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史為鏡 論道德文化復興(中)
——修身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熊春錦
全文目錄:
一、道德治世神州顯
二、道德流失禍之端
三、背叛道德禍循環
四、偶崇道德奇跡現
五、道德修身天下公
正確反思百家爭鳴的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既是一個兵戈相見、鮮血成河、殺聲震天的時期,同時又是一個在文化上各家學說并出、百家爭鳴的時代。金戈叮當之聲與振臂疾呼之聲一起震蕩在中華地域的天空,齊相輝映,震耳欲聾,于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關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而“取合諸侯”的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當時諸侯爭霸不休,這些學者們便周游列國,既為自己的名利謀出路,同時也為各路諸侯出謀獻策。到戰國時代,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些諸子之中,唯獨老子和莊子的學說超然于百家之外,并不參與到“取合諸侯”的行列之中。
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都是“志于道而論天下,執五常以牧天下”(五常:指孔子執常仁,荀子執常禮,韓非執常法,墨子執兼愛等等)。他們都是從伏羲黃老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中,吸取局部營養而形成的不同學派。他們與伏羲黃老相比較,最關鍵的差距在于“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經》)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同。雖然他們都同樣提倡修身,但是尚未達到居于道“○”,運用德“一”而觀天下的境界;而只能依據伏羲黃老所開創的大道之文字理論,從中憑后天智識摘取局部,而構建自己的學說。這一特點,其實就是古代文化產生非常道與常道分野的重要原因,也是莊子批評非道學系統思想的根本原因。因此,以儒學為代表的百家學說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輔根,而并不是主根。
近百年以來,我們學術界的許多人都認為,春秋戰國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搖籃,諸子百家就是中華文化的締造者。果真如此嗎?如果從歷史觀的角度看,我們如果輕率地將諸子百家視為中國的根文化,那么前一半的2500年的中國文化我們又將置之何處?如果從基因學的角度分析,難道諸子百家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DNA的全部基因而不是基因片段嗎?!
我們觀史之時,切莫忘記當我們像珍藏傳家寶一樣,自豪地珍藏著諸子留下的遺產,并且將它們視之為精華瑰寶的時候,諸子之首的孔子卻在哀嘆:“天下無道已久矣”!
從孔子的悲嘆之中,我們應當不難發現,兩千五百年前戰國春秋時期所形成的諸子文化遺產,并不是中華民族最真實、最美善、最地道、最古老悠久的那一部份。它們并不是中國文化之根,更不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國文化的基因,她的深根不容置疑地應當是孔子所言的大道!就是道德文化!
在生物學之中,我們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單位。根據其是否具有轉錄和翻譯功能,可以把基因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它具有轉錄和翻譯功能;第二類,是只有轉錄功能而沒有翻譯功能的基因;第三類,是不轉錄的基因,它對基因表達起調節控制作用,包括啟動基因和操縱基因。對于生命而言,基因是不能夠輕易改變的,它必須完整地轉錄和翻譯,生命必須接受基因的調控和操縱,才能健康成長和生存發展。基因不能缺失和異變,缺失和異變都是生命的災難。基因一旦缺乏,就會導致人的智力缺陷;容易患白血病和各種癌癥;能夠造成男女不孕癥。華裔科學家陳景虹曾經指出,濫殺無辜的馬加爵,他的暴力傾向就可能與缺失MAO基因有關。基因缺失和突變是人類眾多疾病、異常心理、殘廢缺陷的根本禍因,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那么,我們的文化基因呢?我們文化的基因是什么?我們的文化基因是否發生過丟失和異變?中國的文化基因無可爭辯地就是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黃帝的法道文化共同組成,并且經過老子運用五千言全面轉錄和翻譯,以德道文化加以系統化而共同構成的道德文化基因。戰國春秋的諸子百家,有幾家學說對道德根文化基因具有忠實轉錄和翻譯的功能?我們又能找得出幾家?除了老子的學說和莊子的學說具有完整的三類功能以外,是不是全都發生了缺失和變異了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除去孔子的學說接近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黃帝的法道文化,“志于道,據于德”之外,其它各家都是從伏羲黃帝學說中尋章摘句,脫離道德之根本而加以功利性發揮而已。這不是文化基因的缺失和變異又是什么呢?!
熊春錦 2014-07-06 14:20:3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