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王坤)
遼寧省鳳城市東方紅小學校長包全杰同志自1981年以來,領導全校教師進行作文循序訓練實驗。經過兩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這項實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一、二年級的學生能在15分鐘左右說寫幾句話和一段話;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在20分鐘左右寫出二、三百字的一段話或簡短記敘文;五、六年級的學生能在25分鐘左右寫出五、六百字有中心、有條理的記敘文或應用文;六年級的部分學生能即興作文。十幾年中,很多學生的作文在全國、省、市、縣各級比賽中獲獎,在各種報紙、雜志上發表,被各種書籍收編。1995年10月,這項實驗被評為遼寧省“八·五”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6年5月,丹東市教委將這一實驗命名為“包全杰小學作文循序教學法。”
“包全杰小學作文循序教學法”(以下簡稱“包全杰教學法”)何以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筆者認為,更新觀念,銳意改革,敢于突破傳統作文教學成規,是根本原因。
(一)突破了傳統作文教學的無序狀態
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占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教師和學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作文教學質量不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文教學訓練要求不明確,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層次分明的訓練體系,作文教學處于無序狀態。關于這一點,語文教師和教育專家早已達成了共識。
包全杰同志和東方紅小學的教師在探索中,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依據學生學習心理特點,遵循作文訓練的內在規律,研究出的“小學作文循序教學法”,很好地解決了作文訓練的“序”的問題,形成了科學的、獨特的作文訓練體系。他們將其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階段、六步訓練。”
一個核心:發展思維、發展語言、提高作文水平。
三個階段:基礎訓練階段、單項訓練階段、綜合訓練階段。
六步訓練:一年級以看圖說話為主的說話訓練;二年級以看圖寫話為主的寫話訓練;三年級以寫片斷為主的段的訓練;四年級以觀察作文為主的觀察想象訓練;五年級以命題作文為主的篇章訓練;六年級以全面達標為主的綜合訓練。
不難看出,貫穿這一訓練體系的基本思想是: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時期、每一階段都應有目的、有重點地加以訓練,應拾級而上,不能越級而上。每一階段都必須完成本段的訓練任務,為下一段的訓練打好基礎,攢足后勁。
這個訓練體系,為教師和學生規定了明確的、切實的訓練目標,也為學校教學管理者檢查、分析作文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從而從根本上扭轉了作文教學無序的狀態,變盲目性為計劃性,變隨意性為自覺性,變模糊性為確定性,使作文教學步入了有序發展的軌道,保證了學生作文的大面積豐收。
(二)突破了作文教學中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組織學生學習,要幫助學生學習,要指導學生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不能越俎代皰,代替學生學習,包辦學生學習。而以往的作文教學,卻沒有妥善地處理師與生的關系,把學生引入了認識上的誤區:作文是老師要我做,老師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作文是我為老師做,老師喜歡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與此相反,“包全杰教學法”非常強調作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突出和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激趣、引路、導法上。同是命題作文教學,教師把審題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談立意、談選材、談構思,教師適時、適度點撥,通過“點竅”(此為作文的竅門,即關鍵之處),使學生“通訣”(了解寫作的方法和要領);學生成文(寫出草稿)后,師生共同評議,集體會診,講評一個,啟示全班。這樣,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思考的主體、寫作的主體。
(三)突破了作文從三年級起步的成例
小學作文從三年級起步,似乎已成定律。但包全杰同志和東方紅小學教師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小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貫穿小學階段的始終。他們認識到小學生早期作文訓練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他們在一年級便對孩子進行說話、寫話的訓練,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他們告訴學生,作文并不是神秘、高深的東西,作文無非是用文字把自己想說的話記錄下來,作文中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這樣,打消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較好地克服了識字不多給作文帶來的困難。
實驗證明,從一年級開始作文起步,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二是減緩了作文訓練的坡度。三是滿足了兒童表達的心理需要。四是鞏固了識字效果,促使學生大量閱讀。這對豐富學生知識,開發學生智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突破了“思維——書面表達”的兩段式寫作過程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包全杰教學法”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下面是東方紅小學高年級命題作文的課堂教學結構(其他年段作文課堂教學結構與此大同小異):
審題——構思——口述——起草——評議——修改。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包全杰教學法”把學生寫作過程由兩段式擴展為三段式,即在“思維——書面表達”之間楔入了“口頭表達”。我們知道,思維和表達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亦即不同步性。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分鐘內,思維使用的言語(內部言語)可以達到450個字,口頭表達的速度為150個字,書面表達僅為二、三十個字。思維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這樣迅捷的思維速度和廣袤的思維空間所產生的思維結果,僅僅通過文字來整理和記錄,對書寫技能尚不純熟、書面語言尚不完善的小學生來說,不能說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另外,思維所使用的工具是內部言語。這種內部言語具有跳躍性特點。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材料之間缺乏明確合理的邏輯聯系;二是思維還來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形態。在思維和書面表達間增加口頭表達的環節,由說到寫,先說后寫,至少有這樣兩個優點:一是口頭表達把內部言語轉換成外部言語,在轉換過程中,使思維得以用比較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現出來,使得思想材料間具有了明確合理的邏輯聯系,有利于形成書面語言。二是通過口頭表達這一環節,使思維進一步發展、深化,使思維的結果更加清晰,拉近了思維和書面表達間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方紅小學的“思維——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三段式寫作過程,實現了“發展思維、發展語言”的訓練宗旨,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五)突破了“指導——批改——講評”的三段分離的教學模式
傳統作文教學的全過程被定型為“指導——批改——講評”。具體說來,是“課上指導——課下批改——課上講評”。這種三段分離的教學模式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弊端:人為地延緩了信息反饋的過程,學生不能及時獲得外界(教師和同學)對自己作文的反饋信息,從而適時修改自己的作文。
“包全杰教學法”的作文教學模式與傳統作文教學模式是不同的。這種不同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流程不同。“包全杰教學法”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教師指導——學生構思起草——師生評改——學生修改定稿;二是時空不同。“包全杰教學法”把作文指導、評改完全放在課堂上(而且是同一節課)進行。這樣做有明顯的優點:學生能夠及時地從老師、同學兩方面獲得反饋信息,經過頭腦加工之后,能馬上對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更值得一提的是,東方紅小學不僅對學生的草稿進行評議,而且在動筆前,讓學生先說自己的構思,大家對其構思進行評議,這對學生作文的指導,利莫大焉。
(六)突破了作文指導注重形式的做法
作文指導是作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有兩個切入點或側重點。一是從內容入手指導學生作文、重在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二是從形式入手指導學生作文,重在幫助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對切入點、側面點選擇的不同,導致作文的質量也有高下之分。傳統作文教學偏重于對作文形式方面的指導而不注重對作文內容方面的指導。教師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體寫法,在指導學生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上下功夫,過多地考慮“炊”的問題,而較少考慮“米”的問題。由于忽略了對作文內容的指導,導致學生作文內容空泛、單調,反映的生活面過于狹窄,思想認識水平達不到應有的高度和深度,學生作文長時間地在低水平上徘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后果,已超出了作文教學的領域。久而久之,學生對周圍生活不注意觀察、審視,缺少應有的關心和熱情,這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包全杰同志和東方紅小學的教師對作文指導有著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他們認為,作文指導不應局限在課堂的小天地里,不能束縛在課堂的40分鐘內,作文指導應伸延到課堂以外。他們還認為,學生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不會寫,而是覺得沒什么可寫和不知寫什么。作文教學應首先幫助學生在找“米”上下功夫,然后再來研究如何“炊”的問題。因此,他們把豐富學生作文內容作為作文指導的突破口,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
在這方面,他們主要做了兩項工作:
1.幫助學生做好生活積蓄。為了使學生作文時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東方紅小學努力拓寬學生的生活面,增加學生生活的色調。每學期,學校和班級都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活動,使學生豐富和體驗生活,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寫作素材;他們引導學生加強課內外閱讀,加強語文學科教學(包括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聯系,使學生從課文中、書報、雜志中,從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獲取間接寫作素材。他們還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對周圍生活觀察的結果。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作文的內容。
2.引導學生傾吐生活積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學生的生活是很豐富的。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有一個‘活倉庫’。教師要善于給他們抽個線頭,插個路標,啟發他們到自己的“倉庫”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東西來寫。”在具體的作文指導中,東方紅小學的教師注意為學生“抽線頭”、“插路標”,他們“鉆到學生心里出題目”(葉圣陶語),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積蓄中尋找寫作的材料,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抒發真情實感。
(七)突破了兩周一文的數量限制
小學生作文,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練筆行為,是訓練性質的,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作文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得經過“反復歷練”(葉圣陶語),必須有一定的量做保證。“凡操千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這個道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質和量是互相聯系的。一定的質寓于一定的量之中,沒有量,無所謂質。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東方紅小學在作文教學中,深知量和質的關系,以“大運動量”求訓練的良好效果。僅以中高年級為例,每學期作文篇數均達到25~30篇,有的突破了30篇。除此而外,學生堅持每天寫日記。如果把這也看作“作文”的話,其數量是很可觀的。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學期在課堂上完成25~30篇作文,不是增加了學生負担嗎?其實不然。傳統作文教學,學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從作文指導始,到作文講評止,需2~3節課。而東方紅小學一般一堂課完成一篇作文。由于訓練有素,作文的文字量和質量均有保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不但沒有加重學生負担,倒是減輕了學生負担。更重要的是,增大了時間效益,提高了教學效率。這正是現代教學論所要求和提倡的。
(八)突破了小學生作文不能得高分、滿分的戒律
包全杰同志和東方紅小學的教師敢于沖破學生作文不能給高分、不能打滿分的禁區,大膽地推行高分政策,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他們認為,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自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既是練習,就不能當成創作,能夠達到文體的基本要求和該次作文的具體要求(包括書寫要求),就理應得到高分甚至滿分。對有的學生尤其是差生,在評分上堅持不與別人橫向比較,而與本人縱向比較,“沙里淘金”,只要作文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就適當地拔高分數,加以鼓勵。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評分是一種最微妙的教育工具。”運用這種工具是為了“激發兒童的學習愿望,幫助形成這種愿望。”東方紅小學的教師正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微妙的教育工具”,幫助學生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讓他們不把作文看作一種難事而望而生畏,而是看作表現自己才能、獲取成功的機會而樂此不疲。
〔專欄責編:劉俊卿〕
普教研究沈陽33-35G39小學各科教學王坤19971997 作者:普教研究沈陽33-35G39小學各科教學王坤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