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問題的戰略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加快開發建設的新形勢,促使環渤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要有重大突破。環渤海經濟區位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中處于重要地位,加快環渤海地區經濟開發已經成為中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決定性步驟。因此,應當在這方面樹立歷史責任感與時代緊迫感,積極探索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制定整體發展規則,以便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的區位綜合優勢,開創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從而為整個中國和亞太地區經濟共同發展帶來“無限風光”。
  應當認為,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與運作的過程中,打破現行的行政區劃進行經濟合作,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因素的增多,國內各省市之間跨地區的區域性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環渤海地區在進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方面,有許多非常優越的條件,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應當因勢利導,運作整體開發與協調推進戰略,加強環渤海地區各省市共同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聯合與協作,努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樹立大商品市場觀念,整合統一的地區性商品市場
  環渤海經濟區內外的商品交換活動,屬于區際貿易的范疇。區際貿易是指跨越區境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對于某一特定地區,如一個大經濟區、一個省區、乃至一個市域或縣域,只要其商品交換活動的地域范圍超越了地區界限,這種交換活動就屬于區際貿易的范疇。
  由于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在其生產過程中投入不同比例的生產要素,而不同區域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種類、數量、比例和組合狀況又不盡相同,因而不同區域發展不同產業的投入產出效果差異較大。在區際貿易中,如果每個區域都能生產和輸出利用其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比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產要素才能生產出來的商品,那么每個區域就都能充分利用其生產要素稟賦。因此,倘若各區域都按照這一原則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就都會從中受益。
  首先,區際貿易將促使地區間商品和要素價格出現均等化的趨勢。由于每一地區都輸出自己含有較大的比例并相對豐裕而又廉價要素的商品、輸入自己含有較大比例的稀缺而又昂貴的要素商品,或者說,都輸出自己生產成本絕對或相對較低的商品、輸入自己生產成本絕對或相對較高的商品,這樣貿易后的商品和要素價格將會在輸出與輸入地區之間達到一定的均衡。當然,這種均等化趨勢只是相對的,完全的價格均等化是不可能的。價格的均等化趨勢說明,商品貿易能夠改變地區間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狀況。一個地區由于輸出自己的優勢商品,換句話說,就是輸出自己相對豐裕而廉價的要素,從而使這些要素變得比以前稀缺了;相反,一個地區由于輸入自己的劣勢商品,即輸入自己相對稀缺的要素,從而使這些要素就變得不那么稀缺了。這意味著,通過地區間商品貿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由于生產要素分布不均所引起的不利條件,彌補地區間要素流動相對缺乏的不足。因此,可以說,區際貿易可以有效地利用生產要素,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其次,在資源供給量固定和技術進步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區際貿易能夠使現有生產設備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商品生產總量。由于各地區消費偏好存在著差別,而區內需求量又十分有限,因而每個地區如果都自給自足,各自生產自己需要的全部商品,那么每個地區為滿足自己需要都將不得不建立一個小而全的產業體系,對其需要的各種商品進行小規模生產,這勢必會導致資源嚴重浪費,生產設備利用不足,生產效率低下。相反,如果各地區按照要素稟賦差異和需求偏好差別進行專業化分工,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商品貿易,則可以使生產設備獲得更加有效的利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商品生產總量。
  針對環渤海經濟區而言,要實現區域內外商品市場的整合,首先必須排除區域內部各地方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具體措施是,廢除區域內部的各種貿易關卡,終止產品生產和銷售的補貼政策,停止各種地方保護主義的變相關稅,做到物暢其流。為此,應當發揮區域商業情報和信息網絡作用,彼此提供信息交流與共享,互通情況,采取互設“窗口”、聯展聯銷、代營代銷、聯營聯銷等多種形式,解決有的商品此處積壓、彼處脫銷的狀況。在生產資料和閑置設備方面,要互相組織轉讓、串換、調濟余缺,提高商品交換的強度。其次,必須組建和培育跨地方的區域性貿易集團公司,把貿易成本降低至最大限度,體現市場整合的優勢。
  此外,由于環渤海經濟區的京、津、冀位于首都圈地區,交通便利,聯系廣泛,腹地寬闊,故建議在天津設立貿易中心,以便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各種進出口商品交易活動,舉辦經濟技術貿易展銷會、展示會,從而促進中國北方的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使外向型經濟向深度廣度發展。
      二、樹立金融市場觀念,構建統一的地區性金融市場
  目前,環渤海經濟區的金融體系,還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滯后的一部分。主要表現在,本經濟區的地區性人民銀行需要根據中央銀行信貸規模的分配而決定地方貸款的額度,而且地區性銀行和非銀行部門都沒有融資權。因此,各地方由于發展所產生的資金緊缺的狀況,使各地方政府把中央銀行分配給本地的資金規模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無法形成環渤海經濟區的資金大流通和大循環的態勢。而事實上,越是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越需要促進資金融通。要發揮區域優勢,必須充分利用資金使用上的時間差、地區差。因為分散零碎的資金,難以適應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統一要求。再者,由于地區性人民銀行的行政官員是本地區政府提名任命(只是形式上須由中央銀行批準)的,所以地方性人民銀行的決策者往往同本地區的政府官員的行為保持一致,這樣就很難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行政權力。
  人所共知,資金是國民經濟運行的血脈,加快環渤海經濟圈內部開發的動力源泉之一就是資金的有效循環。因此,樹立區域內大金融市場觀念是十分迫切的。應把國家給予沿海城市試驗而又行之有效的金融改革政策擴展到環渤海地區,允許環渤海經濟圈采取各種形式,拓寬經濟建設的籌資、融資渠道,有效地吸收國內閑置資金和引進外資,以利于緩解大規模發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必須認定,大金融市場觀念的價值取向,關鍵在于建立和完善大金融市場,所以要相應地開放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形成全區域統一的市場交易和結算網絡,從而促成區域內的貨幣、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因此,環渤海經濟區要加強各類金融市場的建設。
  首先,要建立區域性的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區域性的貨幣市場的發展目標是,要盡快成為全國同業拆借、票據貼現中心和短期國債交易中心。區域性的證券市場的發展目標是,積極爭取在北京或天津組建北方證券交易所,同時把大連、青島作為備選市場逐步建成區域級的次中心市場。
  其次,要根據現實條件逐步建立跨國的環渤海地區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加快同業外匯拆借市場和短期外幣債券市場的建設,聯合開展外匯同業拆借活動和發行短期國際債券,爭取與國內的外資銀行、境外銀行開展同業拆借業務。
  再次,要加快培育離岸金融市場,在允許國有商業銀行和一些國際知名度大、資信度高的銀行開展在岸和離岸業務的同時,采取靈活措施,吸引外資銀行進入,積極探索創辦區域性與外資銀行合作的開發銀行,組織銀行進行互惠性投資。
  應當指出,建立大金融市場不僅能夠緩解本區經濟發展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而且能夠自然地培植區域金融中心。環渤海經濟區金融體系的構造要“強化中心,培育兩翼”。即北京要發揮各大銀行總部集中的優勢,逐步建成國際化金融中心。而作為環渤海經濟圈兩翼的遼寧、山東應著力把大連、青島培育成為區域性金融市場。只有資金流在區域內暢通無阻之際,統一的大區域的整體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環渤海經濟圈的合作與開發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因此除了建立大金融市場以外,還必須積極探討建立環渤海經濟圈共同開發基金的事宜。開發基金應該主要由環渤海各地市根據經濟實力提取,以用于推動環渤海地區重點合作項目的進程。為了充分吸引區域外的資金和加速區域內資金的融通,還要考慮仿效亞洲開發銀行的做法,設立環渤海開發銀行,以促進區域內資金的集中投入;并形成區域外資金向區內流動的導向。
      三、樹立大人才市場觀念,促成區域內勞動力自由流動
  應當認定,勞動力資源是經濟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勞動力是生產力的主體,掌握生產工具的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積極、最活動的因素。生產工具靠人去掌握,勞動對象靠人使用工具進行加工,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業及第三產業均需靠人去操作。顯然,沒有勞動力,社會生產就無法進行。
  從另一方面來看,勞動力是社會分工的主體。產業部門分工就是人的職業分工,地域分工就是人的職業分工在地域上的體現;產業分布的實質正是從事各種職業勞動力的分工,經濟區域也是由從事各種職業的勞動力組合而成的。可見,勞動力在經濟區域形成、發展過程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還要看到,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經濟區域的發展水平。經濟區域發展,是以一定規模的勞動力為前提的,否則就保證不了經濟區域的發展,而勞動力的素質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勞動力的素質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包括勞動力的科學文化水平、心理狀態、勞動技能和體質等。勞動力的素質標準是以生產力與科學文化的發展水平為依據的。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的因素對經濟區域發展的作用愈顯重要,高素質的勞動力將成為未來智能型社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自古至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勞動力的流動一直未曾停止。目前,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但它的積極作用遠遠大于它的消極影響。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勞動力的流動速度和流動規模不斷提高和擴大。這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而且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繁榮與活躍城鄉市場都起到積極作用。
  從整個環渤海經濟區來看,本地區人才資源豐足,文教事業發達,勞動力素質普遍較高。按照商品生產統一性要求,要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順利地進行擴大再生產,就要允許勞動力在按勞分配原則和工資規律作用下,有自主選擇職業的自由,形成相應的流動機制。因此,環渤海地區為了順應經濟發展的形勢,必須建立人才交流和培訓中心,廣泛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為本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智力流。
  在人才交流方面,要開通各種渠道,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內人員流動的頻率,遠低于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水平,大致為后兩者的40%。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環渤海經濟圈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所以,環渤海經濟區應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可以設定,環渤海經濟圈勞動力流動的目標模式,應該是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的形式,或者說是由宏觀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模式。
  為此,首先要催化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籌建一個區域內大范圍的人才交流市場,通過發揮市場功能,有效地調節勞動力的供求,其次要改革戶籍制度,弱化戶籍關系對勞動力流動的約束,破除戶籍制度把人限定于地方的法規,拆除人才部門所有制的藩籬,尤其要弱化對國營部門職工的限制,允許非重要職位的職工停薪留職或進行季節性的暫時流動。這樣有利于緩解國營企事業單位人浮于事的現象,使龐大的行政機構消腫,促進勞動生產率和辦事效率的提高。最后,還要大力推行跨地區高等教育的就學制度,培養具有廣闊視野的智能型、開拓型、復合型人才。
      四、強化群體優勢,促成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
  應當指出,第二產業在環渤海地區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而第一產業基礎較好、第三產業薄弱又是環渤海地區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在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現象十分嚴重。而在重工業內部,還存在著原材料粗加工、初級產品比重過大,最終產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比重過小的弊端。而原材料工業的重點建設也未能有效地促進輕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依然是輕工業的主體。面對環渤海地區這種不協調、不合理、低層次、趨同化的產業結構,必須通過對其進行有效的調整和轉換,從而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其向高層次發展,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根據國家規劃,環渤海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是:(1)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2)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3)以煤炭和電力為中心的能源開發;(4)交通、通訊和水利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5)金融貿易、信息咨詢、房地產和旅游等第三產業;(6)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可喜的是,中央政府關于環渤海地區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為環渤海地區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最終促成本經濟區具有群體優勢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要利用科技人才優勢,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是環渤海地區未來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和在國內外市場經濟中增強競爭力的先導產業。環渤海地區城市密集、人才薈萃,特別是北京、天津等城市擁有一大批全國一流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府,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第一;因此也有條件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本區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基礎設施嚴重滯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其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足10%。這就要求,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在高速公路兩側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這樣既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能帶動高速公路兩側地區的快速發展;要在科技人才優勢突出的城市,進一步建設高科技開發區或科學公園,發展高效益、易運輸、不污染、資源消耗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要以沿海港口城市為中心,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港口高科技產業群體,重點研究開發那些替代進口產業方面的高科技產品。
  二是要利用現有工業優勢,積極發展主導產業。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機床、重型機械和交通運輸設備的生產基地,投資類電子產品在全國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說,機電工業是提高環渤海地區工業結構水平的主導產業。然而,目前這些產業仍存在著技術落后、產業結構層次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鑒于這一點,今后環渤海地區機電工業的發展,應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不僅使其成為該地區具有突出產值比重的主導產業和出口創匯支柱部門,而且還應確保其在全國的技術領先水平和最大生產基地的地位。為此,要利用傳統機械工業的基礎和較強的電子工業實力,發展以數控精密機床、自動化與智能化儀器、儀表等為主的機電儀一體化產品;要利用現有機械工業的基礎,完善并發展以冶金、礦山、工程、石化等為主的大型成套設備與重型機械設備制造業;要利用現有電子工業的基礎,加速發展以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為主要產品的投資類電子產品;要大力發展以轎車、輕微型和重型汽車為主的汽車工業;要大力發展輕紡工業以及外向型較強、附加值較高的輕紡產品。
  三是要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環渤海地區近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也是發展國際化經濟的先決條件之一,因此應成為宏觀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產業。建國以來,環渤海地區的第三產業一直滯后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即使是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京津二市,也仍未達到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40%的平均比重水平。然而,事實上,環渤海地區發展第三產業有著明顯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因此,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可以打破三大產業的一般順序,抓住機遇,利用優勢,實現超常規發展。在以后相當長的時期中,要使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高于第一、二產業的發展速度,用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或接近50%的目標。同時,必須強調,今后環渤海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應突出開發投資環境的基礎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引導功能以及直接獲取較高產出效益的產業功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重視交通運輸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科技信息咨詢業的發展,以改善投資環境;要建立發達的商貿業,加快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濱海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逐步建成環渤海地區以渡假、療養和觀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圈;還要利用沿海開放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新興的房地產業。
  四是要利用農業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環渤海地區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歷來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該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因此,要充分利用這里的農業資源優勢,通過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的內外部環境,調整農業的內部結構,提高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程度,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總之,必須努力把環渤海地區的產業潛力轉化為產業優勢。環渤海地區3省2市,要在國家統籌規劃指導下,依據經濟發展規律,分工協作,在互補基礎上實現區域產業的優化組合,以解決經濟結構雷同和重復建設、重復生產的問題,促進地區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協作戰略升級的目標。
  除此之外,要實現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加強國家政策干預。環渤海經濟區的區域聯合是多層次、全方位、大跨度的,不能依靠自發進行。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排除地方行政制約、培育區域經濟中心等,都需要國家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力度。(2)完善區域協調機制。建議由中央及各省市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組成權威性區域協調組織,負責研究和協調環渤海地區各省市間區域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3)加快制定環渤海經濟區全面發展的總體規劃,從戰略上確定各省市的政策措施,以利于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在環渤海地區加大和強化經濟一體化措施的同時,還應當看到,由于環渤海地區處于東北亞的中心與結合部位,所以它的經濟騰飛和其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密切相關。據此,環渤海地區必須面向東北亞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國際化進程。著眼于這一點,環渤海地區的各省市必須努力做到如下幾點:一是改善對外開放條件,完善對外開放格局;二是加快引進外資步伐,提高對外開放質量;三是大規模開發濱海地帶,積極拓展對外經貿新途徑;四是實施產業結構合理化、現代化、高級化戰略,加速走向世界市場的進程,從而開創出國內外兩個市場對接到位、利益互動的局面。
東北亞論壇3長春57~61,66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靖宇/馬平19991999環渤海地區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創造中國第三大經濟增長極的務實性舉措,必將對中國乃至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引擎性的帶動效應,所以已引起國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環渤海經濟圈初具規模的情況下,必須在其內部加快一體化進程。為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面向21世紀對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目標進行價值定位,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功夫整合統一的區域性商品市場,構建統一的地區性金融市場,促成區域內人員合理流動機制,特別是要努力樹立全區域的產業群體優勢,以求最終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升級的宏大目標。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戰略思考/務實性舉措李靖宇:教授;馬平:助教 遼寧師范大學東北亞研究所 遼寧省大連市 116029 作者:東北亞論壇3長春57~61,66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李靖宇/馬平19991999環渤海地區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創造中國第三大經濟增長極的務實性舉措,必將對中國乃至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引擎性的帶動效應,所以已引起國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環渤海經濟圈初具規模的情況下,必須在其內部加快一體化進程。為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面向21世紀對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目標進行價值定位,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功夫整合統一的區域性商品市場,構建統一的地區性金融市場,促成區域內人員合理流動機制,特別是要努力樹立全區域的產業群體優勢,以求最終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升級的宏大目標。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戰略思考/務實性舉措

網載 2013-09-10 21:30:44

[新一篇] 環渤海地區區域經濟開發的現狀與展望

[舊一篇] 現代化進程中的雙刃劍  ——“東亞模式”的兩重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