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美國因素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1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12-0082-09
  本文的東北亞地區,主要是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從西方戰略概念上來講,一般把臺灣地區也視為東北亞的一個組成成員[1]。東北亞區域合作問題盡管早已提出,但實際進展卻比較緩慢。在影響東北亞區域合作的諸多因素中,美國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美國并不是東北亞國家,但由于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及巨大的經濟潛力,美國一直利用其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的力量對該地區的國家施加影響,一些國家成為受美國控制的盟友,另一些國家則與美國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態度和立場直接制約著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進程。如果不排除或規避這些因素,化解或緩和美國的影響,東北亞區域整體性合作將難有重大的實質性的進展。
  一、從美國東亞戰略的演進看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東北亞地區始終是其戰略核心的地區之一,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一書中,列舉了美國實施其全球戰略必須面對歐亞大陸的5個“地緣戰略棋手”,其中有兩個在東北亞地區,即中國和俄羅斯。5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中,有一個在東北亞地區,即韓國。而日本則早已是美國在歐亞大陸東端的最忠實的盟友。盡管從美國現有的外交和安全文件中來看,美國沒有或很少直接使用“東北亞”這個詞匯,而更多使用的是“亞太”、“東亞”等字樣,但從內容上看,“東亞”戰略的核心就在東北亞,而“亞太”的范圍則要比“東亞”廣泛得多[2]。因此,本文所稱的美國“東亞戰略”,其實質就是指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等層面的戰略、政策及措施。
  在冷戰時期,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有二:第一是遏制蘇聯及“共產主義”的全球“擴張”;第二是確保石油安全。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由于美國全球戰略的目標保持穩定,因此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戰略的內容也基本保持穩定。歐洲和中東一直是美國地緣戰略的核心,而當時的東北亞則是處于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的輔助地位(或稱作戰略邊緣地帶)。長期以來,美國的東亞戰略一直是“現實主義”的穩步推進戰略,其中出現的退讓或是激進要么是對蘇聯壓力的一種直接的反應,要么就是對歐洲和中東地區形勢在戰略上的策應。20世紀60年代的為保障石油交通線的安全而進行的越南戰爭、70年代尼克松總統為借助中國的力量抗衡蘇聯而做出的“斷交”、“撤軍”、“廢約”的對臺三原則都是這一戰略的直接表現。
  冷戰結束后,美國的全球戰略進入了調整期。原有威脅的改變和對立面的消失使得美國大戰略的指導思想、地緣戰略的重心和戰略目標、外交布局和策略手段等進行了重大的調整,東亞地區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國全球戰略的東移。筆者將先從時間的維度來考察冷戰后出現的這種變化。
  1.“世界新秩序”戰略[3]
  1991年由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后文稱布什)提出并強調:“政治和經濟自由,人權和民主制度健康發展的穩定而安全的新世界秩序”[3]。對東亞而言主要包括:(1)強調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中心地位。(2)減少海外所承担的義務,主要內容是承認朝鮮半島的現狀,緩和南北局勢,減少駐韓美軍人數。(3)認識自身地位的相對衰落,在東亞戰略甚至是亞洲安全上更加借重于日本的力量,尤其是日本的經濟力量①。
  2.“有選擇介入”戰略[4]
  1992年3月,比爾·克林頓總統將經濟安全、軍事實力和促進民主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三大支柱,其中又把振興經濟、擴大外貿、拓展國際市場作為施政的重點和內外政策的核心。主要采取“東攻西守”的方針,在歐洲靜觀待變,采取有限介入和有選擇介入的方針,同時積極向東北亞傾斜,把對日關系放在美國東亞政策的首位。
  3.“擴展戰略”[5]
  美國在“有選擇戰略”實施中遭遇了重重困難,1993年5月,美國正式推行所謂的“擴展戰略”,戰略的重心仍向亞太傾斜。對于東北亞而言,主要包括:正式放棄對華政策的模糊地位,加強對日關系,與日本聯手制衡中國,中國成為美國的“未來十五年的戰略性競爭對手”;繼續維持朝鮮半島的現狀,放任韓國的統一政策。
  4.再次重申“有選擇介入”戰略[6]
  隨著美國在亞太目標的受阻和歐洲盟國離心力的增強,1994年,隨著克林頓總統三次對西歐盟國的訪問,美國開始減緩外交向亞太傾斜的力度,將戰略的鐘擺擺向歐洲。在東北亞,隨著美國進一步加強APEC作用的進程受阻以及美國“太平洋共同體”的計劃遭到抵制,美國的東亞戰略進入了后冷戰時期難得的平靜期。
  5.新《東亞戰略》報告[7]
  1995年,為了應付朝核危機和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導彈試射,美國的戰略重心又開始向東北亞地區偏移,美國國務院公布了《東亞戰略》報告,主要內容是:(1)強化美、日安全保障同盟體系,強調對日關系是美國亞洲外交安全戰略的關鍵,確保美、日貿易摩擦不對兩國的政治、安全關系產生不利影響。(2)介入韓、朝統一,加強在韓軍事存在。(3)強調亞太多邊安全對話是輔助性的,不能取代和削弱雙邊安全同盟。(4)確保中國不進行核擴散,減弱在特定地區問題上的獨斷專行,改善人權,增加軍事透明度。
  6.混合戰略[8]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日本不負責任的表現和中國勇于承担責任的大國形象的確立,1997年的美國開始在東北亞地區實施所謂的混合戰略,即:一方面采用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的觀點,對華實施“全面接觸”;另一方面奉行基辛格所重視的均勢理論(平衡戰略),努力使中、日兩國的力量均衡。在軍事安全上,加強同日本之間的同盟關系,以牽制中國的崛起;同時,又通過加強同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關系,迫使日本對美國做出更多的讓步。
  7.“單極”戰略[9]
  1997年末,為確保全球戰略優勢,克林頓政府加緊實施以加強美國經濟安全和軍事實力為基礎,并以“領導、參與和擴展”為核心內容的“單極”戰略。相繼出臺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東亞安全戰略報告》等綱領性文件。主要內容包括:(1)明確提出把中、俄視為未來可能會對美國霸權地位挑戰的“潛在對手”。(2)推動日本通過《日美防衛新指針》,支持日本在亞太地區安全體系中發揮更多的作用。(3)對華政策從“全面接觸”后退,轉而推行較為保守的“有限接觸”,壓迫中國進一步降低關稅和取消對經濟活動的限制,將中國更緊密的融入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世界經濟體系。(4)把南沙問題視為對美國的“安全威脅”之一,增強對臺軍售、密切美臺軍事關系,竭力拉拢印度,使之成為抗衡中國、俄羅斯的戰略力量。
  8.“單邊主義”戰略[10]
  喬治·W.布什(后文稱小布什)總統上臺后,為改變自己弱勢總統的形象,一方面不能完全拋棄民主黨的外交遺產,另一方面又要凸顯共和黨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的優勢,制定了以“現實主義”理論為核心的“單邊主義”戰略。在東北亞地區,一方面美國致力于進一步加強美日安保同盟,共同實施TMD建設,并妄圖囊括臺灣地區;另一方面,利用政治、貿易、軍事等一切手段來鉗制中國的崛起,確保臺海均勢,還公然把朝鮮等國列為“無賴國家”和“邪惡軸心”,并威脅使用武力,加之中美在貿易領域的摩擦日甚,美國的東亞戰略更加趨于強硬。
  9.“新保守主義”戰略[11]
  “9·11事件”改變了小布什總統的外交路線,反恐成為美國頭等重大的任務,安全戰略的核心也從全球關鍵利益地區的安全轉變成國內的絕對安全。在外交戰略中,放棄意識形態和“潛在對手”的劃線標準,轉而以反恐為標準劃線,把中亞和中東地區列為美國全球安全的關鍵地帶。而在東北亞地區,因為反恐戰爭的需要,為借助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力量,開始執行后冷戰時期最為平和的政策。第一,謀求對華緩和,放松對中國龐大貿易順差的關注,對臺獨、藏獨勢力實施壓制,把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主導力量來看待;第二,加強美日安保同盟,突出同盟的進攻性,借助日本的力量來對抗東亞地區的伊斯蘭的極端勢力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第三,謀求俄羅斯在中亞反恐戰爭的支持,對車臣問題的態度緩和,不干預西伯利亞石油管道的設置;第四,放棄對朝的強硬政策和武力威脅,轉而采用政治解決,舉行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
  10.“新帝國”戰略[12]
  隨著反恐戰爭的深入,小布什開始進入國際戰略的中期調整階段,美國進入了“新帝國主義”戰略時期。所謂“新帝國”戰略,是指利用美國冷戰以后政治、經濟、軍事最好的歷史時期,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尋求美國的最大利益,維護美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東北亞地區,這一戰略的核心內容是控制“廣闊的弧形不穩定區域”,并應對“擁有豐富資源的軍事大國”的挑戰。具體表現包括:第一,對華政策重趨強硬,以匯率、紡織品和知識產權等經濟問題為核心向中國施壓;第二,拋出“南海地位未定論”,明確介入南海糾紛;第三,加強日美和韓美安保體系,增強駐日美軍的裝備和兵力;第四,介入臺海問題,并在東南亞地區推廣“無障礙進入”的菲律賓模式。
  11.“為應對共同挑戰而合作”戰略[13]
  2005年2月,小布什為了修補伊戰給傳統盟國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減輕美國所承担的國際責任的壓力,提議并倡導這個旨在以合作來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和挑戰的新戰略。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向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盟國提供援助,尤其是軍事裝備援助,以保證其在支持美國行動時的行動力和協同力;第二,向盟國開放其政策討論和制訂過程,傾聽盟國對于美國未來安全、政治和軍事戰略的意見,努力做到美國利益與盟國利益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具體到東北亞地區,表現為2005年以來,美國對日軍售出現明顯增長,五角大樓和國務院的相關決策人員頻繁訪問日本,以及在美軍沖繩基地調整過程中開出的260億美元的大單,極有可能會向日本保留駐沖繩基地的大量尖端武器。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接觸頻繁,在重要的國際問題、戰略性產業乃至航空技術等方面與中國展開合作,表現出和解和相融的一面。
  12.“反伊斯蘭法西斯”戰略[14]
  這一戰略是由小布什在2006年“9·11”五周年前夕所闡明和引發的,從目前來看,尚處于構想階段,沒有形成有針對性和成系統性的戰略措施,其主要構想包括:(1)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對抗“基地組織”及其追隨者。(2)反恐陣營的非中間路線。(3)美國將提出一個大膽的、新的“自由綱領”,以戰勝這些“邪惡的意識形態敵人”。這個“自由綱領”將得到包括中東國家在內的“自由力量”的支持。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筆者預測的美國東亞戰略的內容可能是:(1)繼續謀求對華的戰略緩和,對臺獨和疆獨勢力的支持減弱,強調在處理“朝核問題”時的“克制”,對日本東亞外交政策開始重視并給予批評。(2)繼續鞏固美日、美韓同盟,加強東亞地區美軍的裝備質量。(3)由美國的忠實盟友以色列來代替美國處理東亞的一些敏感事務和問題②,一方面轉移以色列對中東問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緩和美國與東亞區域大國間的利益沖突。
  我們把上面歷數的各個時期進行歸納,從中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美國在后冷戰時期東亞戰略的一般特點和規律,盡管后冷戰時期美國對東北亞地區的定位和政策尚未成形,內容多變,但其中仍然表現出明顯的共同點:(1)日本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首要戰略伙伴,美國與東北亞地區的非盟國戰略都是依賴美—日—中、美—日—俄這樣一種形式來構建,從而確保對華和對俄力量上的優勢。(2)中國是美國最看重的東北亞力量,既是伙伴也是對手,既倚重又遏制。(3)朝鮮半島、臺灣海峽的局勢維持現狀最為有利,既可以形成“安全困境”③(Security dilemma),以牢牢地拖住日、韓,使之留在美國聯盟的陣營中,又可以掣肘中國,使之難以在亞太區域和全球事務中與美國直接對抗。(4)石油安全一直是美國東亞戰略的一條看不見的主線,只要危及到這一主線,美國便不惜采用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手段來進行干預和保證。而從未來的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層面來看,盡管美國對東北亞區域合作沒有明確的政策和戰略規劃,但實際上,美國東亞政策中的共同點已經概括了美國對東北亞合作的基本政策框架,即未來的東北亞區域合作:①不能削弱日本的核心地位;②區域內要有對中國進行制約的力量;③確保朝韓問題和臺灣問題的現狀;④不涉及石油安全,尤其中國要擱置南沙問題。
  二、美國影響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因素
  美國為貫徹實施其全球戰略,無疑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以便對其戰略指向地區施加影響。一般說來,這種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因素,即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安全因素。而在不同地區或不同的時期則有不同的影響因素的組合。與針對歐洲盟國的重視共同價值觀取向的戰略不同,在美國對東北亞的影響因素中,更加偏重的是硬力量因素的支配和主導作用,而軟力量(如文化因素)則處于次要和輔助的地位。
  1.文化因素
  在美國的東北亞戰略體系中,文化一直被看作是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安全因素所產生的一個直接后果[15],因此,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并不會左右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方向,只會對具體進程產生推進或是阻礙的影響。美國的文化可以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是傳統文化,即美國文化的基督教文明的屬性;第二是當代文化,即美國文化的資產階級文明屬性。在美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這兩部分文化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力。從美國傳統文化來看,基督教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和羅馬,而希臘文明是講究協作主義的,希臘最初是由一些城邦國家組成的松散體系,根據《荷馬史詩》對特洛伊戰爭的描述,當面臨外部文明(波斯帝國)的入侵時,希臘各城邦國家能夠通過必要的條約和協定迅速的形成同盟,共同履行責任和義務,并以弱勝強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從美國自身文化發展的進程來看,協作和同盟也一直是美國文化的主題,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國組織還是冷戰時期的北約直至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構建都蘊含著這一文化的影響。美國的當代文化是資產階級文明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滲透著濃郁的美利堅精神,其核心是自由、平等、博愛的思維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理想。從美國文化的內容來看,不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當代文化都沒有對國與國之間的協作與聯合的排斥性。而且,從東北亞核心國家的文化傳統來看,同屬儒家倫理文明的范疇,其既與基督教文明存在相和諧的一面,又保有自身迥異于基督教文明的獨立性,因此,除非美國的價值觀已經完全融入東北亞國家民族文化的內涵,否則其影響力就只能是間接的、有限的。
  2.經濟因素
  經濟關系是國際關系的基石,美國是第一經濟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資本大國,通過商品和資本的紐帶,美國的經濟影響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東北亞國家自然不能超然于美國的經濟影響力之外。經濟因素影響力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貿易、投資、經濟形態(結構)、多邊經濟協調能力。從美國與東北亞的經濟關系來看,美國對于東北亞國家的經濟影響力舉足輕重。
  (1)貿易。貿易是商品流通超越國界的一種結果,貿易的影響通過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而傳遞到其每一個貿易伙伴,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國家的貿易條件、國際分工的地位、國內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政策。根據表1提供的相關信息來看,在總量上,美國與東北亞國家間尤其是中、日、韓成員間的貿易規模非常龐大,而且東北亞國家對美貿易幾乎都存在巨額順差;從雙方商品的結構上看,美國與日、韓間的主要產品表現出很強的產業內貿易的特征,但在具體產品的技術水平、制造工序和產品類型上存有差距,東北亞國家的產業已經成為美國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而在與中、俄的貿易中,則表現出很強的互補性,而且必需品構成貿易的主要部分,需求彈性小,賣方(美國)更易控制交易的條件和方式。因此,美國在貿易層面上對于東北亞國家和地區擁有很強的影響力。
  F8R318.jpg
  (2)投資。投資是資本的運動超越國界的一種結果,投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要比貿易更直接、更有效,與分析貿易的影響力一樣,對于投資影響力的考察也將分為兩個方面: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一般來講,投資的影響力是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的正比函數,而投資結構則是投資所含科技水平的正比函數。根據表2中的數據,美國在東北亞進行了大量的投資,而且投資產業以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制造業為主。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美國在各國投資的主要產業恰恰是這些國家的產業政策要扶持和壯大的產業,因此,美國的投資也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
  F8R319.jpg
  (3)經濟形態(結構)。經濟形態(結構)指的是一國經濟的主要構成以及在現有結構下經濟各個部分的發展和變化的趨勢。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信息經濟的國家,在其經濟形態中,信息產業逐步成長并且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力量之一,知識已經成為最為關鍵的要素并進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先進經濟形態的形成和完善使美國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找到了方向,另外一方面也為其他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供了空間和市場。具體到東北亞的國家來看,美國這種先進的經濟形態也將對東北亞地區的大國產生深刻的影響:既成為東北亞國家學習的榜樣,又將為東北亞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契機,可以給日本提供產業升級的空間,對韓國實施產業轉移和資本支持,為中國提供先進的應用技術和廣大的產品市場;既超然于產業結構引起的貿易摩擦之外,又掌控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于股掌之中。從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美國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力。
  (4)多邊經濟協調能力。多邊經濟協調能力來源于三個方面:國家的單邊行動能力、國際間協調與談判能力、國際經濟組織的控制能力。國家的單邊行動能力是指國家在實施自主行動時給其他國家甚至是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美國在行使單邊行動能力上不乏例證,從動輒使用301條款的“大棒”對日本和中國進行恫嚇,到實施《赫爾姆斯—伯頓法》對古巴及其貿易伙伴實施明目張膽的限制都表現出美國擁有的強大的單邊行動能力;國際間協調與談判能力是指一國為實現本國利益而操縱或是訴求國際間進行利益協調的能力,美國在貿易領域中迫使日本等國家實施“自動出口限額”等作法、聯合主要的西方盟國組建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貿易禁運的“巴統”組織、構建并主導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都是美國具有較強國際間協調與談判能力的體現;國際組織的控制能力是指一國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國際組織管轄框架和運行機制上的影響能力,美國一手締造了戰后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三大組織之中,美國無一不是居于絕對的控制和主導地位。而中國是世界銀行貸款的最首要的受益者,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日、韓也有賴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俄羅斯正在積極地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大陸和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即臺灣)也正處于與國際貿易通則和慣例的磨合之中,美國對于國際經濟組織的控制和影響能力也必將轉化為對東北亞國家具體的主導和控制能力,也即,美國對于東北亞區域多邊經濟協調能力十分顯著。
  3.政治因素
  美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其“民主”理念和政治思想一直主導著聯合國宗旨、原則和行為。美國左右著世界現行政治格局的走向和價值判斷標準,掌握著地區沖突和民族爭端的性質和處理原則,支配著國際政治領域內的獎懲勛罚的標準和對“主權”等重要概念詮釋的權利,毫無疑問,美國具有全球性的政治影響力。在東北亞地區,美國還介入中國的臺海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人權問題、法輪功問題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和平演變”,插手朝鮮半島的統一進程,操縱日本和平憲法的修正和國際政治地位的提高,控制著“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走向和進程,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具有很強的政治斡旋能力和影響力。
  4.安全因素
  安全因素的主要的分析指標是軍事能力和聯盟能力。從軍事能力上看,美國擁有140萬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和核武器庫,美國的洲際導彈可以從本土打擊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龐大的海軍艦隊游弋在浩渺的大洋之上,2006年美國的國防預算達到了4108億美元,占全世界軍費開支的50%!美國還在致力于向太空發展武裝力量,NMD和TMD把戰爭決勝的關鍵引入外層空間;在“9.11”事件之后,美軍接連取得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旋即在與東北亞臨接的西太平洋展開代號為“夏季脈動04”的軍事演習,7大航母戰斗群齊集亞太,規模空前。而自聯盟能力上看,美歐的“北約”組織將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力量集團聯系在一起,至今仍以“東擴”和“南進”的方式拓展自身的勢力范圍;在亞太,美國始終保持三大軍事安全同盟,即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澳同盟,另外還與東盟國家大搞軍事合作,直接或間接地控制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等海上生命線;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甚至為國際社會所懷疑的伊拉克戰爭,美國都能找到恰當的利益支點,組建合乎需要的同盟力量。同時,美國還左右和支配著世界對于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基本觀念,一方面美國帶領世界進入以反恐為核心的后安全時代,另一方面美國在使用傳統安全力量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從目前來看,美國的安全因素的影響力無論是在東北亞還是對全世界都構成了支配性的力量。
  綜上所述,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影響力的四個方面之中,除了文化因素的作用稍遜以外,其余三個方面都擁有著強大的支配力量,也就是說,美國的東亞戰略對于東北亞區域合作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東北亞區域合作的路徑也必須考慮美國在東北亞區域的政策框架。
  三、基于美國因素考量的東北亞區域合作路徑選擇
  從后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戰略的演進中,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對東北亞地區的關注,這里既包括美國長期以來在東北亞地區政策上形成的四個基本點,也包括一些過去所沒有的內容。如對中國和俄羅斯政策的變化。特別是“9·11”事件以后,無論是在謀求對華政策的緩和方面,還是在中亞地區尋求來自俄羅斯支持方面,都表現出了積極主動的態度。這無疑對于東北亞區域合作是有利的,或者說東北亞區域合作進入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
  但是,即便如此,東北亞區域合作仍然不能超越美國東亞戰略的基本框架,美國給予東北亞國家的正是這樣一個“霍布森選擇”,一旦超越,美國將會利用其政治、經濟和安全上的影響力實施強大的干預,從而為東北亞合作的進程帶來嚴重的阻礙。基于這種判斷,筆者認為,在一定時期內東北亞區域合作可以定義和可供選擇的路徑只能是:
  1.合作中確保朝韓問題和臺海問題的現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并不急于解決朝鮮問題,盡管存在朝鮮重新啟用寧邊石墨反應堆和遠程導彈試射等危險行為,美國也仍然堅持在政治對話的框架中解決問題。而韓國雖然立志于和平解決統一問題,但從目前的進程來看,無論是官方的盧武鉉還是民間的現代集團都處于一個接觸階段,沒有明確的統一綱領和核心政策體系,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尚無法取得有效的進展。而由于美國在韓國的重要軍事存在,以及韓朝力量對比的明顯失衡,朝鮮的武力統一也只能是夢想。朝韓問題的現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不會出現重大的突破,即使開始了區域合作的進程,也不會對此問題帶來什么根本的影響。
  而臺海問題則一波三折,繼2004年臺海危機之后,2005年隨著連戰、宋楚瑜、郁慕明等泛藍陣營的領導人接連訪問大陸,成為了大陸與臺灣的對話之年、破冰之年與和平之年。而至2006年,陳水扁等頻繁在統一的問題上制造事端,又將處于上升期的兩岸局勢推向復雜化。中國大陸并非一定要在近期解決臺灣問題,只要臺灣各派政治力量堅持國家統一的道路、只要沒有外來勢力插手臺灣事務,中國政府還是有信心、有耐心對待臺灣問題的。從兩岸的政治訴求和力量對比的現狀來看,只要美國一如既往的信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減少對臺獨勢力的支持,維持臺海兩岸的現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2.不涉及石油安全,尤其中國要擱置南沙問題
  中、日、韓三國都是世界上的能源消費大國,但是,由于日、韓兩國是美國的盟國,其對美國石油安全不僅不會削弱,而恰恰是美國在東北亞維護石油安全的重要依賴力量,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中國。美國對中國威脅石油安全的担心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自2003年起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石油第二消費大國,也是世界石油的第二進口大國,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威脅美國石油利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第二,中國島嶼扼守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的咽喉地帶,直接危及美國石油運輸生命線的安全。而從中國的立場來看,首先,中國政府強調可持續發展與和平崛起,對世界資源的分配更主要的是依賴于經濟力量實現獲取,對依賴大量資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長進行限制;其次,中國政府一方面注重對國內石油的勘探和開發,另一方面拓寬石油進口渠道,在與俄羅斯談判的安大線艱難脫困后,積極與哈薩克斯坦接觸,籌建新的石油來源基地,并沒有與美國核心的中東和北非利益相沖突;第三,對于南沙群島的問題,中國的一貫政策是擱置爭議、合作開發,這一點也并沒有與美國的政策相悖馳。而在東北亞區域合作完成后,隨著中、日、韓經濟關系的進一步密切,對于區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區外資源的合作開發都將取得新的突破,對某些戰略性區域的問題在政治協商和經濟協調上也將更有效率。因此,東北亞區域合作也不會給美國的石油安全帶來新的隱患。
  3.不能削弱日本的核心地位
  這個問題是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從經濟實力上看,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技術力量先進、資本充裕、擁有強大的跨國公司力量,應該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核心國家。但是,由于日本在對待二戰歷史上的態度、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不負責任的表現以及自1991年開始并持續至今的經濟衰退使日本在充當核心國家可能性上大為削弱。而中國,由于經濟持續高速穩定增長、“人權”狀況和政治民主化的進一步改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強大政治影響、具有高度國際責任感的民族情節使之更加具有充當核心國家的實力。韓國政府也明確提出了要做未來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主導國家,其依據是與美國及區內國家良好的關系、經濟結構上承上啟下的樞紐地位以及高度的國際責任感。在這樣一個情勢下,日本要想成為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惟一核心,事實上已經變得不可能,未來的東北亞區域合作,將極有可能是中、日、韓三國核心的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體系。
  4.區域內存在對中國進行制約的力量
  這種力量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是制度力量,構建東北亞區域合作,必然要訂立國家間的大量的經濟貿易一體化的條約與協定,組建超國家的共同意志機構,也必然要讓渡部分自身的經濟主權,每一個區域一體化的成員都有義務來遵守這些制度,中國也不例外。因此,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可以在具體制度的安排上參考來自美國的意見,但制度的主要框架要由東北亞國家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合作目標來予以設立,從而在保持區域合作動力的前提下減少來自美國的担心和阻力。其次是實體力量,即通過區域內的某些國家或國家集團來制約中國,結合第3個原則筆者認為,美國最理想的實體力量就是日本,因此,未來區域合作中,中日關系既統一又對立也將是一個長期的主題。同時,綜合第3與第4個原則,筆者可以進一步推論,未來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中、日、韓三個核心的關系也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以美國為核心、日本為結點的兩個獨立三角形的組合。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基于美國政策框架的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基本路徑。與此同時,為了促進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長期和穩定發展,還有必要做好如下兩方面的事情:
  其一,減少美國在東北亞戰略具體政策上的不穩定性。美國對外戰略的變化來源于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和要求,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利益集團是由那些擁有相同或相似經濟、政治利益的且在外部條件變化時而致使既得利益遭受損害的群體或階層。而同時由于公共選擇悖論④,使得僅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集團的意志上升為公眾或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導致美國東亞戰略的具體政策出現了搖擺和背離。在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觸動美國某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也間接地促使美國的某些政策走向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反面。如何能夠兼顧美國每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制度體系和浩繁的政策措施的組合。從原則上看,在我們的總體合作方案上可以整理出四條思路:
  (1)從個別商品的自由化開始,漸次發展到整體自由化的思路。在東北亞的區域合作中選擇個別的、對于區域合作存有重要價值但是對區外影響較小的商品開始,既能較快地取得區域合作的突破,為合作的深化積累必要的信任和經驗,也可以減少外部的阻力和干擾,防止在合作中成員優勢的增強而在短期內吸收大量的美國產業,而招致美國產業“空心化”的恐慌。從國際上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發展來看,大約也都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歐盟從煤鋼聯營和原子能合作開始,北美自汽車及零配件起步,而在東北亞地區比較適合的產業是鋼鐵、交通工具和機械設備。
  (2)自核心國家間的合作開始,漸次擴大為整個區域合作的思路。三個核心國家都與美國經濟有著重要的聯系,根據美國商務部的2005年統計資料,中美、日美、韓美雙邊的貿易額分別達到了2 853億美元(美出口418億美元)、1 935億美元(美出口554億美元)、715億美元(美出口277億美元),如果不計算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分別成為美國的第一、第二和第七大貿易伙伴,經濟發展緊密聯系、休戚相關。因此,自與美國矛盾較少而且存在巨大經濟利益的核心國家首先起步,然后在與美國逐步協調的基礎上,把成員擴展俄、蒙、朝等外圍國家,從而實現東北亞整體區域的合作。
  (3)立足于推進區域內合作的發展,但著力于區域外的組織和機制的思路。東北亞國家在積極準備推進區域合作的同時,還必須借助區域外的組織和機制來消除誤解、取得共識、打開局面。如東盟10國與中、日、韓3國的“10+3”機制,在為東北亞國家與東南亞國家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同時,還為中、日、韓三國提供很好的會晤機會,“10+3”組織的早餐會已經成為東北亞核心國家間交流信息、溝通思想的重要機制,而且并沒有受到美國的指責和干擾。類似的組織和機制還有很多,如APEC組織、亞歐會議,等等,都可以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也可以成為東北亞經濟合作獲得國際支持的重要力量。
  (4)推行經濟合作優先發展的跛行戰略,擱置對美國利益觸動較大的政治和安全合作的思路。在歐盟的發展史上,在其前30年里,歐盟國家一直專注于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既沒有推行政治一體化,也沒有開展安全一體化,但其對成員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卻成就斐然。東北亞國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從其合作中獲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而并非要形成什么實力集團來爭做多極世界的一極,因此,東北亞區域合作中應專注于經濟合作的發展,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必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刺激美國右翼勢力的敏感神經,徒生麻煩。
  其二,降低美國因素對于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影響力。根據第二部分對于影響力的分析,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安全因素都存在有各自特定的作用區域和作用效果,但還存在許多共同的邊界甚或是力量疊加的區間⑤,因此,這三大因素的并集構成了對影響力總體作用。而文化影響力作用是對其他因素在自身特定領域內作用的復合。這樣,最有效的降低美國影響力的方法既不是降低美國在東北亞的經濟影響力,也不是刻意摒除美國的政治影響和削弱美國的軍事安全同盟的力量,恰恰是原來我們在研究和實踐中最為忽略的部分——文化因素影響力。這樣一個結果的出現,使我們對降低美國影響力如此棘手問題的解決難度大大減弱了。一方面,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擁有極深的文化淵源,在文化傳統上基本上屬于儒家倫理文明的范圍,與基督教文明既不像伊斯蘭教那樣嚴格對立,又不像猶太教那么融入,在文明的和諧共處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為東北亞國家有效地擺脫美國的文化影響準備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文化影響力的降低或是說文化利益的減少并不像經濟、政治、安全等實體利益減少那樣會直接觸動美國國內某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文化影響力的降低更多的是一種虛擬的感受,而不會產生具體利益分配方面的糾葛和問題。這樣我們有效地降低美國影響力的核心方案就是:通過培養共同的文化理念、文明禮教和哲學思潮來創造東北亞的文化核心,在對美國和其他文化進行揚棄的基礎上,來降低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樣的東北亞區域合作路徑,既能夠滿足美國東亞戰略對于東北亞合作的要求,又可以規避和超越美國在戰略方向和具體政策上對于東北亞合作的限制,不失為一個兼具現實性和應用性的合作之路。
  總之,美國是一個擁有全球戰略的國家,而東北亞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東北亞的區域合作,是一個始終受到美國因素影響的區域合作,正確的考量美國對東北亞國家的戰略和政策取向,是我們規避和超越美國因素的重要前提,而深入地分析美國影響力及其作用機理,則是我們推行正確的策略和方案,取得區域合作突破和成功的重要保證。當然,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關鍵仍然在于區域內國家間的彼此互信和團結努力。
  收稿日期:2006-10-20
  注釋:
  ①美國對日本經濟力量的借重尤其表現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日本獨立為戰爭承担了1/3的軍費,但同時也使日本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從東亞走向亞洲。
  ②如根據美國2006年度的對臺軍售案,所出售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但與此同時,以色列對臺軍售明顯增加,甚至能“完全抵消美國軍售不足的負面影響”。
  ③也稱做安全與權力的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即一國為了自身的安全,需要獲得越來越強大的力量來抗拒外來國家的威脅,而國家自身的強大又會給別國帶來安全上的不確定性,也迫使其加強自身力量或投靠某種聯盟來進行抗拒,這樣一種有害于世界安全的惡性循環競爭即為安全困境。
  ④即在條件變化時,有可能給全體公眾帶來的福利增加遠大于小部分利益集團所遭受的損失,但由于利益優化公眾的搭便車心理,并不會給該項條件的變動決策提供支持,反而最后由小部分人(利益集團)意志左右了決策的方向。
  ⑤這種共同邊界或是力量疊加的區間的表現有很多,譬如經濟問題政治化,在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中,美國轉而訴求在臺海問題、人權問題上施加壓力;或是政治問題經濟化,如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或是政治問題安全化,如美國的在政治上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但實際上美國卻在軍事安全上大力扶持臺灣,推行兩岸的均勢戰略,等等。
財經問題研究大連82~90F8世界經濟導刊何劍/姜周20072007
東北亞/區域合作/美國因素
在影響東北亞區域合作的諸多原因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自于美國的影響。本文從探討美國東亞戰略的演進著手,歸納出在后冷戰時期多變的東亞戰略中所堅持的主線。然后分析了美國因素對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影響,最后提出了基于美國因素考量的東北亞區域合作的路徑選擇。
作者:財經問題研究大連82~90F8世界經濟導刊何劍/姜周20072007
東北亞/區域合作/美國因素

網載 2013-09-10 20:58:18

[新一篇] 世紀之交:海外華文文學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理性-非理性動力結構  ——黑格爾歷史理念片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