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金秋時節,當我從西側沿著臺階登上戚家山山頂時,迎面吹來了一陣涼爽的風,精神為之一振。山頂上有一數千平方米的平整之地,邊上還有用亂石砌成的營壘,當我用雙腳丈量著這塊神奇的土地時,思緒不禁被拉向歲月的深處……
450多年前,也就是在這塊土地上,戚家軍在這里建立了可納三五千人的營壘,3000多名軍士在營壘學兵書、練陣法。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將軍前來視察,他指點之余,要求教練官熟知兵書《紀效新書》,又訓導軍士們如何演練兵法,如何靈活運用作戰技法,把作戰要素爛熟于心。這位將軍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
嘉靖三十四年,浙東南地區倭患嚴重,戚繼光奉朝廷之命,赴浙任都司僉事,次年補參將,守鎮海。據傳,戚繼光著名的“鴛鴛陣”法,就是在戚家山上發明的。戚繼光根據與倭寇的作戰經驗和江南水鄉特點,總結創造出來的“鴛鴛陣”法,就是以11人為一編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并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后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此陣法在隨后的“龍山戰役”、“縉云抗倭”戰中,初試得手,倭寇聞風喪膽。后來,戚繼光因抗倭需要,又在浙江的義烏農村招兵3000人,經過三個月的強化訓練,新兵紀律嚴明,陣法嫻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戚家軍。這支新軍在臺州、寧海、象山、瀝港等戰役中,大顯身手,令倭寇兵器失效,落海而逃。
戚繼光在駐軍北侖期間,還發明了一種新兵器,名叫狼筅。因北侖盛產毛竹,戚繼光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戰斗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狼筅兵在前沖陣,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接應于后,殺得倭寇死傷無數。再后狼筅改變成鐵制,械首尖銳如槍頭,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附枝最長60厘米,最短25厘米。桿長5米,重約3500克,均為力大之人所使用。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載:“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
戚繼光的戚家軍在北侖抗倭期間,還駐兵后所、郭巨、司城岙、三山等地,與當地人民挖護城河、筑圍城、構建城內街道。北侖漁民用的泥艨船,也為戚繼光的戚家軍所用。戚家軍利用泥艨船在海涂上來去自如,既可單兵作戰,又可聚而攻之的特點,偷襲在海涂上跋涉的倭寇,令倭兵眼花繚亂,猝不及防。
戚繼光還有一位“戰友”,名叫李镠,是大碶溪東人,誥封“鎮海大將軍”。李镠與戚繼光共同指揮了“臺州大捷”。
此外,戚繼光還在北侖留下了一段“靈巖作詩植樹”的佳話。說的是戚繼光在北侖抗倭期間,專程拜訪昔日摯友李僧,李因違軍法被削發為僧后到阿育王寺做和尚。戚、李通宵暢敘,臨別戚繼光作了《夜宿阿育王寺》詩,曰:“十里青青竹作圍,連天山色欲西飛。不因國憤沖雙鬢,便與支支老翠微。”次日,李送戚至太白山下的一條清溪邊,戚繼光的坐騎在溪邊飲水回來時,折斷了一棵小樟樹,戚繼光向農家道歉并要了一棵樟樹苗,親手栽種作為補償。至今,那棵樟樹依然挺立在大碶溪東村。
石志藏 2012-08-14 20:55:1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