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譯文] 今夜我們在此別離,不知何時才能聚首舉杯言歡,如同昨夜我們在月下暢飲。
[出典] 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注:
1、《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
遠送從此別, 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 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 寂寞養殘生。
2、注釋:
奉濟驛,在成都東北的綿陽縣。
嚴公,即嚴武,曾兩度為劍南節度使。762年(寶應元年)四月,唐肅宗死,唐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因之前已寫過《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故稱“重送”。律詩雙句押韻,八句詩四個韻腳,故稱“四韻”。
空復情:言斯人遠去,惟留青山在此,離情依依。
月同行:月下同行。
列郡:指東西兩川屬邑。
三朝:指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
出入榮:指嚴武不管出守外郡或入處朝廷,都身居高位。
江村:指成都浣花溪邊的草堂。
獨歸:指詩人獨自送別歸去。
殘生:指余生。
3、譯文1:
送你遠行,從這里我們就要分別,分別后青山依舊,離情卻倍增。何時才能重聚,把酒暢飲?昨夜我倆還在月下同行。各郡府的百姓都謳歌、挽留你,你在三朝任職,一生多榮耀。送走你后,我獨自回到江村,孤單寂寞地度過我的殘生。
譯文2:
遠送嚴公,已經到了綿州奉濟驛了,從此別離,雖然路邊的青山依舊,但自己的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昨夜月下,我們依依惜別,總有說不完的話。今日一別,我們何時才能重聚,何時才能再次把盞共飲?你兩川治理有方,現在離任,巴蜀各州縣的百姓都謳歌惜別,表達依依不舍之情。你連續在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出將入相,一直都榮居高位。分手后,我還要回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的草堂,想到自己將要寂寞無依地終老余生,心情越發覺得凄楚悲涼。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詩一開頭,點明“遠送”,體現出詩人意深而情長。詩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濟驛,有說不盡的知心話。“青山空復情”一句,饒有深意。青峰佇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幾轉,那山仍若戀戀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終須一別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現了詩人那種不忍相別而又不得不別的無可奈何之情。
傷別之余,詩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潔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別,在月下同飲共醉,行吟敘情,離別之后,后會難期,詩人感情的閘門再也關不住了,于是詩人發問道:“幾時杯重把?”“杯重把”,把詩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這里用問句,是問詩人自己,也是問友人。社會動蕩,生死未卜,能否再會還是個未知數。詩人送別時極端復雜的感情,凝聚在一個尋常的問語中。
以上這四句倒裝,增添了詩的情趣韻致。前人說得好:“詩用倒挽,方見曲折。”首聯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會顯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頷聯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會顯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現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這正是此詩平中見奇的地方。
詩人想到,像嚴武這樣知遇至深的官員恐怕將來也難得遇到,于是離愁之中又添一層凄楚。關于嚴武,詩人沒有正面頌其政績,而說“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說他于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處朝廷,都榮居高位。離任時東西兩川屬邑的人們謳歌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言簡意賅,雍雅得體。
最后兩句抒寫詩人送別后的心境。“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獨”字見離別之后的孤單無依;“殘”字含風燭余年的悲涼凄切;“寂寞”則道出知遇遠去的冷落和惆悵。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嚴武的真誠感激和深摯友誼,依戀惜別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作這首詩送好友嚴武,既贊美嚴武,也發出他自己“寂寞養殘生”的嘆息。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所以心中那種依依不舍的別離之情,不必再用言語解釋。這首詩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沉郁,情真意摯,凄楚感人。
6、杜甫被稱為“詩圣”,由來已久。宋代詩人楊萬里稱他為“詩之圣者”,就連對杜詩有些微詞的明代人楊慎也稱杜甫為“詩圣”。“詩圣”是杜甫的特制桂冠。到了清朝末年,梁啟超則稱杜甫為“情圣”。詩主性情,性情是詩的生命根基,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說的就是性情對于詩的重要意義,梁啟超把杜甫稱為“情圣”也是中肯之言。的確,老杜是個性情真誠、敦厚、深摯的詩人,他對國家民族、妻子兒女、兄弟友朋,有一副披肝瀝膽的血誠之情。誠如梁啟超所說:“像情感這么熱烈的杜工部,他的作品,自然是刺激性極強,近于哭叫人生目的的那一路,是三板一眼的哭出來,節節含著真美。”“哭叫人生目的”,是說杜甫的情感強烈而真摯;“三板一眼的哭”,是說杜甫善于抒寫真情。這應該是“情圣”的全部含義。上面的這首五律,就可見其一斑。
唐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四月,玄宗、肅宗先后去世,代宗即位,七月,召西川節度使、成都尹嚴武入朝議政。這對杜甫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事情。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吐蕃虎視眈眈,伺機進犯。西川與吐蕃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嚴武是個很能打仗的將軍,吐蕃人怕他。那么,嚴武一旦離開成都,吐蕃就會乘機犯邊,這是其一。其二,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期間,生活上得到嚴武的資助,與嚴武結下深厚的情誼。對于這樣一位防御吐蕃的戰將、情投意合的朋友的離任,杜甫是于心不忍的。他給嚴武送行,從成都啟程,向北送出二百多里,直到綿州(今綿陽)以北的奉濟驛,才依依訣別,即興寫成這首五律,傾吐心聲。
首聯陡發感嘆,為全詩定下惜別的基調。“遠送”二字緊扣題面的“奉濟驛”,此處離成都已有二百多里。如此遠送,正是由于難舍難分,惜別之情已然凸現紙面;再加上“從此別”三個字,便依稀聽到了他的啜泣之聲。“此”字,既有空間意義,又有時間意義——此地一為別,重逢是何處?此時一為別,再會是何年?在那萬方多難、風煙彌漫的時代,分離包含著永訣的可能。何況,嚴武此行,要經過那危險的巴山古棧道。種種憂心增強了離別的不忍。第二句,“青山空復情”,乃是移情入物,把無知無感的青山看成有情有意了。綿州北面是東西走向的巴山山脈,杜甫向北望去,但見山巒重疊,密密層層,那陣勢似乎是要擋住嚴武的去路,多情地把他挽留,一如自己此時的心情。這是審美活動中的一種感情移入現象,癡情的詩人常會產生這種心理,把個人的情感移入本無干系的自然物中,感覺它們是在與自己同喜同悲。杜甫《新安吏》寫縣吏征點少年當兵,家屬送行,一片哭聲,杜甫深為百姓的遭遇而傷感,詩中寫道:“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聽到青山也在大放悲聲,也是這種移情入物的心理反映。唐代詩人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寫道:“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看到崖州城周圍重疊環繞的群山,感覺它們是在有意阻絕自己的歸路。當然,移情入物的“物”不限于青山,大千世界的萬物,皆可成為感情移入的對象。杜甫《北征》,寫詩人經過千里艱難跋涉,終于活著見到家人,悲喜交集,抱頭痛哭,“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回蕩的松濤、幽咽的泉水,與人的哭聲混合在一起,這是將情感移入于松聲和悲泉了。
如果說,青山在杜甫的眼中有意挽留嚴武,已然見出杜甫的惜別之情,那么“青山空復情”的“空”字,更把這種感情推進一層。“空”字既是寫實,又是寫意。王命在身,嚴武不得停留,則此情已屬徒然。而一旦盛情落空,就會掀起更大的感情波瀾。所以,這個“空”字是包含著作者深重的嘆息的。總之,首聯點題,明揭主旨。
杜甫律詩的章法,一般說來,四聯的布局可用“起、承、轉、合”來概括。頷聯的內容應該是“承”,就是承接首聯的意思,并且把首聯的意思進行拓展。“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是承接“空復情”的,既然挽留不住,那就要設想離別之后的情事了。作者想到的是何時才能與嚴武重逢,共同舉杯暢飲,共同乘月暢游。作者設想的重逢場面頗具典型性,酒與月是使詩友快意的最佳風物選擇。這種選擇寄托了杜甫的美好愿望,也加重了此刻離別的惆悵。此其一。其二,作者把“月同行”這種雅事冠以“昨夜”,從而與“幾時”構成了互文。“幾時”是前瞻之詞,“昨夜”是回顧之語;“幾時”既領“杯重把”,又領“月同行”,“昨夜”既領“月同行”,又領“杯重把”。這樣一來,這十個字既是對未來重逢的設計,又是對以往情誼的回顧。就是說,昨夜我們在月光之下攜手暢游,在月光之下舉杯暢飲,這美好的情事何時才能重現呢?互文的使用,造成文字的精簡,也加深了感情的包孕,使詩味更加醇厚。其三,“昨夜月同行”仍然是使用移情手法,月亮與人同行,人走月亮跟著人走,這本是人的錯覺。在這里,作者把這種錯覺情感化了,把月亮寫得多情多意,給他們的暢游照明。這樣就寫出作者與嚴武相處的快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寫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說湖光月色照著他的影子,多情地把他送到了剡溪。這也是移情的運用,寫出天助人愿、得游名山的喜悅來。但杜甫此處的移情于月,并不同于李白那樣停留在喜悅上,他是在以樂事寫憂愁,他是在嘆息這種與嚴武月下暢游的快樂,此生何時再有?所以,越是寫此時之樂,就越能加重離別的不忍。清人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頸聯,依律詩的章法,應該是“轉”。“轉”是指內容上的轉變,內容上的轉變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情感的轉折(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惜別轉為勸慰),也可以是筆墨的變化(例如杜甫《登岳陽樓》由寫景物轉為寫人事),還可以是其他,總之是不再順著頷聯的意思去寫。杜甫這首詩的頸聯是由前四句寫離情別緒轉為寫嚴武的功德,暗中交代離情別緒產生之原因。“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兩句以高度精煉而又生動形象的筆墨概括了嚴武的功勛業績。“列郡”是說嚴武此行所經過的郡縣,“謳歌”是說列郡的吏民在歌頌嚴武的功德,“惜”是說吏民對嚴武的離任表示惋惜。就手法來說,這一句是屬于側面下筆,即通過他人對嚴武離任的反應,來映襯嚴武的功勛業績。下一句“三朝出入榮”則是從正面下筆,直書嚴武的功勛業績了。嚴武歷任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為官,出將入相,無比尊榮。這是一位在亂世中彰顯文韜武略的英雄人物,他在掃蕩安史叛軍、收復兩京中立有戰功,尤其是在鎮守蜀地、抗擊吐蕃中名聲顯赫。此前,他做過東川節度使;這次,他是以西川節度使的職守被朝廷召回;一年以后,東西兩川合并,他第三次入蜀,以黃門侍郎(宰相)的身份做劍南節度使。朝廷之所以連續三次讓他來鎮蜀,就是因為他作戰猛、狠,能夠牽制吐蕃的軍力,使吐蕃不敢貿然入侵長安。他曾率領大軍西進,擊潰吐蕃七萬,奪回當狗城,使吐蕃聞風喪膽。杜甫在嚴武死后曾寫詩這樣評價嚴武:“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雪山,在成都西面,是抵御吐蕃的屏障。雪山在人們心中出現的“重”“輕”變化,是由于嚴武的“來”與“去”而產生的,這是用詩的語言表達出嚴武鎮蜀的重大意義。
這一聯的內容雖是對前面兩聯的轉折,字面上不再寫惜別,但也不是完全與上面的內容斷裂,而是暗中交代作者的離情別緒何以如此濃重,這樣一位鎮蜀大將離任而去,蜀地的安危問題,將重重地壓在杜甫和蜀地人們的心頭。所以,這一聯是對上面所寫的離情別緒做出原因上的交代,是由情緒層面轉入理性層面,有了這兩句,上面的離情別緒才顯得出之有因,同時也使這種情緒顯得更加深沉。由此可以見出,所謂“轉”,乃是字面上轉,而詩的意脈卻不轉。
尾聯在章法上應該是“合”,所謂“合”,就是綜合全篇的內容,讓情感有所歸結。歸結情感,可以有多種方式,有以寫景結情的,有以議論結情的,有以敘事結情的。杜甫的尾聯用敘事方式來收結情感:“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是設想與嚴武訣別之后,自己所過的寂寞生涯。“江村”,就是杜甫的成都西郊草堂,由于草堂緊靠著浣花溪,故稱江村。“獨歸”二字,回應著第一句“遠送從此別”,行進者上路,送行者獨歸,章法細密。“獨”字實為一篇之“詩眼”,具有總括全篇、畫龍點睛之妙趣。作者之所以對嚴武依依不舍,之所以看青山則青山挽留,看明月則明月同行,之所以苦盼與嚴武重逢,就是因為別后的孤獨難以忍受。作者先畫龍而后點睛,如此用筆,顯得水到渠成,成功地收結了一篇之主旨。另外,這一聯連續使用三個具有愁苦情調的詞匯——“獨歸”“寂寞”“殘生”,造成了濃重的凄苦氛圍,從而把作者的情感推到極致。
從這首詩的所寫,我們具體感受到了杜甫確實是深于情感的詩人。杜甫不愧“情圣”的稱號。就拿友朋交誼來說,杜甫對友朋之情的珍視程度,是其他詩人難以達到的。一部杜詩清晰地記載了杜甫一生對友朋的誠摯情感,凡是曾經交結的人,他是感念終身的。他不停地用深沉而細致的筆墨,或憶往事,或作悼詞,都寫得感人肺腑。不妨把他和李白作個比較,杜甫年輕時曾與李白有過一段交往,“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交誼可謂深厚了。但是,兩人分手之后,李白僅在近期內寫了三首懷念杜甫的詩,熱乎勁兒一過,就把杜甫完全遺忘了。杜甫則不然,他與李白離別之后,就不斷地寫詩深情懷念,直到晚年還在為李白的命運担憂,所作詩篇共計十三首之多。就詩篇的情感深度來說,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人生需要真情。真情無限美好。“情圣”杜甫永生。(作者:韓成武 來源:名作欣賞)
7、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古代文人詩中有酒,酒中有詩.酒與詩好象是一對孿生兄弟,結下了不解之緣。文人墨客飲酒時吟詩,賦詩時飲酒。其情、趣、態因人、因時、因事而迥然各異,意趣妙生,其品行,個性,愛好,信念無不生動而含蓄地傾注在詩詞中.現錄部分詩句,略一分類,和大家共同賞析之。
一. 飲酒吟詩之情
(一).豪情
酒氣沖天,激情如火,豪氣如虹,其浪漫情懷在詩中盡情言表:
唐.李白: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獨酌之二>>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襄陽歌>>
唐.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壯游>>(因有此句詩,郭沫若稱其為酒豪)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飲中八仙歌>>
元.羅貫中: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與笑談中.<<三國演義.卷頭語>>
魏.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
唐.韓愈: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用奈明何。《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二).歡情
古人云:“酒為歡伯,除憂來樂”《漢.焦延年,易村.坎之兌》,飲酒賦詩,歡聲笑歌,樂不可支:
唐.杜甫:自吟詩送老,相對酒開顏。《宴王使君宅題》
唐.岑參: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王駕: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社曰〉
宋.辛棄疾: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西湖.遣興〉
宋.王安石: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示長安君〉
宋.陸游:豈知還復有今年,酒肉如山賽春社〈豐年行〉
宋.韋驤:勸君更飲一杯酒,一月人生笑幾回.<勸酒>
(三).友情
以酒會摯友,賦詩表真情。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相思相憶感概多:
唐.杜甫: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贈衛八處士〉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唐.賈至: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送李侍郎赴常州〉
明.謝肇制:馬上相逢須盡醉,明朝知隔幾重山〈錢塘逢元龍〉
宋.黃庭堅: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寄典幾復〉
(四).鄉情
借酒抒表:流浪異鄉之思鄉之情,想念親人之懷故之切。傷感惆帳,難以言表:
唐。杜甫: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
唐.杜牧:有家歸不得,況舉別君觴。〈池州春前送進士蒯希逸〉
唐.韋應物: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師諸弟〉
宋 李清照: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鄉思〉
宋.范仲淹:飲此一杯酒,浩然思故鄉。〈義士行〉
唐.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
(五).愛(戀)情
縱酒賦詩,撫今思昔,表達對伊人的愛慕和思切:
宋.王洗: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光>,離恨天涯遠.無奈云沉雨散.<憶故人>
宋.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以無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西江月>
宋.魏夫人:波上清風,畫船明月有歸后,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點絳唇>
(六).悲情
往事不堪回首,悲情欲絕;感嘆世事蒼涼,悲不可言;飲酒欲罷不能,無法面對:
宋.陸游:把酒不能飲,苦淚滴酒觴.<江山對酒作>
唐.李白:停杯投箸不能言,拔劍回顧心茫然.<行路難三首其一>
宋.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
唐.韋莊:一曲離歌兩行淚,不知何地再逢君.<江上別李秀才>
民國.王國維: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采桑子>
明.徐煙:十年別淚知多少,不道相逢淚更多.<酒店逢李大>
(七).報(愛)國之情
詩人把酒臨風,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感概萬千:
宋.陸游:一杯且為江山醉,百萬呼盧跡已陳.<倚樓>
元.元遺山:倚劍長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橫波亭>
民國.于佑任:低徊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壬子元月>
清.潘繆:著書歲月穹愁老,對酒山河感概多.<寄顧茂倫>
8、即將離別這生活且學習了將近十年的小鎮自是憂郁難當,一時間像喘不過氣的金魚,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終于,在那個大霧漫天,紅葉凋零的清晨,我還是得隨父母選擇好人生的去路。往夕至交好友朝著車將臨奔往的方向,向我最后地揮了揮手,我沒有落淚,一是因為男兒有淚不清談的顧慮轟嚨轟嚨地在我心里焦躁地蹦著,像萬獸驚奔;二是為了讓送行者不至于難過得尬尷。但感傷的堤防始終難以平定這秋蕭凄,古人的“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的故人分離的離舍難當之情還是悄然而至。幾個人相擁著哭成一片。爸爸媽媽都忙些勸慰“以后還會回來的,不要這樣了。又不是不能再見面,還會回來的”在爸爸與友人的拉扯中還是上了車。引擎發動了,啪的一聲車門帶上,世界開始后移。我爬起身反跪在坐椅上,透過后窗再度眺望。朋友們漸漸遠了。翻身下來,剛剛平靜下來的眼淚因為心酸再度泛濫,充斥眼帶。雙手捂面。一時在這搖晃的車廂里除了爸爸媽媽打成一片的安慰聲,仿佛靈魂都是空蕩蕩的。捂著的雙手再也挽留不住嗚咽時的沉靜,“哇”我如嬰兒般依偎著媽媽大哭起來。這哭聲驚起了司機的憐澤,微微調過頭,同情地說“還會再見的,不難過。”長吐一口氣“小孩子很懂得感情。”
9、杜甫有詩: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年輕時讀此詩只覺意象極美,技巧極高;當朋友遠去不歸時再讀此詩,心中潸然,意象技巧均不再重要,而情感如漆似膠,無法割舍。人生要承受的東西很多,承受朋友永別,乃重中之重。原本山間小路,明月流水,一路歡歌,一路說笑;忽然只剩一人踽踽而行,其孤獨使小路幽長明月清冷流水無聲;我們對人生的感受多數時平庸,只有當景況回天無術時,才知痛楚,才知人生有短有長,有歡愉有惆悵。(馬未都)
10、太空中那塊“離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頭,一跟多情的人類接觸,它的生命就開始豐富起來。本來無情的月,卻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許多民族,文明的、野蠻的,都有著古老的關于月亮的神話。這些神話,從現代觀點看來,不幸不但沒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證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現代的教育家緊張,在講述的時候忘不了補充一句“那是假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月亮……”這一聲“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現代那種“科學月亮”實在太要命。
不過月亮所交的朋友當中,也不是全都冷面無情。它運氣很好,交上了一個真正愛月的民族,那就是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在文學作品中賦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話。月亮照著漢朝的宮殿,照著唐朝的長安;也照著統一飯店,照著違章建筑,從古代到現代,一直安慰著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們這個民族認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學上不朽的名畫。李白描繪著“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畫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長安城必須靠月光裝飾才夠美,最好整座都映著月光。杜甫畫的則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滾滾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動的月光!田園詩人王維畫得不錯,他在《桃源行》里畫松樹,畫房子,不夠,再添一個月亮就使全盤美化起來:“月明松下房拢靜”。松樹本身不夠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學上的“月亮圖畫”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張九齡畫的那大幅的壯麗的文學圖畫,也很使人動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中國人來說,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國人喜歡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老人家做人豪邁痛快,心情激動的時候怕人說他是瘋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熱鬧,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張“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說過“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愛月,跟月對酌。王維彈琴的時候,月亮伴著他,“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月亮是中國人永恒的朋友,真摯的朋友。
中國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張泌說月亮會關懷人,是一位癡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正因為這樣,中國人面對明月的時候,往往情緒波動,好像躺在心理治療診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鄉,遠地的親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連著接下去的那兩句,誰不會吟,誰不能解?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老杜之心,千萬人之心。王昌齡想得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還有盧綸,也有“萬里歸心對月明”的感觸。
跟月有關的詩句,中國人愛念愛記,“月落烏啼霜滿天”呀,“煙籠寒水月籠紗”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呀,今起來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關,美。
我們的中秋節,又叫月亮節。這一天,我們愛月的民族覺得自負,因為我們靠歷代作家詩人的努力,已經賦予那塊作太空流浪的大石頭不朽的生命。中國人把月亮迎接到現代,中國的月亮沒有一絲的礦石味兒。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