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人生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荀子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場看,這個批評是中肯的。的確,莊子在天與人的相互關系上過分向自然傾斜。在莊子看來,人“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倉”、“似毫末之在馬體”(《莊子·秋水》。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應該遠離人世而回歸自然。
  我對片面宣揚天人合一總是存有疑慮。如果人類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原始的平衡,我們大概還處在草莽未開的原始狀態。其實,在原始時代人與自然并不和諧。自然并沒有那么多的溫情。人,時刻處于各種無法控制自然力的威脅之下,為保存生命而奮力拼搏。在社會發展中,對歷史田園詩般的浪溫主義回憶是對現實生態惡化不滿的虛幻反映。
  毫無疑問,人應該改造自然。對象化的能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力量。人類正是通過改造自然,社會才得以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恩格斯就曾經批評費爾巴哈“消極崇拜自然,如醉如癡地膜拜自然的壯麗和萬能”的自然觀。當然,人不能過分陶醉于自己對自然的勝利,因為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勝利中也不斷受到自然的懲罚。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是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也是當代重大的現實問題。
  要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有個正確的視角。我們不能簡單比較人的力量與自然的力量誰更強大有力。很顯然,與自然蘊含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仍然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座人類建造的摩天大樓,無論怎樣高大,仍然不能與泰山的雄偉相比,人類可以填海造地,可是與地球的陸地面積相比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強烈的地震、火山的噴發、巨大的臺風都能使人的創造物毀于頃刻。可是,人類自身的創造物,是自然界原來所沒有的東西,它顯示了人類不同于其他任何動物的創造力。人類遭受自然災害,但人類可以進行災后重建,并不斷尋求避免自然災害的對策。
  因此,在人與自然關系的世界觀問題上,我們應該堅持科學性,正確理解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反對“人類中心論”。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正如地球或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樣。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特殊的一部分。是依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作為生物中的一個類,并不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人決不能把自己變為地球上單一的存在物。唯我獨貴只能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但是在價值觀上,人當然是以人為出發點或者說以人類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為要以是否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生存為最高標準。在價值問題上,人只能站在人的立場而不能站在任何動物和植物的立場考慮利害得失。當然,真正具有科學性的價值觀不能單純建立在人的欲望、需求的基礎上,而必須以科學為依據。
  科學與價值的統一是我們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們要根據這個原則從哲學和科學技術不同層面深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探求最合理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不能把完全屬于人類社會的范疇,如平等、權利、人道主義濫加在動物和植物身上,企圖用“上天有好生之德”、“眾生平等”來喚醒人的“良知”,這不是科學的態度。我們還是需要正確的哲學觀點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系列論述,需要各種科學特別是環境科學知識。在人與自然的三種關系中: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都應該堅持科學與價值的統一,不能只強調一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自然界作為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壓倒它作為審美對象。人類重視自然的效用、重視對自然的認知,而越來越難感知自然的美學價值。
  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現為鄉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說,鄉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業。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同時也在進行著鄉村城市化的進程。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的進步過程。可是城市不斷侵吞鄉村,也就是人類日益遠離自然,不斷發生城市化的諸種弊端。人被擠壓在城市狹小的空間中,變為城市動物。城市奪去了農村風光,奪去了人類對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當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環境惡化。環境問題不單純是人的審美能力喪失的問題,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問題。環境危機是人的生存危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身的生存,保護子孫后代,這已經不是文人騷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們要使我們的環境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而不能是僅僅作為取之不盡資源的倉庫。只有自然作為人類適宜自下而上的環境才可以具有審美價值。一個為工業污染的河流與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適宜生存也不會產生美感。
  人來自自然,除了在死亡的意義上人注定不能回到自然。因為人是社會存在物,他注定要生活在社會之中。農村的現代化是必然趨勢,也是進步的趨勢。我們雖然為城市化的某種弊端而苦惱,但農村也非天堂。城市與富裕、文明相聯系,而農村與貧困、落后相伴隨。人們還是不斷想方設法離開農村而流入城市。這樣,人不斷遠離自然風光而投入囂鬧的塵世。在社會進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為實踐對象、認識對象,又培育人們對自然的審美能力,這不單純是個哲學問題,而首先是個社會問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矛盾的加劇,自然的商業價值遠遠超過它的審美價值,應該是使人更接近馬克思主義,更接近社會主義。馬克思曾經預言,只有共產主義才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當然,我們現在離這個目標還相當遙遠。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并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不能離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而獨立得到完滿地解決。
《光明日報》京B④N2生態環境與保護陳先達20012001 作者:《光明日報》京B④N2生態環境與保護陳先達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21:01

[新一篇] 自然、生命與文藝之道  ——對中國古代文論中“道藝論”的考察

[舊一篇] 自然環境理念與民法典制定  物權法的環境保護功能:理念與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