說:“突厥人的長處,在于他們熟諳騎射戰斗。這些蠻族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胄為常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本性喜于劫掠,得勝大搶,敗也不慚,所以,突厥人并無我們大隋軍隊警夜巡晝的辛苦,也無軍儲饋糧的消耗。如果穩扎穩打,按照常理與他們列陣交鋒,我們根本勝不了敵方。現在,我們應學習突厥人的戰法,以己仿彼,然后找機會給他們以致命性打擊。”

//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眾人深覺李淵之言有理。于是,隋軍簡選出精于騎射的兵士兩千多人,“飲食居止,一如突厥。隨逐水草,遠置斥堠。”平時,這幫“仿突厥兵”見到真正的突厥小股部隊,“旁若無人,馳騁射獵,以曜威武。”突厥人遇見這些漢人兵士,心里也很發毛。
  李淵尤其善射,“每見飛禽走獸,發無不中”。突厥大股部隊數次邂逅李淵帶隊的隋軍,“咸謂似其所為,疑其部落”,總覺是自己人穿了隋軍軍裝,常常猶豫再三,最終皆“不敢戰而去。”如此數次,隋軍兵士的自信心也增勢了不少,“眾心乃安,咸思奮擊。”
  李淵見火候差不多,隋軍欲戰,突厥生畏,便趁一次與突厥主力相逢,“縱兵擊而大破之,斬首數百千級。”“突厥喪膽,深服帝(李淵)之能兵,以其所部,不敢南入。”可見,李淵出手不凡,是文武全才的人物。
  大業十三年,隋煬帝下敕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并遣親信王威、高君雅任李淵的副手,一來助力,二來可以監視李淵。當時的太原附近有不少賊眾,最強的一支號稱“歷山飛眾,”于上黨、西河一帶屢敗官軍,致使道路隔絕,隋朝軍將與之爭鋒,喪命不少。
  李淵初到任,正好拿這伙人立威,便率五千多人出城討伐。到了河西雀鼠谷口,兩軍相遇。看見對方有兩萬多人,隋兵隋將皆生怯意。李淵從容不畏,對王威講:“這些人起自盜賊,習慣貪財。近來又屢屢獲手,驕心滿溢,我們以智心籌謀,定能勝敵。所憂不戰,戰必克之。”于是,李淵把隋軍分為二陣,以老弱殘兵居中,多張旗幟,大集輜重;以平日心腹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為小隊。此時,隋軍上下,皆不知這位皇帝大表哥到底要干什么。敵軍散列橫陣,綿延十幾里,步步逼近。
  臨戰,李淵又派王威“領大陣居前,旌旗從之。”對方看見師旗居前,認為是主將所在,紛紛調集最精銳部隊,一齊吶喊向王威殺來。王威暗叫倒霉,跨下馬卻鞭打不動,嚇得他一頭栽下,幾為賊眾生擒。
  看見陣中遍是糧草輜重,賊軍歡喜,個個跳下戰馬搶取值錢東西。此時,一旁觀斗的李淵“引小陣左右二隊,大呼而前,夾而射之。賊眾大亂,因而縱擊,所向摧陷,斬級獲生,不可勝數……”經此一戰,李淵在太原落穩腳跟。
  后來,突厥人知道李淵回到太原,馬邑只有王仁恭等人,便放開膽子又來入侵。隋煬帝聞訊,下詔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前往馬邑,與王仁恭共抵突厥。王仁恭先前跟隨李淵與突厥打過幾仗均得勝,膽子變大,不聽李淵讓他堅守不出的指令,也想得勝立威,不料出兵即敗,損兵折將。
  隋煬帝人雖在江都,仍有人上告李淵、王仁恭不積極備戰,“縱虜為患。”楊廣大怒,派出“司直馳驛,”到太原把李淵抓了起來,關進監牢,并準備斬掉王仁恭。
  當時,李淵長子建成不在身邊,只有二兒子李世民在城內。小伙子性急,泣求父親趕緊造反。李淵老姜,知悉時機還未成熟,便大講“天命”,勸李世民不要太急于起兵。果然,不久就有煬帝詔使馳至,宣布釋放李淵與王仁恭,命其依舊“校檢舊部”。當時天下大亂,盜賊蜂起,“信使行人,無能自達,”惟獨煬帝這一介下赦免令的使臣一路上“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人都發嘆異。
  李淵聽聞御使至,也是大驚。聽到赦免令,仰天而笑,說,“此后余年,實為天付。”由此,老英雄也下了必反之心,只是要發未發之際,多懷逡巡猶豫之心。
  推動李淵最終興兵造反的,除李世民外,關鍵要屬劉文靜與裴寂二人。
  劉文靜,字肇仁,“偉姿儀,有器干,倜儻多權略,”時為晉陽令;裴寂,字玄真,“疏眉目,美姿容,”時為隋朝晉陽行宮的宮監。這兩個人一處為官,相知甚洽,結為好友。一夜,哥倆賭錢飲酒,裴寂遙見城外烽火,凄然長嘆:“遭逢亂世,家道屢空,真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劉文靜笑道:“世途如此,時事可知。我們二人相扶相倚,還怕不發達嗎!”
  李淵入太原,劉、裴二人暗中觀察,見其“有四方之志”,便起勁巴結這位英雄。特別是劉文靜,慧眼識人,認為李世民“大度類于漢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雖少,天縱之才。”裴寂起初不信。后來,李世民與這位裴大叔假裝賭錢,輸給對方數百萬,高興之余,裴寂“大喜,每日與太宗(李世民)游。”李世民趁機把大計告訴裴寂,裴寂馬上允諾“共舉大事”。不久,劉文靜倒霉,坐與李密(瓦崗那位爺)連婚,被煬帝下詔關入太原監獄。
  李世民潛入牢中,與劉文靜深談。“天下大亂,唐公若能興兵一起,乘虛入關,不到半年,帝業可成!”一見面,劉文靜就勸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笑道:“君言正和人意。”于是,他想方設法把劉文靜先“弄出來,”然后四處部署,伺機欲發。但是,不知父親葫蘆里賣什么藥,李世民也不敢輕易動手。
  劉文靜詐稱得隋煬帝手赦,大發兵民,以伐遼東為辭,致使“人情大擾,思亂者益眾”。眼看水已經攪渾,劉文靜又逼裴寂趕緊鼓搗李淵起兵,并威脅說:“您身為晉陽宮監,卻把宮中美人送給唐公享用,此事傳出,您與唐公哪個也活不了啊!”
  大懼之下,裴寂“屢促高祖(李淵)起兵。”

//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恰巧,馬邑人劉武周結眾為盜,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誘引突厥兵馬,準備向太原挺進。李世民、裴寂、劉文靜借此機會,大發庫金,分散府物,四處招兵買馬。而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煬帝心腹,聞訊起疑,獲悉李淵父子異動,一合計,便想以到晉祠祈禱為名,把李淵誘至其地拘捕,一網打盡。
  關鍵時刻,“吉人自有天相”。晉陽有個叫劉龍的土豪鄉長,通過裴寂與李淵相識。李淵貴為帝親,與這么一個“副科級”的財主也一見如故,喝酒吃肉,豪賭打炮。劉龍這種卑賤出身的“微細”之人,自然心中感激涕零,覺得李淵很給自己面子。同時,由于劉龍有錢,與副留守高君雅關系也不錯。高君雅想“辦掉”李淵,飲酒之際,自然就不拿劉龍當外人,把己謀全盤告之。劉龍出高君雅府門,一溜煙直奔李淵宅邸,“具以啟聞”。
  心驚肉跳之余,李淵表面鎮靜,對劉龍說:“您能以此事相告,深有至誠。請不要再對別人說,我自有安排。”同時,李淵暗下決心,不反也得反。
  大業十三年農歷五月丙寅清晨,李淵“惡人先告狀”,大集僚屬,聲言高君雅、王威兩人引突厥入寇,先發制人,當眾逮捕了兩人,送入監牢。兩人叫苦不迭,直悔動手過晚。
  更絕的是,過了兩天,果然有“突厥數萬騎抄逼太原,縱入城郭北門,取東門而出。”李淵也不畏懼,派先前招降的賊師王康達出城埋伏。王康達等人習慣了搶略,突厥軍隊過了一半,中有缺停,王康達以為是隊尾,忽然跳出,準備搶馬。不斷,后隊突厥包抄,前隊突厥掉頭,前后夾擊,把這批“新附軍”包了餃子。太原城內居民,一恨高君雅、王威“引狼入室”,二畏突厥兵馬強盛,三驚城內軍兵眾多,憂恐之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李淵周圍。
  李淵指揮若定。他派遣小股部隊連夜偷偷出城,占據險要之地,然后,又讓這些人白天大張旗鼓,大呼入城,給突厥人造成“援軍不斷”的假象。同時,他還囑誡軍士,遇突厥兵,“恃險勿戰”,敵退勿追,使敵人“莫測”太原守將到底要干什么。
  《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突厥各隊首領互相嘀咕:“唐公相貌有異,舉止不凡,智勇過人。前來馬邑,大勝我輩。今在太原,何可當也……不如早去,留必取死!”于是,突厥人連夜遁逃。這些記載,完全是溫大雅唬弄人。真正原因,一是突厥人在城外抄掠已足,急于回去享用“戰利品”;二是李淵親自給突厥的始畢可汗寫信,稱臣裝孫子,并表示“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突厥人無遠謀,又貪寶物,太原城堅,難以一時攻破,自然得了大便宜就走。李淵為自己臉上涂粉,向眾人講他是“屈于一人之下,伸于萬人之上”,表示他是為了民眾利益才如此“屈尊俯就”。
  解除了突厥人“背后一刀”的最大危脅,處死了王威、高君雅兩個“肉中刺”,李淵父子于七月份開始正式興兵,托以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王為名,宣布廢掉煬帝,立代王楊侑為帝。代王楊郁是隋煬帝亡故的元德太子楊昭之子,當時才十三歲,人又在長安,所以,李淵明顯是掩耳盜鈴,不過當時天下人皆爭逐帝座,也沒人真站出來和他在這方面較真。
  突厥人聽聞李淵反隋,也派柱國康鞘利等帶數千匹好馬趕來。李淵演戲很投入、逼真,以臣禮跪受始畢可汗書信,又大贈使臣金銀美女。同時,李淵心機很深,知道突厥人所攜馬匹不是無償贈送,而是要用錢購買,便只撿上等好馬,購買其中一半的馬匹。
  起義人眾見李淵如此,以為主將惜錢,便紛紛自告奮勇,要自己出錢出物換購其余馬匹。李淵阻止,意味深長地勸告說:“突厥人的馬象羊一樣多,陸續有來,恐怕到時你們買也買不盡。胡人貪財,我們不要暴露自己有錢,現在買少量的馬,表示我們很窮,也不要急需戰馬,如此,才能稍稍抑制這些胡人的貪心。”此外,他還誡諭出使突厥的劉文靜:“突厥人派兵前戰,只可收納數百騎即可,拿他們當幌子嚇唬一下隋軍,此外,借胡人援軍,可阻止劉武周與胡人聯軍政打我們。如果突厥人馬眾多,百姓絕無生存之理,搶掠劫殺,會造成大禍。”可以想見,李淵還真不是倚仗狼勢的賣國賊,不愧是老到深謀的政治家。為此,一直跟隨他左右的溫大雅充滿崇敬地回憶:
  “帝(李淵)素懷濟世之心志,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山川沖要,一覽便憶。遠近乘風,咸思托附……”
  李家之所以能化家為國,究其實,李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反經合義妙盡機權——太原起義后的李淵
  八月,李淵以四子李元吉為太原留守,以長子李建成為左軍,以次子李世民統右軍,自率中軍,從太原向長安挺進。一路順利,“義旗之下,每日千有余人,論賞功勛……百計千端,來從如云,觀者如睹……人人得所,咸盡歡心”,很有天王巨星風采,幾乎是“有征無戰”,兵不血刃。
  一直開到霍邑(今山西霍縣),李淵才遇到平生第一塊難啃的骨頭——隋將宋老生。
  霍邑地形險要,西北抗汾水,東臨霍太山,而且,宋老生手下有精兵二萬,非一般隋兵可比。同時,隋廷又派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統遼東勁率數萬于河東(今山西永濟),與宋老生遙為呼應。

//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值秋雨淋漓,雙方均無法開戰,戰事膠著,最著急的當屬李淵部隊。《舊唐書》、《新唐書》均有類似記載:“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后舉。”李世民力諫,表示義軍一定要先入咸陽,才能號令天下。如遇小敵即班師,示敵以弱,隨從兵士肯定馬上會心亂解體,“眾散于前,敵乘于后,死亡須臾而至。”李淵不聽,下令催促兵眾調頭回太原,李世民見狀大哭,苦勸,最終讓李淵回心轉意,決意攻城。但是,觀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劇注》,乃是李淵先分析天下形勢,而后征求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意見。兄弟倆皆表示:“(宋)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取威,在此一決……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此段話語,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由李建成說出,何者,古人重禮,自然是長子先發言表態,然后才能輪到李世民接碴。到了后來,太宗臣下編史書,當然都把定策的大功皆記在李世民一人頭上。
  李淵當時聞言而喜,馬上表示,“爾謀得之,吾其決矣”,顯示出李淵本人也是如此思忖,并非象新舊唐書所載是他想竄回太原。
  戰前,還有一段小插曲可述:李淵忽然接到剛剛殺了翟讓自立為頭領的瓦崗寨李密書信,信中語意夸誕,大談“以天下為已任”,表示要與李淵交結合兵,縱橫天下。實際上,此信既是試探,也隱含威脅。為了麻痹李密,李淵卑辭下意,回書李密,“鼓勵”對方正應圖讖,并肉麻地大肆吹捧一番:“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載大弟,攀鱗附翼……”稱兄道弟,甘愿為下。李密見信,非常高興,并拿信向部下顯擺:“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也!”由此,“注意東都,無心外略”,李密集中精力對付洛陽周圍的軍事勢力,李淵就暫時又少了一個危險的對手。另外,李密傻不幾幾把“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自攬上身,成為眾矢之的,倒成全了“緩稱王”的李淵。而且,在運用道教影響方面,李淵也是棋高一招,依靠“李氏為天子”、“老子當度世”的圖讖,李淵尊崇老聘,當時天下信道教的徒眾很多,自然始祖李耳與李淵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而李密卻忘了把自己的“李”往李耳身上拐靠。
  不久,天色轉晴,秋雨忽止,太原軍糧又及時運到。陰歷八月辛已,李淵義軍晨起行軍,從山道急行軍七十余里,直奔霍邑殺來。溫大雅的描寫既詩意又傳神:“初行之,霧甚,俄而秋景澄明”,良辰美景,不能不讓人心頭為之一振。
  霍邑一戰,李淵親自指揮,并率先統左右輕騎數百,先至霍邑城下觀察敵情。立營之前,李淵又派李建成、李世民各帶數十騎馳至城下,“行視戰地”。
  宋老生憑城眺望,認定李淵義軍是想緊挨城墻扎營,就親自率兵出城來迎,分別從東門、南門兩道而出。李淵恐怕宋老生“背城不肯遠斗”,就先下令李建成領左軍準備赴東門,命李世民帶右軍赴南門。同時,李淵又令中軍往后小縮,作出怯敵欲退的姿態。
  手中握有近三萬生力軍的宋老生見李淵兵陣回退,頓時來了精神,很想乘勢迫擊,一舉擊破。他遠離城門口,帶頭沖出一里多地后,下令整隊準備進攻。
  宋老生隋軍直向李淵中軍殺來,而當時在師旗下面馬上高坐的根本不是李淵,而是李淵部將殷開山。義軍以數列整厚方陣迎敵,與宋老生主力中軍展開廝殺。此時,隋軍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殷開山一部。殊不料,李建成、李世民兩人領騎兵忽然從左右突出,依照李淵先前吩咐,分別殺向霍邑東門和南門。“義兵齊呼而前,紅塵暗合。鼓未及動,鋒刃亂交,響若山崩,城樓皆振。”
  隋軍本來戰斗力很強,忽然看見唐軍騎兵從身邊飛一樣掠過直奔自己老窩,皆頓時心慌。沒多久,李淵又讓軍士鼓噪,高呼“宋老生已經被殺”,隋軍聞知大將被殺,全都亂了手腳,無頭蒼蠅一樣左突右撞,潰不成軍,“舍仗而走,爭奔所出之門”,但兩個城門的進路均為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精兵堵住,迎頭射箭,刀砍矛捅,死傷無數。
  宋老生本人也被敗兵夾裹,左沖右撞。見兩個大門方向都被堵住去路,宋老生腿快,跑到城墻邊,仰臉高叫守城隋兵放下繩子,準備拽住繩子爬上去。城上守兵扔下大繩,宋老生丟下手中大刀,拼命往上爬。無奈,重甲堅盔,攀爬速度大受影響。說時遲,那時快,唐軍已經追殺而至,一個名叫盧諤的小隊長跳起一刀,斬斷宋老生一只腳。大叫一聲,宋老生因痛墜地,未及說話,大刀又下,腦袋又搬家。
  李淵命兵士把宋老生的首級挑在長矛上,在戰場上馳騁示眾。于是唐兵“隨所向奮擊,禁不可止。數里之間,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時已日暮,李淵見戰士斗志正銳,就下令攻城。“時無攻具,肉薄而上。”如此堅厚的霍邑,竟然被唐軍在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的情況下,憑一股沖勁和不怕死的精神,一舉攻克。
  如此苦戰,到了太宗史臣筆下,卻變成這個樣子:
  “太宗(李世民)恐(宋)老生不出戰,乃將數騎先詣其城下,舉鞭指揮,若將圍城者,以激怒之。(以顯示李世民孤膽英雄)老生果怒,開門出兵,背城而陣。高祖(李淵)與建成合陣于城東,太宗與柴紹陣于城南。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與建成軍咸卻(不惜把李淵、李建成描寫成膽小鬼。戰中墜馬,死亡近乎百分百,即使不被敵人殺掉,也會被自己人踩死)。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販,沖斷其軍,引兵奮擊,賊眾大敗,各舍仗而走(完全是小說傳奇,李世民三騎沖鋒,挽狂瀾于既倒,好象他是真正的軍神和救星)。……”

//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仔細揣摩,可見太宗臣下所寫,水分太多。
  攻克霍邑之后,李淵安民慰眾,招遣降兵,對被俘的隋兵隋將一律優待,“還取其同胞同黨,自相統處之,不為疑異。”本來隋軍同唐軍就無什么深仇大恨,那些本身是關中人想回家的,李淵也“授五品散官放還”,連宋老生也被光榮禮葬,畢竟是死于所職的忠臣。“內外咸悅,咸思報效”。
  這一仗關鍵,李淵不僅穩固了內部,對外又顯示了“寬仁”,“自是以后,未歸附者,無問鄉村堡塢,賢愚貴賤,咸遣書招慰之,無有不至。”
  “好事”連來。劉文靜、康鞘利等人在龍門縣也與李淵會合,并帶來五百突厥大個騎兵和兩千多匹好馬。“帝(李淵)喜其兵少而來遲”,突厥兵少好控制,遲來可喜者,如果早先這些雇傭兵如果加入進攻隊伍,一來造成“民族”矛盾,二來胡人肯定覺得唐兵是憑侍自己的加入才取勝,漫天要價,不好打發。
  撥掉霍邑這塊大絆腳石,下一個目標就是鎮守河東城的屈突通了。
  屈通突不似宋老生輕躁,久經戰陣,老謀深算,加上他深知當時天下大亂,人無固心,便不輕易出戰,固守河東堅城。此城“城高甚峻,不易可攻。”
  唐軍一路無敵,將士勇而驕,爭前要再顯身手,準備重演霍邑“肉薄登城”的好戲。李淵也心存僥幸,就派千余唐兵攻南城。“時值雨甚,帝命旋師。”溫大雅不好說唐兵打不過屈突通隋兵,就以下雨為借口,掩飾唐兵的敗退,并記下李淵的自欺欺人之語:“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時。殺人得城,如何可用。”簡直就是白日大謊。當時,李淵肯定急得跳腳,恨不得插翅飛上河東城城墻。
  幸虧裴寂、李世民等獻計,唐軍沿河北進,自梁山(陜西韓城)、龍門(山西河津)分別渡河。同時,仍留軍士于河東城下,與屈突通相持,以防這位隋將躡后追擊。
  此計果然棋高一招。唐軍主力舍河東城不攻,不僅保持了大量生力軍,還一下子順利進入關中。大喜之下,李淵令李建成、劉文靜入據永豐倉(陜西華陰),扼守潼關;又令李世民沿渭水急行軍,直撲長安都城。此時,李淵的堂弟李神通、其女兒女婿(柴紹夫婦)等人紛紛率兵趕到。眾人拾柴火焰高,一路收降各處“賊軍”,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各路唐軍齊集長安城下時,已經有二十多萬人之巨。把都城鐵桶一樣圍得個水泄不通。
  長安城內,代王楊侑年少不主事,留守的刑部尚書衛文升、右輔翊將軍陰世師等人乃大隋忠臣,誓死守城,任憑李淵誘說百端,終不為所動。李淵帳下諸將,皆想立功,多次攻城,均因長安城墻高堅而未得手,死傷不少人馬。當然,這數次攻城敗退,在溫大雅筆下,皆變成是因為李淵“仁德”,不忍自己下令集中攻打“舊主”之都城,不忍驚犯“七廟及代王并宗室支戚”。
  即使是最后的血戰總攻,溫大雅也寫成是各路義軍“咸自逼城”,“帝(李淵)聞而馳往,欲止之而弗及”。明明是李淵總指揮,倒變成他事先不知道總攻令,想阻止又來不及了。此種鬼話,真連三歲小孩子也騙不過。所以,讀中國的歷史,一定要持有清醒的頭腦去“研讀”,字里行間里找線索,讀者先行樹立自己的主觀邏輯性和基本判斷力,否則,必為史書記載所誤導。
  城破。“帝乃遣二公率所統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一依漢初入關故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果然是有教養的貴族出身,不似一般賊盜,入京后大掠奸淫。由于痛惡陰世師等人憑城抵據,又恨這些隋官奉煬帝之命挖刨自己家幾代祖墳,李淵下令殺掉這幾個大官,(衛文升先已病死),“余無所問”。
  眾將皆推李淵為尊。這位唐公老奸巨滑之人,仍舊推托觀望,暫時擁立少年代王楊侑為帝,改大業年號為義寧元年(公元617),“仍遙尊后主(楊廣)為太上皇”,作足了“仁義”的表面宣傳功夫。至于李淵自己呢,就以楊侑名義任為“假黃鋮、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并進封唐王。
  拾取天下治端拱而治——李淵唐朝的建立
  一舉攻克隋朝的政治首都長安,李淵內心之喜,可以說是情不自禁,溢于言表。
  李淵老成,善于忍耐,仍舊端著不急于馬上稱帝。緣何?煬帝還在江都,天下英雄烽起,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他只是大隋境內“諸賊“中的一只,現在自己仍尊隋朝正朔,好歹先找個“諸侯”的感覺。
  “少帝(楊侑)以帝(李淵)功德日懋,天歷有歸,欲行禪讓之禮,乃下詔命為相國,加九錫。”唐臣如此以“少帝”為主語,完全是文字游戲。十三歲一個長于深宮的小孩子懂個屁,整個過程全由李淵及其屬下操縱。
  李淵“推讓”數次,并對公卿大臣們講:“魏氏(曹魏)以來,革命不少,鴻儒碩學,世有名臣。佐命興皇,皆行禪代。不量功業之本,惟存揖讓之容。上下相蒙,遂為故實……魏、晉、宋、齊,為惑已甚,托言之士,須知得失。”表面上看,真是大實話,發自肺腑,弄得一幫“勸進”的公卿大臣們反倒不好意思起來。雖如此,李淵已經胸有成竹,私下對親近講:“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入關形勢,頗似漢高祖……”,既然以劉邦自居,可見李淵的胸懷肯定不會滿足只當一個“相國”。

//

---------------
時來天地皆同力(6)
---------------


  公元618元4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弒。
  消息傳來,李淵心內大喜,但仍假意一臉哀容,與少帝楊侑于大興后殿為隋煬帝“舉哀”。“追悼會”上,李淵哭之甚哀(估計是樂極生悲),邊哭還邊嚷嚷:“我為人臣,不能不感悲痛!”政治家皆有上佳演員的本能,拿捏到位,該哭哭,該笑笑,讓人不得不服。
  “少帝(楊侑)年未勝衣,不經師傅,長于婦人之手,時事茫然。既知煬帝存,惟求潛遜。”唐臣此說真沒道理,霍光輔漢少帝,襁褓中小兒,仍能護持保育,冠禮成后交出權利。楊侑已經十四歲,呆個兩三年就可行成人禮。所以,此說十分勉強。最關鍵的是,隋煬帝已死,李淵心中最大的心病已消除,國內各地數路英雄稱王稱帝,洛陽的王世充又把楊侑的弟弟越王楊侗立為傀儡,所以,李淵覺得時機已到,該自己披掛上場了。
  公元618年5月,以隋少帝名義出詔,要把帝位禪讓于唐國。又有“文武將佐裴寂等二千人,不謀同辭,相率上疏勸進。”看見“不謀同辭”四個字,筆者差點笑出聲來。看見過不要臉的,真沒看過這么不要臉的,篡就篡了,導演就導演了,非要說大家伙兒“不謀而合,眾口一辭”,弱智都不信!
  為了更要人相信李淵為帝是“天命所歸”,裴寂等人在朝堂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絮絮叨叨,大背高誦“歌謠詩讖”——“欒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云”;“西北天火照龍山,童子杰興連北斗”;“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李樹起常常,深水沒黃楊”……等等,反正就是一個主旋律:姓李的十八個“代表”,如不稱帝,天理難容。
  李淵也笑,說:“漢高祖當年講他是諸侯所推,稱帝是為天下人民,事已至此,孤王也就不好再推讓了。”
  于是,陰歷五月甲子,李淵于太極前殿登基,改元武德。
  隋少帝遜位后,被封為酅國公,一年內就“因病而崩”時年十五,謚為恭帝。很顯然,楊侑是非正常死亡。就王朝易代而言,弄死少帝并非大惡之事。因為,假若人人乘亂而起,偷走這位少年,打著“興復”隋朝旗號,不知又會死多少人命。楊侑的異母弟越王楊侗,也被王世充立為幌子皇帝(皇泰主),這位少年也是“美姿儀,性寬厚”,起先頗想有一番作為。王世充大奸之人,當然不會任其所為。不久,王世充自己欲稱帝,便派自己侄子王行本帶毒酒去毒殺楊侗。楊侗自知不免,哀請臨死前與母相見,不許。于是,少年焚香禮佛,發誓:“從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貴之家。”仰藥之后,不能即死,被王行本以帛縊死,同其祖父煬帝一個死法。
  李淵登基之后,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齊王。半由人事半由天,諸子如虎,猛將似狼,數年之間,一統天下:
  武德元年底(公元618年),李世民平滅薛舉的西秦(今甘肅武威一帶);
  武德二年,河西建立涼國的李軌部下內哄,傳首長安;
  武德三年,李世民打得劉武周逃亡突厥,河東之地歸唐;
  武德四年,李世民所部生擒夏王竇建德,擊降龜縮于洛陽堅城的王世充;同年,越郡王李孝恭、李靖等人擊滅企圖復興梁朝的蕭銑,長江中游大部地區全為唐有;
  武德五年,李建成、李元吉給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等人以致命打擊,并處死首惡,占領河北;
  武德六年,李世民打敗山東徐圓朗等人;
  武德七年,江淮一帶最后的割據英雄輔公祐也被俘殺,大唐江山一統。
  此時,高麗、百濟、新羅等小國紛紛來拜,皆被大唐賜封為國王。
  所為這一切功勛,雖皆為諸子諸將所成就,但憑心而論,也皆與李淵的“英明”領導分不開。
  武德八年,老皇帝李淵覺得大功告成,便在終南山造太和宮,準備住進新修的宮殿頤養天年,享受勝利大果實。
  武德九年,陰歷六月庚申,發生了眾所周知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人同父同母),并誅除十個年少的侄子。
  一日之內,二子十孫橫死,老英雄驚悸惶恐,不亞于當年病榻上的隋文帝。畢竟李淵聰明人,“八月癸亥,詔傳位皇太子(李世民)”。老頭自為“太上皇”,徙居地勢低洼的弘義宮(太安宮)。
  雖經喪子喪孫之痛,畢竟當國的仍是自己親兒子。貞觀九年六月(公元635年),李淵善終于太安宮,年七十。“人生七十古來稀”,李淵這輩子活得還不錯,惟一可惜的是,壯年時代老哥們叱咤風云的事跡,皆為二兒子唐太宗及其刀筆下臣所掩,畢竟沒在后世留下“漢高祖”一樣的魄力十足、高大威武的形象。
  另外,言及李淵,值得一提的,當屬其最重要的兩個“元從功臣”劉文靜和裴寂。
  想當初太原起兵,李淵假稱高君雅、王威勾引突厥,急得二人跳腳大叫:“造反的正是你李淵,難道你想殺我們!”正是劉文靜以第三者姿態“義正辭嚴”跳出怒斥兩個倒霉蛋,并喝令一旁不知所從的太原府兵士收捕高、王兩人,由起,唐之為唐,才走出至為關鍵的一步。
  后來,劉文靜又豪氣英雄,深入突厥虎狼之地,為李淵“勾通”這些騾高馬大的胡人,消除了李唐進軍關中的后顧之憂。此后,劉文靜與隋師屈突通手下大將桑顯和潼關大戰,也絲毫不畏,擊敗對手,平定新安以西之地。李淵建唐,拜劉文靜為納言。劉文靜盡力輔弼,并刪定隋文帝時的《開皇律》為唐律,通行天下。不過,薛舉進侵涇州時,劉文靜在李世民手下為元師府長史,出軍爭利,大敗而還。幸運的是,除名之后,他又隨李世民進擊薛舉,一舉討平,因功復爵,并拜民部尚書。

//

---------------
時來天地皆同力(7)
---------------


  武德二年以后,劉文靜自認為才干均在裴寂之上,又屢有軍功,而官位反在這位老友之下,“意甚不平”,每次廷議,這兩位昔日的親密戰友“多相違戾”,互相給對方下跘子。怨恨之下,劉文靜酒后高言,以刀擊柱,大叫:“必殺裴寂”。由于心神不寧,劉文靜“家中妖怪數見”,估計是他精神恍惚、神經衰弱所至。劉文靜弟弟劉文超多事召禍,他召來巫師,“于星下被發銜刀,為厭勝之法”。正巧劉文靜一個愛妾失寵,婦人心毒,便上告劉文靜施行左道,詛咒朝廷。
  李淵不顧舊情,馬上派人把劉文靜兄弟二人抓入大牢,并遣裴寂、蕭瑀等人審訊。劉文靜只承認自己因屈居裴寂之下,心懷怨望,酒醉狂言,并不承認有詛咒朝廷之事。此外,蕭瑀等人都認為劉文靜沒有重罪,李世民也極力救援,聲稱劉文靜有“定策功”,非敢謀反。“而高祖素疏忌之”,李淵本人對劉文靜的文才武略十分疑忌,裴寂又火上燒油:“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強敵,今若赦免文靜,必為后患!”此言正合李淵之意,便下令斬殺劉文靜、劉文超兄弟,抄沒其家。
  一代智士劉文靜臨刑,撫胸而嘆:“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死年五十二。太宗繼位后,恢復劉文靜官爵,并讓其子劉樹義襲封魯國公,還準備把公主嫁給他。但劉樹義和其兄劉樹藝深怨唐朝,“又謀反,被誅。”
  至于裴寂,由于和李淵是舊時狎呢的老哥們,入關后,進封魏國公,賜良田千頃。高祖受禪,前后左右最賣力的就屬裴寂,以至于加冕禮后,李淵馬上對這位老玩友說:“使我至此,公之力也”,立拜尚書右仆射,“賜以服玩不可勝計”,每天都派人賜御膳送至裴寂家里。
  李淵視朝,必引裴寂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建成、世民兄弟,也無此“殊榮”。
  但裴寂本性怯懦,“無捍御之才”,出外打仗就成草包一個。劉武周等人進寇太原,他“自告奮勇”率軍前往,一敗再敗,打了一路,敗了一路,逃了一路。還朝后,雖遭李淵一番奚落,住了兩天監獄,“尋釋之,顧待彌重”。老友心氣相通,互相看見心里就舒坦,李淵不可能嚴懲裴寂。
  武德六年,高祖遷裴寂為尚書左仆射,又特賜其可自己鑄錢。君臣兩人歡飲于含章殿,裴寂倒知道“滿則溢”的道理,叩請致仕。老李淵聞言,竟泣下沾襟,說,“不要走嗎,我倆要偕老安享榮華富貴,公為臺司,我為太上,逍遙一代,豈不快哉!”宴畢,為安慰老友,馬上又冊裴寂為司空,每天遣尚書員外郎一人,輪流到裴寂府內值班伺侯。
  太宗繼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起先還挺尊敬裴寂。不久,裴寂牽涉入和尚法雅妖言惑眾一案。李世民抓住這個碴口對這位裴老叔不留情,把他免官放歸蒲州。不久,裴寂在老家“負氣憤思”,又殺勸他造反的妖人信行滅口,太宗大怒,下令把裴寂徙交州禁錮,又配流靜州。估計李世民有兩事最恨這位裴叔:一是他進讒殺掉劉文靜,二是當年在太原起兵前,太宗本人低聲下氣,奉迎巴結,假輸了不少金錢給他。常人愛恨,帝王不異。
  不久,當地山土著造反,老裴寂率僮仆平亂,立功贖罪。“太宗思(裴寂)佐命之功,征入朝。”但路遠多疫,老頭兒走到半道就病死,時年六十。裴寂下場不算壞,死后獲贈河東郡公。其子裴律師還娶太宗妹臨海長公主為妻。不過,他的孫子裴承先下場不好,在武則天時被酷吏誣殺。一代元功,竟最后絕嗣。
  李淵主事期間的內外征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李淵太原起兵
  隋義寧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東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九月劉文靜擊降屈突通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擊滅薛舉父子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擊薛仁杲扶風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竇軌與薛舉長道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擊薛舉淺水原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軌擊滅突厥闕可汗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淺水原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進逼東都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擊朱粲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堯君素河東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羅藝擊竇建德幽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圍谷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彥師伏殲李密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開道擊李景北平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擊宇文化及魏縣、聊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唐滅劉武周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劉武周攻并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雀鼠谷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裴寂擊呂崇茂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夏縣之戰

//

---------------
時來天地皆同力(8)
---------------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美良川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安邑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二月潞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滅李軌涼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擊陳棱江都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羅藝擊竇建德衡水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龐玉平集州僚人叛亂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羅士信襲洛陽外城、攻青城堡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勣攻獲嘉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李靖擊冉肇則羹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李孝恭擊蕭闍提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羅士信攻慈澗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李藝擊高士興籠火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洛陽、虎牢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攻慈澗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段德操擊梁師都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顯慶二年(657年)唐與突厥戰爭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羅士信攻硤石堡、千金堡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管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李藝擊竇建德軍籠火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李子通擊沈法興吳郡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馮盎擊高法澄、沈寶徹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世民率玄甲隊擊王世充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王君廓擊單雄信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至三月唐攻王世充洛陽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擊突厥石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李元吉擊王世充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唐擊突厥雁門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虎牢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至三月李建成擊劉(人山)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唐李叔良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至八月劉黑闥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徐圓朗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楊師道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唐平蕭銑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至十二月劉黑闥攻唐河北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高開道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洺水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唐攻徐圓朗杞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突厥與高開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門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至六年唐滅徐圓朗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唐擊突厥忻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唐李長卿擊吐谷渾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唐擊突厥汾州、三觀山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月唐滅林士弘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唐滅劉黑闥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靈州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至七年二月唐平高開道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唐平張善安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唐平馮士翽叛亂
  唐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至次年三月唐滅輔公祏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十月唐平張大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唐平蜀中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平瀧、扶二州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唐平楊文干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九月唐平姜子路叛亂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唐擊睦伽陀所引突厥軍涼州之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唐反擊突厥的作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唐擊睦伽陀且渠川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平眉州山僚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擊突厥涼州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與突厥硤石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唐平成郎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盧南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事變

//


梅毅 2013-08-20 13:16:02

[新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舊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英雄亂世爭從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