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蒼天造就我雄才偉略就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盡亦有失而復得之日。
[出典] 李白 《將進酒》
注:
1、《將進酒》李白
《將進酒》 李白
將(qiāng)進酒 {樂府詩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án)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注:某些高中教材也用作:“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注:人教版高中教材也可作“傾耳聽”)
鐘鼓饌(zhuàn)玉何足貴(注:此處也可作“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注:也有版本為但愿長醉不用醒或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斗酒十千恣(zì)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注:此處也可作“言錢少”),徑(jìng)須沽(gū)取對君酌(zhuó)。(徑須:直截了當。)
五花馬,千金裘(qiú),呼兒將(jiāng)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2、注釋、譯文見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3、賞析見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和朋友相聚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于是借黃河水以起興。你難道沒有看見,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東海,永遠不回還。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早晨還是滿頭青絲,晚上已變得如雪一般。
詩篇發端用兩組排比長句,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闊大,仿佛天風海雨迎面撲來。前兩句從空間上放大,后兩句從時間上壓縮。詩人寫黃河,總是極盡其宏大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等,基調是壯。這次卻有“不復回”之嘆,可謂壯中有悲。那是因為融入了年華易逝之感。以流水喻時光易逝,古已有之。如《論語》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漢樂府《長歌行》說:“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其時李白正值青年,并非“白了少年頭”,而顧鏡自悲,是在說人生易老,一朝一暮,何其快也。回首往事,功業未成,更易有人生短促的悲嘆。但這種悲嘆,在李白筆下,頗有慷慨豪邁之意,不是凄凄慘慘,而是呼號奮發。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悲嘆雖然不免,但悲觀不是李白的性格。在他看來,“白發如絲嘆何益”。雖然政治理想不如意,但難道因此而消沉嗎?人生得意之事,又哪里只是這一點呢?得意也罷,失意也好,都要盡情享受生活每一天。與朋友聚會暢飲,即是“盡歡”之一。因此他說:人生在世適意高興之時,就應盡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
這種豪情,不僅是性格使然,也來自詩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自信,他說:既然老天造就我這棟梁之材,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這一方面表明詩人渴望用世,同時又說明懷才不遇。不過他相信,一旦時機到了,自己就會志得意滿,大有作為。這種樂觀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氣概,一直伴隨詩人終生。
詩人曾“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后來“黃金散盡交不成”。雖如此,他并不以為意,他堅信自己終有用世的一天,因此即使“千金散盡”,身無分文,乃至一時潦倒,又算得了什么。
既如此,在這相聚的時候,就該烹羊宰牛盡情歡樂,一定要喝上三百杯。詩人豪情畢現,他要于酣暢淋漓的痛飲中,享受人生快意。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詩人興之所至,禁不住要歌之詠之: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喝呀不要停,我為你們唱一首歌,請你們側耳為我細細聽。“杯莫停”,有的版本作“君莫停”。
這一段短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于變化,而且正如席間勸酒的話,具有生活色彩。至此,狂放之情趨于高潮,詩的旋律加快。
岑夫子、丹丘生,都是李白的好友。岑勛生平不詳,曾隱居在河南鳴皋山。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寫給他的詩多達十余首。從“疇昔在嵩陽,同衾臥羲皇”來看,兩人曾共同隱居過一段時間。嵩陽,即嵩山之陽,這是元丹丘的主要隱居地。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玉”形容食物像玉一樣精美。這里借指達官貴人。詩人說: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并不值得珍貴,我但愿永遠沉醉而不再清醒;自古以來,那些圣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惟有寄情美酒的人才留下美名。
詩情至此,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激憤。“鐘鼓饌玉”的生活,詩人不以為然,言下之意,一些人雖然富貴如此,卻無德無能;以他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卻懷才不遇。然而,現實如此,他又能怎樣呢?既不愿在清醒中痛苦,則只好在醉酒中尋求解脫。看看那些古來圣賢,又有多少得遇知音,為人賞識呢?說古人“寂寞”,其實也是在說自己寂寞。既如此,還不如逃于醉鄉,快快活活。“飲者”,決非一般酒徒,而是酒中圣賢。“惟有”,不過是憤激之辭。自己雖然一時寂寞,做個無奈的“飲者”,但詩人堅信,以己之才,定會留名于世。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大概是作為主人的元丹丘,恐怕李白飲酒過多,便故意說沒有錢買酒了,李白卻不肯罷休。他反客為主,豪放之態畢現: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只為著盡情歡樂嬉戲;主人啊,你為什么說錢不多呢,只管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暢飲;這五花寶馬、千金狐裘,且叫孩子拿去換回美酒,我要與你們豪歌痛飲,消解這萬古煩愁!
三國時的曹植曾被封為陳王,他才華橫溢,但常常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最終沒能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后又遭兄、侄猜忌,雖志向遠大,終究郁郁不得志,死時年僅四十一歲。李白既欣賞其人,又同情他的遭遇。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兩句,寫的是一個貴族青年,無所事事,只有以斗雞走馬,歌舞飲酒為樂,借以消遣歲月。實際上寫的就是他自己,抒發不受重用的悵怨之情。李白在詩中用“陳王”故事,暗中也有這個意思。“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情猶未已,突然又迸出最后一句,與開篇之“悲”相呼應。“萬古”,言愁的深廣,非一人一時一事之愁,而是古今皆有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痛苦與憂愁。“五花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言其名貴。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句詩表明詩人盡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自己的才能終將得到發揮,因此應該高歌痛飲。這兩句聲調高亢、意氣豪爽,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
5、著名學者汪宏華日前全新講解唐詩《將進酒》,他認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八年的李白不是在酒中沉淪,而是超越,從“飲者”升華成了“隱者”。他的勸酒是隱語,意在奉勸世人從物質享樂的泥潭中走出來,轉向精神追求,最終實現比經濟繁榮更高級的文藝復興。汪宏華還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指雄才偉略或李白自身的詩才,而是較為低級的體能與感性思維。這種賺錢的本能人人都有,所以接下來是“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對此不屑一顧,他崇尚的是文藝創作之才。原文如下:
提起《將進酒》,人們大都會想到李白懷才不遇,如蕭士赟所云:“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果真是這樣嗎?我認為李白在后世遭受的冷遇和誤解比唐朝嚴重得多。事實上,自從李白經歷一番宦海浮沉,發現自己的志趣和才干不在仕途以后,便不想做一個政治人,只想做一個文化人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即是明證。“圣賢”代表李白早年的政治偶像,“飲者”代表他當下的文化理想——既飲且隱。文化人關注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其聲名自然比謀求現實利益的圣君賢相更高。所以,此時的李白(51歲)是憂國憂民,而非個人的懷才不遇。
那么,在寫作《將進酒》的天寶11年(752年),國家一派文治武功、人才濟濟,李白何憂之有呢?
恰恰是因為社會太繁榮昌盛了!李白在隱逸八年之后,冷眼觀察到當時的物質財富已經過剩,國民急需要補充精神食糧,提高文化素養。他寫作這首詩的目的便是呼吁朝野上下做這方面的思維轉變。在李白看來,金錢不是人生的目的,是用來實現精神價值的工具。當然,飲酒也不是人生的目的。在這里,酒已經成為了文化的外在形態,成為了金錢與詩賦轉換的媒介。先用錢買酒,再用酒激發人的靈感,寫出好的作品,譬如詩中的“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譬如《將進酒》作品本身。假設這種詩酒唱和的現象能蔚然成風,社會必然就會從經濟繁榮走向更高級更偉大的文藝復興。
飲者之李白無比浪漫,隱者之李白又無比理智,他意識到文藝復興只是一個美麗的夢,不可能實現,所以最后感嘆——“與爾同消萬古愁”。此愁同時也昭示唐朝將不進則退,陷入萬古不變的興衰輪回。
盡管李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卻是一位天才的哲學家、預言家。話音剛落,天寶14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盛極而衰。究其原因,正是國家過于偏重物質積累,過于偏重感官享受。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即來自于文化教養。
遺憾的是,我們后人全然沒有發現李白的成長與覺醒,不知道他已從政治轉向了文化,從詩歌轉向了哲學,以至于只給他留了一個“詩仙”的飲者之名。另一個隱者李白則比圣賢更寂寞。
需要說明的是,詩的標題“將進酒”乃是隱語,與享樂無關。第一,李白棄錢取酒,且飲且吟,說明他已將酒從財、色、氣中分離出來,當成了琴、棋、書、畫、詩的伴侶,歸入了精神的范疇。第二,他的飲酒、斗酒也不是單純的喝酒,而是泛指詩歌創作之前的閱世采風。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狠命勸人飲酒,實是希望人們抓住青春年華努力學習,不要等到“高堂明鏡悲白發”;他狠命勸人散錢,實是希望人們不惜一切物質代價追求藝術理想,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事實上,李白的詩也主要是來自于現實的生活體驗,而不是酒精刺激;他的錢也主要是花在探朋訪友、游歷山水,而不是買酒。
那么,李白為什么要佯裝成醉生夢死的模樣呢?因為他已經由飲入隱,不想干涉時世了。所謂大隱隱于“酒”。
后人另有一處誤解是,將“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材”當成雄才大略或者李白自身的詩才。實際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前后因果的關系,與上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樣——因為“天生我材”,所以“千金復來”。意即,天生我們這副身板、這份才干是有作用的,是能夠重新掙得錢財的。“材”在這里是特指一個人獲取物質財富的體能和感性思維,與詩歌創作能力無關。李白認為,賺錢是一種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低級能力,而藝術才能是需要后天引導和培養的高級智慧。相當于感性思維之上的理性思維、靈感思維,這種才能不能賺錢,相反需要投入大量的光陰與金錢,而且最佳年齡一旦錯過,不能重來。它產出的是藝術作品。
毫無疑問,無論是李白的文才,還是其他人的雄才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出自后天的千錘百煉,所以李白的“天生我材”不會是指這種才。
現在看來,李白之才的確不是人人具備,他準確預測到了文藝復興萬古不會在中國出現,直到21世紀的今天,也仍然偏重經濟建設,以物質繁榮作為國家強大的唯一標準。李白啊,請與我同消萬古愁!
6、有一位詩人,說出了一句哲人與商人都不太能說出的話。這位詩人是李白,那句話是“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的《將進酒》,通篇寫的是“醉”和“愁”,但內中卻有兩句極有力度、極為慷慨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怎么復來,李白沒有明說,一首小詩也不可能展開論述深奧的社會思想,只能靠我們去想象與推理了。
“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前提,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李白的邏輯,是正確邏輯。只要是人才,只要在社會上能立得起來,只要能在官場商場行走自如,游刃有余,聚財可以,散盡了錢財再聚也可以。如果不是“材”,或者是“材”卻“不為用”,那么說“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說大話了。許多的紈绔子弟,將家業一敗而空,最后淪落為清寒之士了,或成叫花子了。讓他們重振家業,重新致富,幾乎沒有任何希望。比爾蓋茨大約知道他的子孫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志向與能力,所以,他在許諾身后將百億多美元家產捐給社會后,沒有要求或者希望子孫們重新掙回來。
7、詩壇豪杰李白在《將進酒》中留正職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更成了今天人們肯定自我和鼓勵他人的至理名言。
看來,老天既然"生"我來,必有所用。可以想象,李白說此語時的飛揚神采和灑脫豪邁!盡管李白一生并不順利,但可貴的是他有這種自信心。更可貴的是,李白這話說的是自己,卻鼓舞了他人。
細想一下,老天"生"下每一個人,不論男女,無分賢愚胖瘦,不管貧富貴賤.雖然人生之旅有別,但只要努力,不被困難嚇倒,的確,每個人必有其用武之地!
李白有過拮據的困難,有過失業的無奈,也有過貶官的打擊.但是,他豪爽樂觀,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響亮聲間,而且還瀟灑自信地進取,怎不讓人欽佩感慨!
撫今追昔,今日青年常嘆息讀書苦,工作難生不逢時.更有甚者,為豆大的小事竟然跳樓自殺!這些人沒有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更無瀟灑的情緒樂觀的態度和戰勝困難的斗志.
我們大家應該積極進取,決不要放棄努力,"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皆可成舜堯"!做人要有一個進取的心態,相信自己充滿著發展的潛力,但首先是要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潛力的舞臺。
其實,成功人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無非是他們更自信一些,更勤奮一些.只要你和他們一樣,充滿自信,舍得吃苦,那你也一定能創造出輝煌業績!
8、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每次成功與失敗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成功時當歌,失敗時也要一笑置之,逆境是人杰的搖籃,磨難是成功的良伴,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凱的琴鍵。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找到讓自己失敗的原因所在,逐漸學會及時有效解決問題。當自己堅持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個信念時,發現自己活的很精彩。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