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做學問的八個境界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本周,我讀完了梁漱溟先生的自傳文集《我生有涯愿無盡》

我生有涯愿無盡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講述梁先生如何從一個中學生成長為國學大師,閃光點很多。比如,北大校長蔡元培只因讀過梁漱溟的一篇論文,便邀請他担任北大講師,完全不顧梁沒有讀過大學。

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隨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說:"我是喜愛哲學的。我此次來北大重點要辦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學系為重點,你就來哲學系講印度哲學好了。"

我忙回答說:"先生之喜愛哲學我知道,早在中學時即讀過先生翻譯的《哲學要領》一書,至于我,實在不懂印度哲學。印度宗派是如此之多,而我只不過為解決自己在人生問題上的煩悶,鉆研了一些佛典,領會一點佛家思想而已。"

先生說:"你說你不懂,但又有誰懂呢?我尋不著人,就是你來吧!"我總不敢承當。先生于是說道:"我看你也是喜歡哲學的。我們把一些喜愛哲學的朋友聚拢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來呢!來北大,你不要以為是來教別人的,你把到北大當做來共同學習好了。"

蔡先生這幾句話打動了我。抱這種態度再好不過,而我又怎會不愿來學習呢。來北大的事就如此確定下來。

這本書的后半部分,講述梁先生從事社會改造的經歷,乏味得很,因為沒有一件事是成功的。他一心想讓中國走上憲政之路,結果處處碰壁。比如,他主張"軍隊國家化",先去游說蔣介石。

1942年3月20日中午,蔣公宴請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廿五人,飯罷留下我們五人細談。對于草案認為可行,問我們若未曾與中共談過,可即往商談。

蔣介石把皮球踢給了共產黨。結果,梁漱溟真的跑到延安,見了毛澤東和朱德,宣傳他的主張。

座間毛、朱二公頗用心聽我發言,毛無表示,朱公當聽到我末后的話時,忽曰:"此或三十年后的事吧!"此外無人置一詞。

梁先生幼稚到相信,國民黨和共產黨會同意放棄軍隊,可見他對政治其實一無所知。難怪他的社會改造夢想皆不成功,還沒等到文化大革命,就在1953年被毛澤東打倒了。

雖然政治的部分不好看,但是在治學方面,他的自傳文集很值得一讀。下面的內容關于如何做學問,整理自他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的講演,我覺得講得非常好。

================================

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的講演(節選)

作者:梁漱溟

梁漱溟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于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于沒有想法。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學問,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里,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

提得出問題,然后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

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

說是主見,稱之為偏見亦可。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的,但即使淺薄,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

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行了,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

第二層境界: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有主見,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會發覺前后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

這時候,你感覺到種種沖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對各種問題,你自己說不出道理,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也不敢輕易自信,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正確道路了。

第三層境界:融匯貫通

從此以后,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你不會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親切;看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決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慢慢融匯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點主見,成為以后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你才可以吸收養料,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

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然讀書也沒用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征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

第四層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

學問的進步,不單是見解有進步,還表現在你的心思頭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度鍛煉得謙虛了。

心虛思密是求學的必要條件。

對于前人之學,總不要說自己都懂。因為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

第五層境界:以簡御繁

你見到的意見越多,專研得愈深,這時候零碎的知識,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心里全是一貫的系統,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復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異常輕松的----所謂舉重若輕。

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么,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么,那就對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講不出來。

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讓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把他嚇壞了!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第六層境界:運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如果學問已經通了,就沒有問題。

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里完全不會用。

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小

學問里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么分數,那個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也是這樣,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

第八層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

(完)


阮一峰 2014-07-03 13:59:04

[新一篇] 潘多拉OR黑匣子 《未來站在你身后》書箱深度解讀

[舊一篇] 《故事新編》與中國新歷史小說 姜振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