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2015 年 09 月 02 日
作者:教育工作關注組
文章短網址:
分享2435
「持續進修」、「終身學習」成為近年社會的常用語,只要隨便問問身邊同事,不是讀了MA,便是唸了MEd或輔導文憑,有的甚至已有兩個碩士學位。物以罕為貴,在我讀書的年代,如果老師是碩士出身,學生簡直把他們當神拜,現在卻變得十分普通。而這普遍性,卻未能逼使我也參與其中去持續為自己增值,時間更達十年之久。
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思進取,只是因為我對讀書仍有那麼一點浪漫的期待和堅持——讀書應是對學問的一種追求,應讓我們盡情享受這個為自己人生解惑的過程,它不應變成我們生活的負擔或壓力。
教師的工作本已沉重,備課上課改薄出卷以至組織課外活動,課餘時間已被擠壓得所剩無幾,更要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和成長困惑,應對家長的疑問和投訴,當然包括同事間和校內管理層的種種要求。對剛踏入校園的新手老師來講,這一切猶如一個個巨浪迎面湧來,沒有一、兩年時間去學著站穩腳步,教學熱誠就很容易被沖垮,工作也會難以應付裕如,更別說對教學質素的保證。
所以在剛出道的頭兩、三年,我決定以時間換取空間。選擇積極地累積經驗去改善自己的教學。我很難想像每天放學後,一個剛踏回教員室、累得只能坐在座位上發呆的教師,怎可能仍有精力拖著疲憊的身軀、長途跋涉跑到大學教室上課?如此讀書,對老師來說並非是享受,只會成為負擔。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追求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口號喊得響亮,不只學生沒法快樂,大勢對老師要持續進修的要求和壓力,更連老師也不能「愉快學習」。
教改推行二十年,前線教師是改革的其中一個主要對象。教育當局為確保教師「專業」,除了推出曾經惹來教師隊伍強烈反彈的基準試,亦於2003年提出所有教師,包括校長,都必需在每三年的周期之內,參與不少於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既然要參與那些及後發現並不太專業的「專業發展活動」,倒不如乾脆唸個碩士學位,一舉兩得,既有學位資歷,又能滿足當局要求。
此外,也有不少老師由於羊群效應而選擇進修。只要隨意瀏覽學校網頁,總能找到有關教師隊伍的資歷量表:老師是本科還是碩士、博士的百分比等數據都一目了然,而近年擁有碩士資歷的比例,在各間學校都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氛圍下,促使一些本來無意讀書、進修的同事,也為順應大勢而勉為其難;當然也有人純粹是為升職籌謀打算。有時看見正在進修的同事,要擠出午飯、空堂時間去追趕大學功課,但始終時間有限,結果教學和讀書難以兼顧平衡。如此,進修對不少老師來說成了苦差。
曾經好奇地去問同事,進修所學的是否對教學有幫助,或是對自己有所啟迪?十之八九,都說「唔知有乜用」,不少更說其實是隨便選了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課程,只求拿到offer,讀後發現完全「唔啱自己」,唯有硬著頭皮完成,以求獲取一份資歷。以此心態進修,到底對誰有利?
如今人過三十,有了自己家庭,作為母親,我本應毫無保留地把那僅有在家的數小時,留給最需要陪伴的子女。我抽出時間處理學生的成長困惑,但如果因忙於進修而忽略自己子女的成長需要,又如何能說得過去?
有次和校內一位工友閒談時,令我感到簡直不能相信這世界有人會喜歡「返工」。這校工不是喜歡學校的工作,而是他回想以前八十年代在工廠做foreman的風光日子。
「以前老板總會定期為工廠員工舉辦聯誼活動,請我們本地一日遊,然後一齊食飯。從前到了星期五大家便好雀躍,因為可以傾下下次去哪裏玩」他說。
教書十年,我從沒見過一位老師有哪天會興致勃勃地上學,然後心滿意足地放學。這位校工感嘆道:「現在的人沒有我們以前那麼開心,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你們老師放了學已累透了,還要進修,誰又會開心呢?還怎麼去教書?」
或許我們不應忽略,學生愉快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應該是老師能愉快地教學。
文:大雄,通識教師,雖十年未有進修,但現正學習太極,以此為自己的生活增值
網載 2015-09-07 22:37: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