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化問題的若干思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于現代化建設,都把實現現代化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中國也不例外。但在當代背景下,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我 們先行思考的。
        一、實現現代化的可能性問題
    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我們對此一直是毫不懷疑、且當作前提來 接受并為之奮斗的。但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值得一聽。
    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把現代化定位為西方式的現代化,即工業化、城市化,以物質 財富的極大滿足為主要特征。但許多人對此提出了懷疑。他們指出,像美國等發達國家 建成今天這樣的現代化規模,已消耗掉世界能源和資源的一半以上。世界上還有那么多 的國家和地區,都在搞現代化,且都把關注的重心放在物質指標上,因此他們認為現代 化不可能實現。何況,這些發達國家還要竭力維持和提高他們自身的發展水平。如前些 年的暢銷書《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的作者里夫金、霍華德就認為,任何第三世界國家 都不應該奢望達到近幾十年來美國的物質豐富水平。占世界人口6%的美國人為了維持目 前的生活水平,要耗費約1/3的世界礦物資源年產量。因此我們即便完全重新分配了世 界資源,西方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是不可能的[1](P88)。再從人口來說,人類人口達到 第一個10億花了200萬年,再增加10億只花了100年,第三個10億卻只花了30年(1930—1 960年),第四個10億是15年,第五個10億是12年。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對能源和 資源的需求成倍增長。我國先秦時代的韓非子早就認識到了這樣的事實:“今人有五子 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物寡,事力勞而供養薄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人口每增長1%,生活資料必須增長3%才能維持基本生存。據估 計,人類人口到本世紀中葉將達到120億,到那時,必須再造出一個地球,而且要建設 成地球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水平,才能保持今天地球上人的生活水平。人類前景并不美妙 !
    里夫金他們的說法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把地球看作封閉系統等,但不可否認, 他們的觀點是不乏警示意義的。我們至少也應該考慮現代化的制約因素問題、增長的極 限問題等。比如資源消耗問題就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軟肋和瓶頸。中國地大,但 相對于未來生存和發展需要來說,卻并不物博。中國地質科學院在一份題為《未來20年 中國礦產資源的需求與安全供應問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20~30年內中國現有資 源的供應將不可持續。今后20年中,中國實現工業化,石油、天然氣、銅、鋁等礦產資 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另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提供的有關數據 顯示,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大約10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倍。2003年 ,我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而 創造的GDP僅相當于世界總量的4%。照這種高消耗低產出的方式,如果中國經濟總量再 翻幾番,到哪里去弄那么多資源供中國消耗?
    我們已習慣于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望、追求和夢想,非常容易地表現出對未來的格外 的樂觀,卻缺乏面對自身缺陷、正視未來問題的勇氣和決心,更缺乏對權威、傳統說不 或唱反調的習慣和環境。我們希望實現而且是早日實現現代化,但我們必須要關注現代 化的基礎和代價,必須重構現代化以及發展、富裕和經濟增長的觀念,采取切實有效的 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 現代化事業的有序進行。
        二、現代化的模式問題
    我們承認現代化是可以實現的,那接著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現代化應走什么樣的 道路,應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式?
    如前所述,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把現代化定位于西方式的現代化,即美日那樣高度工業 化、城市化的模式。反思我們的現代化目標模式,也有種種偏頗,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 面:現代化價值尺度的偏失,即單純把現代化看作是一個經濟增長的過程,而忽視了社 會的整體進步;西化偏好,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工業化、城市化狂熱;忽視了人的 因素。歸結起來,我們實際上一直是將工業化和城市化看作現代化的最核心、最本質的 特征,是唯一的目標模式。的確,世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都達到相當 高的水平了,而且高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也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趨于平衡和完善從而繼 續發展的重要原因。許多學者都指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低水平對我國的社會結構 、產業結構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障礙。但我們也必須要看到,像美日那樣的高度工業化 、城市化模式并不是現代化的最佳模式,更非唯一模式。伴隨它們現代化的實現,是許 多問題和危機的出現;它們是以不可再生資源與能源的大量消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這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不可摹仿性。在今天,就連它們自己,也已在嚴肅地反思和 批判現代化的種種問題,并以此來校正自己的行為。
    我們一直強調,干什么事都要從各自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路子來。 搞現代化建設同樣要根據中國國情,努力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我 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我們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業、農民將是長期困擾我們 的嚴重問題。中國城市本身發育不全,現代化水平低。僅從勞動力就業方面來看,我們 就將長期面臨巨大的壓力。我們現在每年新增城鎮勞動力1000萬左右,還有約1.5億的 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我們每年還有數量可觀的下崗和失業人員。有論者指出, 在我國低水平勞動力的供給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幾乎是無限的,而且短期內這種狀況將難 以改變,如再論及其他方面,問題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城市化、工業化?一 些地方盲目、一窩蜂似地搞所謂“城市化”,單純追求工業化程度,片面求快、盲目趕 超,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后果,損害了發展后勁,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還談什么城市化、 工業化?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近又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問題,生態農 業、生態經濟、農業工業、綠色生產力、綠色GDP等等新概念、新思想不斷被提出,反 映了人們認識的覺醒、觀念的轉變。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貧乏、又有厚重 的歷史積淀的農業大國來說,必須根據本國情況,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目 標模式。比如像古人夢想的那種天人合一、和諧有序、田園牧歌式的社會圖景,是否也 是現代化的一種實現模式?當代像周莊這樣的農村,不是連城市人也趨之若鶩嗎?
        三、現代化的速度問題
    在現代化的發展速度問題上,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面貌,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建國后我們提出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要用“15年左右 的時間趕超英美”。為此不惜發動一場又一場的運動來推波助瀾,如大躍進、人民公社 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文革”以 后,我們制定了較為正確的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 片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為此不計成本,不講代價,大舉借債,推行所謂的“積極 的財政政策”(經濟學上叫“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當時怕用這個詞在“兩會”上通 不過,故改用稍微好聽一些的詞,用某個官員的話說,這叫“政治智慧”!),結果是速 度上去了,但實際效益并不好,出現了專家們稱之為“高收入、低財富”的怪現象。我 們不能只講GDP,不講整體環境指數,不講為此付出的資源投入和成本。不然,很容易 造成誤導,誘發政府的短期行為,圖虛名而無實利。眼下許多地方部門和官員為了單位 和個人利益,嚴重違背客觀規律,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造成許多嚴重問題,這些 都是很好的例證。中國是個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而目前,我們的能耗太高、浪費太大 ,使用資本的效率太低,如沿著原有的增長方式和途徑走下去是肯定走不長久的。據專 家測算,美國投入產出比是1∶1,即物質投入1元,得到1元的財富,而印度是2∶1,我 們則是6∶1甚至更少。表面上,我們的GDP增長很快,總量不小,但我們并沒有細算一 下為此付出了多少資源和環境的代價,而其中收獲的真實的財富卻相當有限,帶給民眾 的福祉更是少得可憐,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經濟增長而民眾生活質量反而下降的不正 常現象。比如,城市擴大了,環境質量惡化了,耕地銳減,水資源枯竭,近年一些地方 甚至連正常的供水供電都成了問題……試問,這樣的“高增長”對民生對社會進步又有 何意義?一篇“警惕中國增長極限”的文章開首寫道:“我們賴以立足的家園,空氣日 益齷齪、土地越發貧脊、河流走向干涸……”[2]雖然中國幾十年如一日地埋頭趕超和 對趕超進行樂觀豪邁的注釋,從來沒有像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那樣,也發表 “環境困境的報告”,但困境早已經擺在了面前。再過30年,當我們回首看待今天所作 的努力和追求時,不知會作何感想?
    幾十年前,某智者曾半開玩笑地建議發達國家政府雇傭大批工人把黃金埋在地下,然 后再雇傭另一批工人把黃金挖出來,如此重復,以刺激就業和GDP增長。這有點類似經 濟學中的“破窗理論”。該智者萬沒想到,幾十年后,他的主意正在中國推行。我們建 豆腐渣樓房,便創造了GDP,拆的時候也需雇傭工人,也創造了GDP,再建再拆,同樣創 造GDP。嗚呼!如果都是這樣的話,這高速度又有何價值、何意義!?
    有論者認為,中國人口多,如果GDP增長太慢,一方面追不上發達國家,同時也會出現 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就業問題。這種說法,或許不無道理。但問題是,我們的高增 長正如上所述,是低質量、低效益的,這同樣造成了許多問題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以 經濟增長來保證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在以前是可以的,但在當代由于經濟增長方式 的變化,經濟對就業的拉動彈性系數將逐漸下降。如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GDP每增長1 %,可增加約240萬個就業崗位,而現在只能增加100萬個。況且這種手段只能是權宜之 計。經濟學家有著名的“蛋糕理論”、“自行車理論”,現在看來,都是很有偏頗的。 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必須對發展速度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設計,從確 立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認真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
        四、現代化的目的問題
    現代化的目的是什么?這是涉及發展觀的重大問題。我們說,我們搞現代化的目的當然 是為了人。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基本性的問題,在現實生活 中,在許多地方、在許多人那里并沒有弄清楚,沒有解決好。比如,有的人把發展、把 現代化建設僅僅理解為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從而片面地追求增長速度,把“發展是硬 道理”片面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把發展生產力看作只是完成經濟指標,把生產力 標準僅僅理解為物質標準,而忽視了生產力中的主體因素——人的尺度,也就自覺不自 覺地忽視了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健全公共服務、保護資源環境等與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黨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我國新世紀實施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特別是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六 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 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的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 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也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發展觀。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滿足人的 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們的生 存、享受和發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 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歷史,人類發展觀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經濟增長 為核心的傳統發展觀;以綜合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為核心的第二代發展觀;以“人類 發展”為核心的現代發展觀。[3](P1—9)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同 時,這一發展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發展。馬克 思主義認為,未來社會應該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堅 持以人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起點和歸宿,是對人類發展規 律認識的一次飛躍,在科學發展觀中處于核心的地位。
        五、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關系問題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從發達國家大舉引進資金、技術、產業 結構甚至管理模式、教育制度等等,但他們的現代化進程依然步履艱難,頗費周折。原 因何在?原來是人的素質沒有跟上。要實現國家現代化,人必須首先實現現代化,必須 全面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否則什么也談不上。在這個問題上,西方許多 有識之士提出了許多深刻、獨到的見解。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出:要促 進資本主義發展,必須要造就資本主義新人。德國經濟學家讓·莫內認為,“現代化要 先化人后化物”。聯合國開發署前署長霍夫曼指出:發展中國家以為建立工廠就可以實 現現代化,這簡直是幻想。在西方琳瑯滿目的現代化理論中,美國學者阿列克斯·英格 爾斯的“人的現代化”思想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受到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普 遍關注。他在《走向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從傳統人到現代化人》等著作中, 運用大量取材于阿根廷、智利、印度、以色利、尼日利亞、孟加拉六個發展中國家的實 例,向世界證明:發展中國家自發達國家移植來的產業結構、管理模式、教育制度以至 全部課程內容等,可能曾經是卓有成效的,但果引進這些東西的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 賦予這些東西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 行為方式上經歷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那么,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再先進 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一堆廢物,甚至扭曲變形, 背離原先的目的。他的結論是,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 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同樣的問題。我們不僅面臨資 源、能源等物質條件匱乏的問題,而且也面臨著人口眾多、素質不高的問題。在人口數 量、性別、年齡、城鄉比例、教育、分布、民族、貧富差距等人口指標上,可以這樣說 ,我們沒有一項指標是樂觀的。從公民素質來看,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基礎薄弱,九年義 務教育還沒有得到完全貫徹落實,文盲、半文盲的隊伍龐大;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計 劃經濟的影響,人們觀念落后、保守,前進過程中來自于思想觀念方面的阻力很大;行 為方式上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獨立、缺乏創新、缺乏效率、缺乏競爭協作的現象;思維方 式封閉、偏狹、傳統守舊;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不科學、不健康、不文明的現象……比物 的現代化更艱難百倍的將是如何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而我們許多 人現在所忽視的恰恰就是這個最重要的問題!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描繪宏偉壯觀的目標藍圖,需要催人奮進的號角和鼓 舞士氣的吶喊,但我們同樣需要冷靜的思索、理智的反思,需要正視和承認本民族的歷 史與現實的勇氣和智慧。對于中國的現代化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認 識,在堅定建設現代化目標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確立與自身國情相適應的目標模式 與發展速度,放眼未來,立足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只顧眼前,急于求成,殺雞取卵,最 終斷送中國現代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東營51~54D1社會主義論叢夏從亞20052005“現代化”是許多國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標。但在現代化的實現、目標模式、發展速 度以及與人的關系等問題上,還有許多需要認真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們要根據中國國 情,努力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和目標模式。現代化/目標模式/人的發展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04&ZD016)滴石李穎
    譯者李穎,法學博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北京 100080)   WANG Zhi/DING Jun-ping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WANG Zhi(1972-),male,Doctoral candidate,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DING Jun-ping(1955-),female,Doctor & 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夏從亞,石油大學(華東)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教授。(山東 東營 257061) 作者: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東營51~54D1社會主義論叢夏從亞20052005“現代化”是許多國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標。但在現代化的實現、目標模式、發展速 度以及與人的關系等問題上,還有許多需要認真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們要根據中國國 情,努力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和目標模式。現代化/目標模式/人的發展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04&ZD016)滴石

網載 2013-09-10 20:42:31

[新一篇] 關于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現代商品學研究新內容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