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包圍中國大陸,成敗在“中華民國”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美國包圍中國大陸,成敗在“中華民國”?

日本《產經新聞》在2010年8月23日發自臺北的一篇專文中指出,美國為了阻止中國大陸把亞太周邊海域內海化,正積極與日、韓、東協及印度加強關系,形成對中國大陸的包圍網;其實臺灣才是成敗的關鍵,因為中國大陸如果并吞臺灣,將可自由出入太平洋,屆時美日將無力阻擋中國大陸對外擴張,所以現在美、日、臺、韓加強合作相當重要。

無獨有偶,日本時事通信社在同一天,也引述美國日前發表的中國大陸軍力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為了阻止美國在臺海出現情況時馳援臺灣,正在開發B6轟炸機的改良型,這種長程轟炸機,將可攻擊美國的西太平洋據點關島基地。此外,它所搭載的長程空對地巡弋飛彈,可把聯結日本小笠原群島和關島的“第二島鏈線”列入攻擊范圍。報導中還指出,中國大陸也在逐步部署搭載核武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可將美國本土列入射程。

《產經新聞》的這篇專文是由臺北支局長山本勛撰寫,文中指出,臺灣正好位于亞太海岸線上的中點,如果中國大陸并吞臺灣,以臺灣為據點,就可以自由進出太平洋,將黃海、東海及南海納為中國大陸的內海,屆時美日將無法阻止中國大陸對外擴張。所以要強化對中國大陸包圍網,臺美日韓合作的再加強,現在正值關鍵時期。

臺灣是美國想在亞太地區形成對中包圍網的成敗關鍵,但從專文的標題“臺灣是鎖煉最弱的一環嗎?”可以看出作者的憂慮。專文中指出,馬英九總統上臺后,中國大陸正加強對臺灣的軟硬攻勢,一方面,6月底簽署ECFA前后,大陸積極推動和臺灣各界在政治軍事安保的交流對話;但另一方面,大陸卻持續部署飛彈,其中高達1400枚以上瞄準臺灣。中國大陸的軍力已明顯優于臺灣,在中國大陸的阻撓下臺灣無法從國外軍購新型武器,臺灣很可能成為防堵中國大陸發展東亞霸權最弱的一個缺口。

今年3月,朝鮮炸沉韓國軍艦“天安號”,此后朝鮮一邊在國內慶祝這“偉大勝利“一邊在國際上耍賴否認,還叫嚷要叫首爾成為“一片火海”;中國大陸則假裝中立,實際上堅定的站在朝鮮一邊。在韓戰60周年之際,對60年前的朝鮮在中國大陸與蘇聯支持下對韓國的侵略,仍維持編造的謊言(但中國已經暗示是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為此,美韓自7月下旬開始聯合軍演,至今已持續有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之中,聯合軍演規模不斷擴大,且參與了日本和越南。外界評論,美韓不顧中國大陸與朝鮮的恐嚇堅持演習,是對朝鮮炸沉韓國“天安號”軍艦的反制,更是對中國大陸近來聲稱黃海、南海均為其“核心利益”之說的反擊。

韓戰是一場不可忘卻的戰爭,因為那是二戰后共產陣營企圖用武力對外擴張的一場戰爭,也是自由世界團結一致成功的反擊戰。從此,世界進入冷戰時代。為了防堵共產陣營的擴張,當時歐洲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亞則是第一島鏈,也就是韓國、日本、臺灣、菲律賓的“新月形”防線。新月形防線無法與北約連線從而形成對共產陣營的半月形包圍,乃是歸功于中國大陸當時極力拉拢印度、印尼、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于1955年召開萬隆會議組織了第三勢力;同時中蘇還不同程度影響中東國家,反對西方民主國家。

但1953年斯大林死后,中國大陸開始與蘇聯為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到1960年代達到無法調和的地步,終于和“老大哥”反目成仇;1970年代,蘇聯有意利用中國大陸文革亂局收拾桀驁不馴的毛澤東,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開始尋求中美合作。

由于美蘇軍備競賽,蘇聯國力不支,遂出現1980年代后期蘇聯集團的瓦解。

大陸在文革結束后,鄧小平一邊推動改革開放,一邊推進中美友好,中美得以正式建交。1980年代鄧小平指示“絕不出頭”的韜晦策略貫穿改革開放后的前20年,形成“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對美方針,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和市場資本由此放心地進入了中國。但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不斷增長,加上2008年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中華帝國”又開始露出真面目;對西方世界動輒不合作,并給美國“定規矩”,似乎要領導全球了。特別是在朝鮮炸沉韓國軍艦后,千方百計地袒護,居然使得一個譴責朝鮮的決議都不能實現。這樣,就進一步促使美國以往國務院與五角大樓的分歧立場,終于逐漸統一。

但中國大陸的張牙舞爪,卻沒有嚇倒美國。反而嚇壞了過去中國大陸情愿割讓領土以達到“睦鄰”目的的周邊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家都希望美國留在亞洲的態度相當明顯,而且連同也是共產國家、美國的宿敵越南,也借機投入了美國懷抱。加上中國大陸對新疆穆斯林問題處理的強硬,中東國家也采取若即若離的立場,甚至有的干脆表態反對中國大陸。而北方的蒙古已是民主國家,前蘇聯諸國正向民主轉型,現在也越來越多防范中國大陸,俄羅斯不再向中國大陸出售新款軍事裝備,上海合作組織基本停擺。這樣,對中國大陸的態勢,已經不是新月形的防堵,而是滿月形的包圍圈。只有緬甸與伊朗是比較死心塌地站在反美立場上。然而,他們國內局勢并不穩定。

21世紀,中美冷戰早已代替20世紀的美蘇冷戰。

美韓軍演決定初期,驕奢淫逸的中國軍方將領居然發出美國是“活靶子”的狂言。一時間,中國的輿論幾乎被軍方的“口頭好戰分子”所綁架。單就軍力來講,這些“口頭好戰分子”也知道:美國主力航母排水量是10萬噸,中國是0;美國戰略核潛艇排水量是18700噸,中國是4000噸;美國主力巡洋艦排水量是15000噸,中國是0;美國空軍現代化戰機數量是4276,中國是400架;美國戰略轟炸機有208架,中國是0;美國隱形轟炸機有120架,中國是0。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中國憑什么將美國當成“活靶子”?!難道靠“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而事實證明,毛澤東思想直接在中國統治了30年,最后是將中國國民經濟推到了“崩潰的邊沿”。靠核彈頭?軍方可以說用200枚核彈對付美國,但美國就立即回應用2000個核彈還擊。

關于毛澤東思想和核彈,歷史上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辛密:正是美國當年拯救中國免遭蘇聯核彈的攻擊。中國大陸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而中蘇交惡,蘇聯在1969年曾經計劃對中國發動核攻擊,最終是美國出手挽救了中國。這是《人民日報》主辦的雜志《文史參考》的一篇文章透露的內幕。1969年的10月,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緊張的備戰狀態,為應對來自蘇聯的核攻擊,中國政府和軍隊都被緊急疏散,毛澤東前往了中心城市武漢,林彪前往杭州,當時的三軍參謀總長進入北京西郊的地下軍事掩體指揮備戰。同時全國有94萬軍隊、4000架飛機和600艘戰艦收到命令,撤離易受攻擊的駐地。采取的措施甚至包括動員工人,給他們分發槍支,指示向外來飛機和降落傘開槍。10月份中國出現的這種緊張局勢其實最早開始于當年3月份,中蘇兩國在邊境地區烏蘇里江兩岸的多起沖突,雙方的摩擦迅速升級直至刀兵相嚇、兩國均動員起了軍隊。文章透露,蘇聯將其對華核攻擊的計劃通知了東歐盟國,其中包括了“以這種最新的裝備來徹底清除中國的威脅”等字句。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會見了基辛格,要求美國對此保持中立。而白宮則有意將這一信息透露給了美國媒體。8月28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有關莫斯科計劃對中國多個城市及導彈中心發射核彈的計劃,隨后在9月和10月,中蘇緊張關系達到頂峰,中國民眾受到官方指令開始挖掘防空洞。現在遍布全國城鄉的防空洞遺跡,就是那時挖掘的。

根據《文史參考》所刊載的這篇文章,美國當時是將蘇聯視為主要威脅,因此并不希望中國過多受到削弱。10月15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通知蘇聯大使,明確美國不會坐視蘇聯對中國使用核彈,威脅一旦開戰,美國將攻擊蘇聯的130個城市作為報復。在此之后的5天,莫斯科取消了所有的打擊計劃,并開始與北京談判,至此北京所面臨的核恐危機宣告結束。文章說,美國之所以反對蘇聯的進攻計劃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對5年前蘇聯拒絕參加遏制中國研發原子彈的報復,當時蘇聯曾經退出了一項旨在打擊中國新疆羅布泊導彈中心的聯合計劃,莫斯科對外表示,中國的核彈發展計劃不具備威脅力。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個原子彈,美國總統約翰遜將這一天稱為“自由世界最為黑暗也是最戰略影響的一天“。

《文史參考》的文章還透露了除1969年的危機之外,中國大陸還有面臨三次來自美國的核攻擊威脅,時間分別在韓戰時期以及1955年和1958年臺海沖突緊張期間。作者雖沒公布以上史實的官方資料,但文章在官方雜志刊載,應具嚴肅的史實基礎。

上述歷史辛密至少反映5個問題:首先靠毛澤東思想是不能抵御強大現代武器的攻擊的,連毛澤東本人都要躲避。其次是美國曾經在中國被核彈威脅的情況下,無論出于何種目的,但事實上是以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威懾,有效地將很多的中國老百姓從死亡線上挽救了回來。第三是美國絕不容忍中國大陸采取武力的方式統一臺灣,不惜用核武阻止。第四是美國曾阻止中國大陸發展核武,但蘇聯聽之仍之,和當今美國阻止朝鮮發展核武、中國實際聽之任之一樣;殊不知既然中蘇鐵哥們有核彈相對的一天,那么中朝也就難免。第五是盡管蘇聯也有核武器,但美國并不因此而懼怕,反而以此來逼迫蘇聯退卻;那么中國現在有核武器,對美國的威懾力量又有多大?!

孫中山有一句名言:自由民主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馬英九與國民黨,在美國圍堵中國大陸、形成o型包圍圈的時候,肯定是不敢站在中國大陸執政黨一邊的。否則,民主化的臺灣,就會立即將其趕下臺,并迅速淪為邊沿政黨。而大陸若敢以武力“解放”臺灣,那么整個大陸將立即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美國不僅會立即出兵干預,而且四面虎視眈眈的鄰國,也會以民主、人權的名義來瓜分中國,從而撕裂中國。即使中國核彈再多,但能四面八方打個不完?!

難道真的無解了嗎?筆者并不這樣認為。其實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和對前蘇聯的冷戰一樣,并不是為了瓜分蘇聯,而是讓蘇聯統治下的人民享有人權、民主、自由,享有自己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而不是被別人強行代表。所以,只要中國執政者尤其是軍隊不頭腦狂熱,中國人就不會處于戰火之中。美國的包圍說到底,是以威懾力量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的改變。

而這種改變,是在鄧小平時代就開始了,只是20年來緩慢甚至停滯,不盡人意。而朝鮮的倒行逆施和中國某些人的虛狂自大,促使了美國加強這種威懾包圍的急迫感。

溫家寶最近在深圳考察,大聲疾呼政治體制改革,并倡言“大膽學習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如果這種思維能夠成為執政黨的共識,快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那么這種0型包圍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將不戰而散。這樣,海峽兩岸的統一也就會瓜熟蒂落。否則,誠如溫家寶所言,違背人民意志,只能是“死路一條”。


顏昌海 2013-08-23 09:10:25

[新一篇] 關于社會轉型動力機制問題探微——兼與王天成先生商榷

[舊一篇] 用寫作抵抗時代的衰微—— 我的寫作旅程與臺灣媒體文化二十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