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批評,或稱音樂評論,作為人類對音樂文化進行鑒賞的一項審美活動,其歷史與 音樂同樣古老。最初,人們在自發狀態下對音樂及其唱奏活動所獲得的體驗進行口頭的 審美評價,后來,人類在將這種用口頭表達的音樂審美鑒賞體驗專業化,使之逐漸成為 主要以書面形式出現的音樂評價活動的同時,那種口頭的、即興式的音樂評價活動依然 存在——所有這一切,都是屬于廣義的音樂批評。
當然,我們今天所探討的音樂批評,主要還是指專門家所從事的職業化的音樂鑒賞和 評價活動,即狹義的音樂批評。對此,《外國音樂詞典》(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 所汪啟璋、顧連理、吳佩華編譯,錢仁康校訂,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對音樂批評的 概念作了這樣的描述:“在期刊或著作中對公開的演奏(唱)或作品(不論新舊)的說理的 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版, 第808頁。)則認為,音樂評論是“音樂生活中的一種專門活動,是一定階級、階層或社 會集團通過評論家以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來表達對音樂的褒貶、要求、評價、展望、回 顧等的一種特殊形式。……廣義來說,音樂評論也可包括一般普通聽眾所發表的意見在 內。這種意見若形成輿論或呼聲,其力量及影響比評論更大。”
目前,我國音樂學者對于音樂批評的學科認定主要有兩種意見。其中一種意見認為, 音樂批評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其在整個音樂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地位來講,都可以算 作一門學科。葉純之、蔣一民的《音樂美學導論》就基本上持這種意見——該書在“音 樂欣賞與音樂批評”一節中,作者通過對音樂批評概念和作用的論述,提出音樂批評“ 可以形成一門介于音樂學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 出版,第231頁。);《音樂知識手冊》(注:薛良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3月第1 版。)則設有“音樂評論學”專欄,態度更加明確;居其宏也明確提出了“音樂批評學 ”的概念,其論文《論音樂批評的自覺意識》(注:《音樂研究》1986年第4期。)在對 音樂批評的政治功利主義和機械反映論提出批評的基礎上,呼喚音樂批評的自覺意識, 認為“發達的音樂批評應當同時具備音樂本體意識、哲學-美學意識、歷史-文化意識、 主體創造意識這四種自覺意識”,繼而“達到主體性和科學性的完滿統一”,才能“使 音樂批評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音樂科學——音樂批評學”。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音樂批評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音樂活動,在整個音樂學學科建 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但對“音樂批評(評論)學”這一名稱,則采取回避甚 至否定的態度。《外國音樂詞典》的“音樂評論”條目認為,“既然批評者都是人,對 所聞所見有他個人的見解,”況且,“任何評論都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此認為 ,“有人企圖使評論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以為,在音樂學這個大家族中,不能期望、也根本不會有什么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所 謂萬能理論;音樂批評之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音樂學學科,主要看它是否具備了以下幾 個存在的基本條件:一,音樂批評基礎理論研究;二,音樂批評史研究;三,音樂批評 方法論研究;四,音樂批評家及音樂批評實踐。
本文擬從以上四方面入手,談談筆者對音樂批評學學科存在可能性的一孔之見。
一、音樂批評基礎理論研究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除了賀綠汀的《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注:刊于《人民音 樂》1954年第6期。)以及后來在“德彪西討論”中以“山谷”為筆名發表的《對批評家 的要求》(注:刊于1963年6月25日上海《文匯報》。)等少數批評文獻之外,誠如前文 所說,我們在整體上對音樂批評基礎理論毫無研究、毫無建樹。“文革”以后,音樂理 論界對音樂批評基礎理論研究工作開始重視起來,1979年10月,呂驥在中國音樂家協會 第3次代表大會上指出:“繁榮創作,必須加強理論批評工作。”1979年12月,中國音 樂家協會在廣州召開的“全國音樂理論工作座談會”上,音樂批評是其重要議題,并在 制定的“全國音樂理論工作五年規劃”中,將音樂評論列為項目之一(注:以上資料來 自《中國音樂年鑒》1990年卷《音樂批評研究》,作者廖家驊。)。1980年,厲聲《關 于音樂理論工作的幾點意見》(注:《人民音樂》1980年第3期。)一文重點論述了音樂 評論的概念、目的、作用、評論家的要求及音樂批評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文中強調,要 “立”我們自己的理論,避免順風草似的盲目的批判。廖家驊《關于音樂評論的評論》 (注:《人民音樂》1985年第4期。)也對音樂評論的概念、目的、實踐意義與學術價值 幾方面進行探討;居其宏近年來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音樂批評進行深入的理論 研究,較有代表性的除上面提到的《論音樂批評的自覺意識》外,還有《歸來兮,批評 之魂》(注:載《人民音樂》1986年第10期。)、《我的理論批評“合力論”》(注:《 音樂生活》1998年第4期。)、《我的批評史與美刺觀》(注:載《藝術廣角》1998年第4 期。)、《學術批評:在麻木和過敏中奮起》(注: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4 期。)等等。這些論文從音樂批評的經驗總結入手,在不同領域內論及音樂批評的學科 特征、批評規律、存在問題等,從理論高度總結了音樂批評學的學科框架和理論基礎。 《音樂知識手冊》在“音樂評論學”專欄中,介紹了三篇國外關于音樂評論的理論文章 ,使我們能較系統地了解國外音樂評論的研究成果,它們分別是:《論音樂評論》(注 :[英]溫頓·迪安著,章枚譯。)、《音樂評論的權威性》(注:[美]愛德華·科恩,雙 仁譯述。)、《音樂評論概述》(注:[英]阿倫·華克爾著,許涑譯。),這三篇文章都 具有元理論研究和方法論的意義。國內關于音樂批評的理論研究文章還有很多,限于篇 幅,在此不能一一枚舉。由此可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音樂批評的理論建設 ,并且出現了數量可觀的研究成果,為音樂批評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音樂》等音樂理論刊物開辟的“回顧與反思”專欄,為音樂批 評的理論研究與探討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對音樂批評學的學科建設產生了積極 的影響。另外,近幾年來,許多音樂院校或藝術院校音樂系(科)也都開設了音樂批評專 業或課程,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還開始招收音樂批評方向的博士、 碩士研究生。可以預見,若干年后,一個具有高度專業修養的音樂批評家隊伍定會形成 并隨著音樂批評事業的發達逐漸壯大起來。
二、音樂批評史研究
在音樂批評學的學科建設中,批評史研究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環節。因為,在歷史研究 中反觀自身,回顧以往走過的足跡,從相當深厚的實踐積累和歷史沉淀中引出許多寶貴 的經驗與教訓,以利于將來的發展,是音樂批評學的學科建設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和重 要標志之一。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百年來對于中外音樂批評史的研究,一直是學科建設的薄弱環 節。因此,目前國內已有的這方面的成果雖不甚多,但彌足珍貴。前文提到過的賀綠汀 《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該文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音樂批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乃是因為它不但論及了音樂批評的功能與方法,而且也對那個時期音樂批評的歷史與現 狀作了清晰的梳理與評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命題和行之有效的建議,是我國音 樂批評史上一篇極有價值的文獻。進入新時期之后,我國音樂理論界對音樂批評若干基 礎理論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不少論文對我國音樂批評史及相關內容多有涉及;在那 場關于近現代及當代音樂史的“回顧與反思”的大討論中,許多篇什都論述到我國音樂 批評實踐及其歷史研究,并從中引出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說,上述關于音樂批評史的研究多少帶有自發性、零散性和個別性特點的話,那 么,近年來有人已經在從事這項工作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其具體表現之一便是中央 音樂學院2001屆畢業博士生明言的學位論文《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批評的觀念嬗變軌跡》 ,實際上就是一篇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批評史進行系統梳理的著作,將我國理論界對于音 樂批評史的研究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另外,在一些關于音樂批評的論文中,偶爾也可 見到對音樂批評史的簡要回顧或粗略介紹,如《音樂評論概述》中關于“音樂評論發展 ”一章。
三、音樂批評方法論研究
直接論述音樂批評方法的論著或論文不多,然而散見于各種音樂批評論著或文章中關 于批評方法與批評寫作規范的文字倒是屢見不鮮,它們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關乎批評方 法論問題。
當然,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一篇對文藝批評進行全 方位定位的經典文獻,其中所論及的理論及方法當然也適用于音樂評論。《講話》在論 及文藝批評的篇幅中,提出了藝術批評的功能和作用(文藝批評的戰斗性和思想斗爭、 階級斗爭的武器)、文藝批評的標準(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文藝批評的方法( 社會學的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等系統思想。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這些思想都是我國音樂 批評的基石。
近年來,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傳入,我國音樂批評的方法論研究也隨之進入 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從理論層面說,音樂批評界展開的一系列關于音樂批評觀念、方法 、學術規范等方面的討論,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批評方法論性質的探索;從實踐層面說, 在許多批評家的批評活動和批評文本中,運用或并用系統論、信息論、闡釋學、接受美 學、現象學、分析哲學、心理學、實證主義、民族學、形態學、統計學、比較研究法等 方法,從不同視角和途徑觀照批評對象,理解并闡釋音樂作品或音樂現象,極大地豐富 了音樂批評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音樂批評界對于一些新的理論方法的引進和運用,大致上 還處在初級階段,難免出現一些生搬硬套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關于方法論的研究便 愈顯重要。因為,只有將所有與音樂批評相關的方法、手段都加以仔細分析與研究,才 能對之進行有的放矢的抉擇和取舍,使音樂批評方法諸范疇顯出它自己的有機性和生命 力來,而不是某種雜湊的、用若干方法機械相加而成的東西。
四、音樂批評家及音樂批評實踐
如前所述,音樂批評是伴隨著音樂的產生而同時產生的與音樂息息相關的人類音樂文 化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是不乏音樂批評家的。翻開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 獻,關于音樂的論述隨處可見——其中既有探尋音樂起源的,也有論述音樂的社會功用 的;既有從美學角度闡述音樂美的本質的,也有從具體音樂活動入手,評價具體音樂現 象、音樂作品或音樂表演水平的。從流傳下來的成果來看,《樂記》、《聲無哀樂論》 都可算得上是極有分量的上乘之作,音樂批評家更是不勝枚舉,幾乎所有的有影響的思 想家都有對音樂的精彩論述和獨到見解。
到了近現代,更是音樂史上批評家輩出、佳作不斷涌現的時代,學堂樂歌時期的梁啟 超、曾志@①、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批評,無疑對新音樂在中國的發展起到過不可替 代的作用。“五四”時期,處于新文化大潮之中的音樂批評,為中國近現代音樂批評的 發展進行了最初的理論探索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蕭友梅、劉天 華、王光祈、趙元任、青主等。抗戰時期,以“救亡”為主要任務的音樂批評觀念處于 主流地位,以解放區音樂家為主的音樂批評家隊伍,圍繞著音樂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 階級革命服務的觀念展開音樂批評實踐,出現了呂驥、賀綠汀、聶耳、汀石等一批音樂 批評家。建國以后,以《講話》為指針、以階級分析為基本方法的音樂批評觀念事實上 占據音樂批評實踐的主流,音樂批評事業進入了一個既空前繁榮又問題累累的時期。而 “文革”則成為當代音樂批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新時期以后,經過撥亂反正,人們的 批評思想開始活躍起來,批評觀念的更新,對于批評史的歷史反思,使音樂批評進入一 個異常活躍的時期。圍繞著許多熱點問題——如關于近現代及當代音樂發展道路的反思 、中西之辯、古今之辯、雅俗之辯、新潮音樂問題、流行音樂批評、傳統音樂批評、批 評的學術規范等等——展開熱烈的討論和論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音樂批評熱潮。
只要我國當代音樂批評能夠按照這種方興未艾的態勢發展下去,在基礎理論、批評史 研究、批評方法論研究等方面狠下功夫,于集思廣益中逐步形成系統的理論,并且在豐 富的批評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學養深厚、音樂本體功底扎 實的批評家,那么,音樂批評學在中國之最終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不遠的將來必是一 個不容置疑的事祥。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上文下心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0~12J5舞臺藝術喬邦利20022002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學者關于音樂批評的界定以及圍繞音樂批評的不同理解,然后 從音樂批評的基礎理論、批評史研究、方法論研究以及批評家和批評實踐等四個方面, 論述了音樂批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可能性。基礎理論/批評史/方法論/學科建設/音樂批評學 作者: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0~12J5舞臺藝術喬邦利20022002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學者關于音樂批評的界定以及圍繞音樂批評的不同理解,然后 從音樂批評的基礎理論、批評史研究、方法論研究以及批評家和批評實踐等四個方面, 論述了音樂批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可能性。基礎理論/批評史/方法論/學科建設/音樂批評學
網載 2013-09-10 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