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數據不僅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理想國出版的《大數據》多次加印,今天這篇文章,是作者涂子沛為該書最新版特意撰寫的序言。


涂子沛,著名信息管理專家,江西吉安人,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2014年12月從美國硅谷回國,出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數據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涂子沛



今年春節期間,出版社告訴我,作為中國大數據領域的開山之作,《大數據》很受歡迎,他們希望滿足市場的需求,推出第三個版本,囑托我寫點東西。


之所以受到歡迎,可能是因為獨樹一幟。一提到大數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數據在商業領域中的作用,所津津樂道的,也是精準營銷,即通過數據分析增強對用戶的洞察、擴大營銷收入。但本書所強調的,卻是“數據不僅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


數據治國,是指要憑借對數據的有效收集、處理和分析來治理國家,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具體政策。


從定義看,數據是對客觀世界進行量化和記錄的結果。量化,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最根本的手段,就此而言,數據治國也可以理解為“用定量分析、實證研究的科學方法來治理國家”。此外,數據表示的是過去,關注、表達的卻是未來。數據之中蘊藏著社會發展的規律,“數據治國”的提法,也暗含著“人類可以更好的把握未來”之意。


回顧人類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都需要參照數據,但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記錄手段的普及,物理世界的狀態、個人的社會行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這種記錄的粒度越來越細、維度越來越多、頻度越來越密,形成了“大數據”。今天的數據治國,含義遠遠超出了“參照數據”。


例如,當前國人關心的頭號問題,莫過于空氣質量。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從環境的監測、傳感器的安裝,到空氣標準的設立、污染原因的分析,再到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值傳統產業的轉型、智能電網、智能電表的使用和普及,整個治理鏈條都貫穿了數據。又例如交通擁堵,如今很多城市,立交橋高達三四層、地鐵線也在快速擴張,卻趕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在資源增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唯一的出路,是用好大數據,對城市的狀態進行實時的分析和預測,不斷優化現有資源的使用情況。還有當下智慧城市的建設,大數據的作用可謂重中之重。


今天的政府,無論是東方、西方,都有人在不斷嘗試,試圖把“憑借數據來治理社會”的模式推到極致。本書第七章《全國隱私風波》重點闡述了十幾年前美國各方力量圍繞“萬維信息觸角計劃”(TIA)產生的糾結和較量。2002年,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海軍中將波因德克斯特的主導下,美國國防部高級項目研究所(DARPA)試圖建立一個超級數據庫,把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基本資料、信用卡交易信息、醫療保險記錄、出入境記錄、航空和酒店信息、電子郵件、電話記錄、網絡搜索記錄等等數據都整合到一起,然后通過數據挖掘和監控,在大量的信息當中發現“信號”,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和管控。這個計劃,因為可能侵犯公民的隱私,在美國國會不斷受阻,但美國國防部卻屢次變換名目、暗中推動項目進展。這段歷史,堪稱2013年“斯諾登事件”的前傳,因為后來大面積曝光,最終震驚世界。


西邊不亮東邊亮。這期間,新加坡的國防部長候彼得在美國訪問,他獲知萬維信息觸角計劃之后,大為贊賞。不久后,該計劃就在美國觸礁流產,波因德克斯特被迫辭職,新加坡于是重金引進了這個項目組的一批人員,并聘波因德克斯特為國防部顧問、視為上賓。在波因德克斯特的指導下,新加坡快速建立了一套萬維信息觸角,命名為“風險評估和全景掃瞄”(RAHS)。


RAHS最初的目的,是通過全社會的數據聯通和挖掘,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發現恐怖襲擊、流行病疫情等突發事件的“信號”,達到未雨綢繆、有效治理的目的。這之后,因為行之有效,新加坡政府將系統不斷擴大,推廣到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的種種領域。房屋管理局用它來了解人們對于住房體系的批評和期待、人口部門通過它掌握大眾的生育態度變化、旅游部門用它來預測各地游客數量的周期、食品部門通過它決策是否應該減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等等,從這個角度說,新加坡是數據治國的一個實驗室,它不僅將大數據用于情報和反恐,還用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中國,特別要強調的是,數據治國不是“數字治國”。一些官員一談起轄區人口面積、GDP增長幅度、項目投資多少、惠及領域若干、利稅增加幾何都有“數”在胸,還特別喜歡用“三項原則、五個重點、八項規定”等等數字范式對工作進行總結,各項工作的考核也都與數據掛鉤,大有唯“數據”盛行之勢,這不是不好,但這些都是孤立的、靜態的數字,并不是“數據治國”的真義。大數據時代,數據治國更關注的是動態的數據、系統化的數據、以不間斷“流”的形式存在的、成片的、活的數據,它們應該成為公共決策的資源為政府和社會廣泛使用。歸根結底,公共決策最重要的依據將是系統的、成片的、動態的數據流,而不是個人經驗和長官意志,過去深入群眾、實地考察的工作方法雖然仍然有效,但對社會治理而言,系統采集的數據、科學分析的結果更為重要。


我認為,數據不僅可以治國,還可以強國。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數據正在成為各行各業最重要的創新資源。


以農業為例,來自天氣、土壤和農作物的數據,可以實現自動化的灌溉、防治蟲災、決定如何種植和收割,節省水利資源、提高單位產量;在教育領域,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在線智能學習平臺(MOOC),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讓成千上萬的學生同時得到個性化的教學和輔導;再以醫療領域為例,IBM公司的Watson系統可以快速的檢索幾百萬名患者的病例、最新的醫療研究報告和成果,做出更快、更準確的診斷;工業領域更不待言,汽車、飛機正在被大數據改造,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飛機;還有金融領域,利用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阿里小貸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判斷企業的信用,為近百萬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今年初,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基于個體消費者的“芝麻信用”,用的創新資源還是數據。一百年前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建立全民信用體系。因為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今天中國的全民信用體系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低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


毫不夸張的說,基于數據的創新將帶動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實現巨大的飛躍,這種飛躍是前人難以想象的。今天的年輕人面臨的創新機會要遠遠多于前幾代人,因為他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新資源:數據。


和其它的創新資源相比,數據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會被它所激發的思想和創新所消耗,它可以重復使用、同時被無數人使用,此數據和彼數據整合,還可以產生新的價值和效用,在空間的拓展中、在時間的延伸中,數據的能量將在人類社會層層放大,數據的不斷積累是資源和知識的持續增加。


但要成就數據的“偉大”,還有個前提,這就是數據的開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本書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開放數據”。






理想國 2015-08-23 08:51:56

[新一篇] 小編讀書 520過了,521怎么過?書封大吐槽!

[舊一篇] 許倬云談 “中國”丨最困難時垮不掉,最得意時不張狂(附視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