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女人,女子,婦女,女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女”在漢語詞匯中是一個與“男”相對的名詞。因為“女”與“男”是組合人類的兩種不同個體。在甲骨文中,“女”字作屈膝交手狀,原因是女子多在室內操作,而男子多在田地耕耘,故“男”字由“田”“力”兩部分疊合而成。由此可見,漢字中的“女”字從誕生之始,就烙下了古代農業社會男女不同分工的歷史印證記。
  在古漢語中,“女”多指未婚女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用法,比如,女通“汝”,你或你們的意思。又通“奴”。古代“女”、“奴”同音同義,這在語言上、文字上均可證明。所以,“奴”字成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兼稱。“女”又可當動詞用,指“以女嫁人”。此外,“女”字有時還含有柔、弱、美、嫩之義。
  在漢語中,“女人”是作為“男人”的對應詞而出現的,可以泛指一切女性。但在早期現代漢語中,“女人”一詞多指已婚女性。“女人”與“婦人”混用的情況也時有出現。很有代表性的例句出自梁代吳均所作《續齊諧記》中所錄“陽羨鵝籠”的故事:“彥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出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在這則故事中,“女人”一詞的含義顯然與“婦人”一詞等同。在同一則故事中,“婦人”一詞也與“女子”一詞混用。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女”字演化而成的“女人”這個雙音詞,在運用時比單音節的“女”字更含輕視之義。在漢語中,“女人”往往被視為附屬之類,是男人的依賴者。正如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中所說:“私有制度的社會,本來把女人也當做私產,當做商品,一切國家,一切宗教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規條,把女人看做一種不吉利的動物,威嚇她,使她奴隸般的服從;同時又要她做高等階級的玩具。”
  “女子”與“女人”是同義詞。“子”在古代可作為人的通稱,故以“女子”與“男子”相對應。不過,“女子”與“女人”相近,也多含貶意。著名的例句是:“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第十七》)在其它的運用場合,“女子”一詞也常流露出傳統社會女性對男性的依附和不平等。例如:《舊約》記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終乃摶埴為男子,名曰亞當,已而病其寂也,復抽其肋為女子,是名夏娃,皆居伊甸。”(《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可見,在西方的圣經故事中,“女子”從一誕生就承担了陪伴男子、解除其寂寞的歷史重負。
  在現代漢語的女性詞匯中,“婦女”一詞格外重要。據考證,“婦”字一經出現,其表意所透露出的男尊女卑和氏族家長制的特征就比“女”字更為明顯。因為“夫”字從“一”,從“大”。“一”,象征頭頂上的發簪,為家庭的主宰者。“婦”從“女”,在“帚”旁,即所謂“愿為執萁帚者也”,是專門從事家務勞動及祭祀事務的人。中國封建社會“夫為妻綱”的思想由此已見端倪。再如,《說文解字》卷十二:“婦,服也。”意思是女子理應服事男人。由于在這種觀念的桎梏下,中國幾千年來女子從精神到軀體都有了畸形的演變。
  “女性”一詞又與前述各詞不盡相同,首先“女性”與“女人”的區別,在于“女人”一詞多指已婚女子,而“女性”則無婚否之界線。如:“特殊的獨身的女性,世上也并非沒有……”(魯迅《墳·寡婦主義》)
  當然,“女性”一詞也有僅僅作為性別標志使用的時候。如:“他的迂漸漸的改變起來,終于也敢和女性的同鄉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離,卻至少總有三四尺的。”(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但婦科的醫書呢?幾乎都不明白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學的構造,他們只將肚子看作一個大口袋,里面裝著莫名其妙的東西。”(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在中國,“女性”一詞的出現,跟近代婦女的覺醒和女權運動的興起密切相關。例如,“……女性已經自覺到經濟獨立的必要,而借以獲得這獨立的方法,則不外兩途,一是力爭,一是巧取。”(魯迅、許廣平:《兩地書·二》)再如,“那些不純粹不徹底的團體,我們絕不能有希望于他們,即看女性所組織的什么‘參政’,‘國民促進’,‘女權運動’等等的人才的行徑,我也實在不敢加入以為她們的團體之一。”(同上書,九)
  在另一些場合,“女性”一詞側重強調的是女子跟男子的生理差異,強調女子的主體意識,獨立品格,特有的情感體驗,特殊的心路歷程。在這種語境中,“女性”一詞常常是對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觀念的一種顛覆。例如:“蓋人類女性之胚卵,亦與他種脊椎動物之胚卵,同為極簡之細胞……”(魯迅《墳·人之歷史》)再如:“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傳在許多婦女們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來致謝他作了《傀儡家庭》,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啟示的時候,他卻答道,‘我寫那篇卻并不是這意思,我不過是做詩’。”(魯迅《墳·娜拉走后怎樣》)又如:“……中國女性,并不如厭世家所說那樣的無法可施,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魯迅《彷徨·傷逝》)
  如果說,中國現代漢語中“婦女”一詞所強調的是男女之間的經濟平等、政治平等和就業平等的話,這種意識形態的“群體”性質可能淡化人的性別特征;那么“女性”一詞所強調的恰恰是跟男性的“性別差異”,即女人所應有的性別特征——這一特征在男權社會中往往被忽視或被扼殺,因而出現了一類沒有充分體現女性特征的女人。所以,在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那里,“女人”與“女性”這兩個概念被加以了明確的區分。在被尊為西方婦女圣經的《第二性——女人》一書的序言中,西蒙娜·德波娃這樣寫道:“我一直猶豫很久不能決定要不要寫一本關于女人的書,尤其這對女人來說,是一個陳舊不討好的題目。不過這個題目仍然被大家討論著,上個世紀中有無數荒謬的論說,卻很少真正針對問題有所說明。歸根結底我們要盤問自己,這是不是一個問題?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是不是有所謂的真正有女性氣質的女人?永恒的女性主義者顯然擁有他們的信徒,他們會向你悄然輕語:‘即使在俄國,女人仍然是個女人’;同時很多博學之士也有同樣的論調,只不過用一種惋惜的口氣說:‘女人所有的那份女性氣質已經消失了,故爾女人已經不存在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藝術、哲學領域中,“女性詩學”、“女性文學”、“女性主義哲學”已作為一種獨立學科或流派出現,這一流派的成員大多為女性。她們感到現存的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體系大都蒙上了夫權主義和男性中心論的色彩,因而提倡從女性角度來賞鑒、評價文學作品,尖銳批評文學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歪曲。她們強調要研究女作家及其作品,考察女性文學創作的特征和歷史,尤其是女性作家的獨具性別特征的題材、主題、風格和語言,并根據女性特點、女性經驗來構筑一個文學分析的獨特體系。由于這一批評流派過分強調性的意識和兩性對立,對男性和女性都缺乏全面的、歷史的分析,因而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偏頗。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女性文學,其特點是女作家以女性的價值觀念和親身感受來從事創作,著重反映女性的自我意識,力求擺脫男性的價值標準和處世原則。這一類作品追求纖細風格、細膩筆觸和純情境界,感情色彩濃烈,缺點是偏重小題材、小事件、小人物,‘主題淡化’的傾向較為明顯。
  從以上對女性同義詞“女”,“女人”,“女子”,“婦女”,“女性”的簡單的語義辨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從歷史上看;女性稱謂詞的語義大致上有一個由貶義不斷走向褒義的演變軌跡。
  上古,中古時期,言簡義賅的古代漢語之“女”是作為“男”的附屬或依附而出現的。中古以后的女人稍有靠向中性的變遷。而到了近古和現代,“女子”的語義有“褒”有“貶”,仍然是“貶”義居多。只是到了“五四”運動之后,隨著民族運動的高漲,特別是經過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們的語言轉換,女性稱謂詞才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婦女”一詞的廣泛運用,已經標志著中國女性地位的本質性地提高,顯示了中國男女平等性別格局的基本平衡。
  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女性稱謂詞又隨著人們價值觀的多極化而凸現出稱謂多樣化的態勢,社會似乎在悄悄地對女性稱謂詞做了一次“撥亂反正”。
  在漢語長期的發展史中,詞匯的發展和演變是最能迅速和敏感地反映中國社會的審美變化的。作為詞匯下位類型之一的女性稱謂詞自然也不例外。陰陽依存,男女互補的人類社會,女性永遠是進步社會不斷關注的對象。這種關注總是或明或暗地在女性稱謂詞中顯現出來。通過對漢語五個女性稱謂詞歷時更迭和語義褒貶之辨析,就能或多或少地把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觀再現出來。這是社會語言學中的一個很有挖掘潛力的領域。本文正是著力于五個女性稱謂詞的歷時辨析來探尋這方沃土的。
  (本文注釋部分從略)
人民政協報京B③D423婦女研究林敏潔20032003在人類的社會關系中,最緊密的關系莫過于母子關系;在人類的天然差異中,最大的差異莫過于男女差異。世界上有了男女,人類才會繁衍不息,社會因之才會不斷發展。中國古代,人們基本的宇宙觀即《易經》上強調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女屬陰,男屬陽。陰陽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消長,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然而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的歷史,卻給女性蒙上了驅不散的歷史陰影。這一點,在女性稱謂詞的產生和運用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反映。可以說,在每一種女性稱謂詞背后,都帶有它特有的語境內涵和意識形態背景。 作者:人民政協報京B③D423婦女研究林敏潔20032003在人類的社會關系中,最緊密的關系莫過于母子關系;在人類的天然差異中,最大的差異莫過于男女差異。世界上有了男女,人類才會繁衍不息,社會因之才會不斷發展。中國古代,人們基本的宇宙觀即《易經》上強調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女屬陰,男屬陽。陰陽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消長,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然而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的歷史,卻給女性蒙上了驅不散的歷史陰影。這一點,在女性稱謂詞的產生和運用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反映。可以說,在每一種女性稱謂詞背后,都帶有它特有的語境內涵和意識形態背景。

網載 2013-09-10 21:43:19

[新一篇] 女衣——女身的象征

[舊一篇] 如何培養快速閱讀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