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出版物的喜與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我國的電子出版業,開始于本世紀80年代后期,只有十多年的歷史,但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飛速發展的帶動下,發展速度卻相當驚人。從1987年9 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作出“中國標準書號的發放范圍包括微型計算機軟件”的規定后,上海幾家出版社率先開始摸索以軟件形式出版圖書,并在全國新華書店試發行。但其后的五六年間,國內的電子出版物寥若晨星,僅有的幾種電子出版物,多數是數據庫形式的資料集成。但進入90年代中期后,集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電子出版物如雨后春筍。
  多媒體技術成為信息的新載體和傳播方式,導致了傳統出版業的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不斷加大,其中所必需的高新科技知識,恰恰是傳統出版業的從業人員所缺乏的,出版業為了開拓新的出版形式,不得不求助于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員;而電子出版的廣闊前景也越來越被其它行業或者投資者所看好,這就促成了諸如電腦、電子、郵電、資訊等行業的加入。這些行業的加入和投資,使得我國的電子出版隊伍迅速壯大,電子出版物的開發和發展速度迅速提升。目前,全國約有50多家擁有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權的單位,有5000多家電子技術單位以多種形式參與電子出版物的制作,從業人員約15萬,其中國有企業占30%,集體和私營企業占60%,三資企業占10%。
  國產電子出版物大約有三種式樣:機讀數據庫,磁盤、光盤數據庫與多媒體,網絡數據庫和多媒體。目前以多媒體光盤最為流行,網絡出版前景看好。國產電子出版物的品種數量每年高幅度攀升:1994年僅出版光盤12種,1995年出版100種,1996年達300種,1997年猛升為1025種,復制光盤總數達700萬張。從已出版的1025 種光盤選題分類來看:文教類302種,占29.5%;藝術類156種,占15.2%;語言類71種,占6. 9%;娛樂類66種,占6.4%;文字類51種,占5.0%。
  國產光盤不僅數量增長很快,質量的提高也很快,出現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光盤讀物。翻看各類電腦、電子報刊上的光盤目錄,真可謂琳瑯滿目。近年來國內選送的《布達拉宮》、《鄉土瑰寶》、《地球奧秘》、《推拿按摩》、《故宮》、《二十四式太極拳》、《大嘴英語》、《攝影記者》、《蘇州園林》等產品,分別參加兩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莫必斯國際多媒體大獎賽”,均獲得好評,其中《故宮》還榮獲評委特別獎。今年又有《頤和園》、《長城的故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國古代印刷術》、《宋慶齡》等光盤被選中,將參與新一屆“莫必斯國際多媒體大獎賽”。
  近幾年,我國的電子出版物雖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關技術也已基本成熟,但若與國外的電子出版物比較,顯然還存在著一段不小的距離。在一片繁榮景象之中,尚存在著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急需改變
  目前,國內的電子出版物基本上還處在以消耗資源為基礎的粗放型生產階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偏重于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產品。中國的民族傳統、民族文化過去向國內外讀者介紹得并不少,但由于載體形式的限制,受到不少制約,而多媒體介入之后,較多地實現了過去所不能實現的功能,受到讀者的歡迎是情理之中的事。這類電子出版物之所以獲得中外讀者的好評,主要是題材的原因。它們在制作上,技術含量并不高;與紙質圖書相比,只是多了些活動圖像和聲音;與錄像帶相比,也僅僅多了一種可以從任意點開始觀賞的功能。
  2.選題競爭無序。因為反映重大題材的電子出版物市場為眾多出版者看好,目前爭搶選題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光盤具有體積小容量大的特點,為出版物的系列化提供了方便。于是有些出版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氣魄和實力,一開始就推出“系列選題”,企圖先人為主以搶占選題;但你把有價值的選題圈進自己的“系列”,別人還是可以經營,以致選題雷同。報刊上雖有不少文章呼吁制止這種搶選題的現象,但業界響應者并不多,一些雷同的選題還是爭先恐后地做。于是乎古典名著光盤“層出不窮”,有合十數部為一體的,也有單獨一盤的;三家《四庫全書》幾乎要同時面世;《二十五史》也是接踵而出。同一選題是否需要數家重復出版,僅從理論上探討恐怕不能解決問題,事實是這種無序的競爭必然導致數敗俱傷,或許每個想入此“圍城”的人都是清楚的,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優勝劣汰”。
  3.產品創意思想和策劃能力較差。不少國產光盤模仿痕跡較重,獨創性較少;圖文聲像資料有七拼八湊的感覺;多媒體表現不夠生動,交互功能比較呆板,尤其是視聽效果缺少原創,品味不夠;媒體的編輯與合成比較粗糙。這看似技術制作和表現手法問題,但實質是總體策劃不周所致。
  任何事物總有一個發生、發展過程,電子出版也不例外。自從多媒體出現以后,中國的電子出版業才開始起步。最先出現的是藝術類電子出版物。這類電子出版物的技術要求不太高,制作相對簡單些,因而藝術類電子圖書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不是太大。其后出現的是教育類電子出版物(以下稱教育軟件),其起點實際上是錄像帶的翻版。使用這類軟件,只能被動地接受,談不到參與;即使能參與,也只是讓你按軟件所規定的動作重復一次,基本上沒有其他出口。這種軟件的功用只是把課堂搬到了顯示器上,給人一種新式車頭拉著老式馬車的感覺。再加上當時的教育軟件基本上都是針對考試的,所以盡管推銷廣告上信誓旦旦地保證:如考不上名牌學校,其賠款數遠過于購買費,但真正能信服而購買者并不多。我們在軟件商店曾遇到幾位學生,他們看了演示后說: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差不多。
  可喜的是,近年來的教育軟件已有了長足進步。目前,科利華、翰林匯、清華同方、金洪恩的教育軟件已是平分天下;就軟件本身看,也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而改變,電子技術也遠非初期軟件可比。但如何用電子技術把教學藝術體現出來,這是一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的課題。如果有一種教育軟件能使學生和家長都覺得買教育軟件比請家庭教師好,那么它的市場將是無限量的。翰林匯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黃向偉認為:“目前國內教育軟件市場并不成熟。家用電腦普及率不高、盜版問題是制約教育軟件發展的外因;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定位模糊而導致大量缺乏特色的產品上市,則是教育軟件企業需要自省的問題。”(《中國計算機報》1998年第46期)依我們看來,教育軟件不僅僅是“定位模糊”,更重要的是交互功能不完善的問題。
  在教育軟件中,做得較好的是英語學習軟件。目前市場上叫得最響的是《大嘴英語》、《隨心所欲學英語》、《開口就說》等。這些軟件之所以能為人們接受,因為它們引入了智能化技術,不僅能教人怎樣記單詞,而且要求學習者始終參與,既要用眼看,更注重開口說。但是,它們所注意的“說”,還只是要求發音、語調標準,對照英語學習的“四會”要求,似乎還缺少一些東西,這就是語法和句法。如果能開發出這些功能,也是一種特色。
  在電子出版物中,文字類電子出版物(以下簡稱電子圖書)最不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漢字字庫一直是個束縛,因而目前面世的文字類電子圖書,大多是圖像式的,而且是簡體字。這其實是用藝術類電子圖書的制作方式來制作文字類電子圖書,忽略了文字類電子圖書的特殊性。不客氣地說,有些光盤或磁盤版的電子圖書實在沒有出版的必要。就目前來說,供閱讀的書人們更習慣于印刷本;人們希望的電子圖書是資料性的或者是古籍,但資料的搜集費時費工,制作者還沒有興趣,目前看中的是古籍。人們之所以需要電子版古籍,主要是看中它的檢索功能,而用圖像方式制作的電子圖書卻不具備這種功能。這種與使用者愿望相左的電子圖書,市場就可想而知了。現在的一些文字類電子圖書與90年代初出現的幾部(如武漢大學的《國共兩黨關系通史》、南京師范大學的《全宋詞》等)相比,除了多一些聲音、圖像之外,實用功能反而退化了。
      二、電子出版物的編輯含量亟待提高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新形勢下,如果我們的電子出版仍停留在低科技含量的制作水平上,而不及時吸收國際或國內同行的長處,那么,國產電子出版物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被外來的電子出版物擠出市場。但愿這是杞人憂天,可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中國的軟件業一直高呼要占領國內市場,拓展海外市場,但現在以中文為平臺的計算機操作軟件,有幾個能走向世界呢?使用漢語的國家所使用的中文軟件大多是由外國引進的,微軟公司的視窗軟件版本一再翻新,照樣在中國暢銷,這就是事實。
  電子出版物中最令人担憂的是電子圖書。傳統出版業缺乏電子技術人員,所以出版社往往與電子、電腦業聯合制作。多數制作者從事電子出版的時間較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而出版者對電子圖書的概念還不十分明確,往往用紙質圖書的編輯方式設計電子圖書;甚至有些出版者在這種聯合中往往只是負責書號的管理,以致有些電子出版物(不僅僅是電子圖書)的編校粗糙,文字差錯率居高不下。對電子圖書的概念不明,造成了編輯加工淺薄,因而不少電子圖書實際上是紙質圖書的翻版。中國的紙質圖書(除文藝書外)在編輯含量上一直未能與國際接軌,很突出的一點,就是缺少相關的索引。以前總認為索引占據太多的版面,造成書價上揚,因而習慣于不用索引,這種陋習也帶進了電子圖書。電子圖書的質量高低,并不取決于界面做得如何精致,而關鍵是看制作者和編輯者為使用者提供了多少功能。關于電子圖書的編輯加工技術,武漢大學情報學院陳光祚先生在五六年前就曾作過比較深入的探討(見《中國出版》1992年4、5、6期),其中對檢索點的設計和實現論述特詳,建議有志于電子出版的編輯人員好好地讀一讀。現在有些電子圖書為圖省事,把索引功能寄希望于電子技術。記得報刊上曾介紹過一種叫做“中文PDF電子文檔檢索系統”(見《中國計算機報》1996年第39 期)。我們不懷疑它所介紹的功能,但是在某些標稱可以檢索的圖像式電子圖書中,檢索功能是不能實現的。即使所有的電子圖書都有了“中文PDF電子文檔檢索系統”的功能,是否就可以說達到了完美?我們認為還不夠。因為從介紹的功能來看,這種技術還解決不了陳光祚先生提出的“聚類”、“詞的屬性”、“別名查全率”等問題。從這方面看,真正高質量的電子圖書,不僅要有高新的電子技術,編輯含量還得大大提高。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提供多種檢索功能的電子圖書正在進行制作。有消息說上海人民出版社與香港迪志公司聯合出版的電子版《四庫全書》將提供六種檢索功能,還附有“人物姓名、字號”、“朝代、年代、公元”等三種對照表以及其他工具。據說湖北、湖南各有一家也在制作電子版《四庫全書》,有關細節未見介紹。有人為此感到担憂。從人力、物力資源的使用來說,這種担憂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家競爭也未必就不是好事,為了爭奪市場,各家必定要拿出自己的特色來爭取購買者,這樣對電子圖書質量的提高肯定是有幫助的;如果還拘守于過去計劃經濟中的領地劃分,那么大家都會只把心思用在“圈地”上,誰還會顧及質量呢?
  國內出版業長期從事傳統圖書的印刷出版,并且有政策保護而大都穩獲豐厚的利潤。而電子出版與之完全不同,技術難、更新快,市場小、利潤薄,于是就暴露了傳統出版單位對此很不適應。他們習慣于計劃經濟的一套,資本運作能力不很高,面對電子出版比較復雜的資源配置更是心中無數;缺少瞻前顧后的思考,觀念滯后,對電子出版戰略性投資、規模經營也就下不了決心。因此,出版業必須在市場的潮流中得到鍛煉,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增強競爭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遲早的事。文化市場對外開放后,出版業就要同時面對國內國外其他行業的介入和競爭。與其臨時慌了手腳,不如及早練兵。
  在電子出版物必須努力提高質量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對電子出版物的管理。目前對電子出版物的管理與紙質圖書相比顯得比較薄弱,對電子出版物的質量如何管理,國家還沒有相應的條文,這對電子出版物質量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三、電子出版物的市場運作和售后服務必須加強
  就目前情況來說,電子出版還難以成為高投入大產出的賺錢行業。不僅國內的電子出版不賺錢,國外的電子出版也只能維持,而且受到網絡發展和電訊娛樂行業的利益擠壓。因此,電子出版的編輯制作不能套用傳統出版模式,必須建立自己精干高效的面向市場的運作機制。目前,國產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市場在國內,海外市場的打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資料,國內電子出版物的市場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表現出以下特點:
  讀者水平由高學歷逐漸向一般學歷普及,以本、專科學歷最多。讀者以年輕學生、科教文化單位職工為主。讀者類型由專業型向非專業型普及,使用環境由單位向家庭普及。使用目的由文字處理、教學輔助,向多媒體的求知娛樂轉變,比較歡迎的電子出版物有:娛樂游戲、電腦學習、少兒讀物、輔助學習、百科知識、旅游風光、藝術欣賞。年齡的高低,對上述七項內容的興趣也有變化,年齡越低對前四項越有興趣,年齡越高對后三項越有興趣。
  讀者對電子出版物的普遍要求是:技術通用,內容豐富,藝術性強,交互性好。而且,學歷和專業水平的高低對四項要求的看重也不同。低學歷非專業工作者偏重前兩項,高學歷專業型人員偏重后兩項。
  讀者購買電子出版物的渠道一般有:軟件專賣店、軟件郵購、音像商店、書店和其他渠道,所占比例依次為:64.2%、19.6%、17.8%、15.7%。讀者愿意接受的價格為60元上下,一般要求少兒讀物40元以內,旅游讀物50元以內,電腦學習50元以內,娛樂游戲70元以內,輔助學習80元以內,藝術欣賞90元以內,百科知識100元以內。
  這些數據對電子出版物尋找市場、產品定價或許有些幫助。這些價格是就普通電子出版物而言,對于編輯加工含量較高的電子圖書,價格當然可以視軟件的信息含量和功能多少來定。但在目前,價格太高又會嚇跑了購買者。因此,對于多功能要求與低價格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有些實用軟件也已做過嘗試。不少翻譯軟件有各種專業詞匯單獨出售,明星電腦公司將服務價格與軟件價格分離等做法,似乎可為電子出版物的市場運作提供一些借鑒。
  由市場又聯想到售后服務問題。現在的商品市場,競爭越激烈,售后服務就越顯得重要,但售后服務在出版行業好像從來無人提及。我們現在進行圖書質量檢查,其結果往往只用來作為對編校人員進行獎懲的依據,而對購買了編校質量不合格圖書的讀者如何補償,從來沒有說法。過去曾有過的勘誤表,現在也因“不光彩”而被省略了。對于紙質圖書來說,回收所有的不合格產品確實要受很大的損失,但電子出版物則不同,因為它的主要投資是在制作階段,復制費用不大,是否可以考慮開展售后服務?在軟件市場上有這樣的話:買正版軟件就是買服務。那么電子出版物如何進行售后服務?電子出版物的的售后服務當然不會像家電那樣只是幫助客戶安裝和維修,它的售后服務應當是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升級換代,為已購買者提供更高更新的版本,同時吸引更多的購買者。在這方面,計算機實用軟件做得比電子出版物要好得多,而且方法各有不同。值得推薦的是“殺病毒軟件”的做法,目前流行的“殺病毒軟件”都通過各種途徑及時為已購買者增加查殺新發現病毒的功能;當新一代產品問世后,已購買者只需花費極少的成本就能換取新一代產品。也有一些產品換代時,不管新老用戶都得掏錢再買,這種方式看起來能得到更多的利潤,但中國的個人消費者,在他們感到老產品還能對付著應用時,很少有人慷慨解囊的。
  
  
  
書與人南京20~27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陳生明/錢興奇19981998 作者:書與人南京20~27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陳生明/錢興奇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7:46

[新一篇] 中國電信要不要再分?

[舊一篇] 中國電影文學的傳統與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