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及人的價值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的本質、人的價值是人學研究的中心內容之一。這兩個概念的正確規范,對人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十分重要。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如何看待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呢?
      一、關于人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人學有其形成、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共產黨宣言》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全面創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批成熟著作。正是在這個時期,他們批判了在“人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異化”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把抽象的人作為歷史的基礎,批判對人的抽象理解,批判把共產主義變成愛的囈語,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科學地闡述了現實的人及其物質活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性、個性與階級性,從而科學地解決了人的本質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1)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人的本質是一種過程質。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不是永恒不變的抽象物,它是在文化—社會存在的特殊條件下產生和形成的,是人的對象性的物質創造和精神道德創造的結果。因此,人性、人的本質是歷史的范疇。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時候,尖銳地指出:“蒲魯東先生不知道,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頁。)他主張,不僅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且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的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馬克思著重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這些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題。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著自己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適應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遙遠的形式)的制約”。這里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9、30、31頁。)他批評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生產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而生產勞動方式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人的本質力量及其多樣性也隨著人們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的發展而不斷展示出來,愈來愈充分,愈來愈豐富。因此,人的本質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僵死的、靜止的。“不管是人們的‘內在本性’,或者是人們的對這種本性的‘意識’,即他們的‘理性’,向來都是歷史的產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67頁。)。人的本質是一種過程質。
  (2)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一種系統質。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馬克思不僅指出人的本質是其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且闡述了社會關系總和的內涵。馬克思指出,不論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口的生產,“都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并且指出“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馬克思與過去的舊哲學家不同,他不是把人的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中的某一個方面孤立出來,當作人的本質規定,而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把它們綜合起來,確定人的本質。馬克思承認人的本質中的自然因素,認為它是人的本質的物質承担者。但是,馬克思決不把這些因素平等并列。他明確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頁。)可見,在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兩個因素中,馬克思更強調社會因素的主導作用。馬克思還具體分析說明了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層次性、主從性,區分了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以及民族關系、階級關系、家庭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等。他把物質關系看作思想關系的根源和基礎,進而從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把它當作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原初關系,并把它歸結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的本質,并不是由這些關系中的一個關系或一些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全部這些關系的整體決定的。人的諸多社會關系的總和,使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表現出極其不同的五光十色的人性品格。因此,人的本質既不是單純自然的,也不是單純社會的,既不是單純理性的,也不是單純感性的、本能的、非理性的。人的本質是一種綜合的系統質。
  (3)人的本質是相對的,多層次的質。現實的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多重性,決定了人的本質的相對性和多層次性。人不僅作為現實的個體的人存在,而且作為群體的、階級的、民族的人存在,還作為類的人存在。因此,人不僅具有個性、群體性、階級性、民族性,而且具有共性。個性就是處于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不同社會活動的個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和屬性,它是由許多個性特點構成的某種統一整體。這里,人的自然稟賦、先天素質是其個性的自然生理前提,而個性是由人體活動于其中的整個社會關系的總和造成的東西。人的本質正是通過個性表現出來的,脫離了個性,人的本質就抽象化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從來不否認個性的存在及其意義,而且主張創造條件促進個性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僅肯定個性,也肯定人的群體性、階級性、民族性。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分裂為群體、階級。共同的社會存在和階級地位,決定了不同群體、階級的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決定了他們共同的本質,使他們具有共同的群體性、階級性。不同民族處于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它們的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道路,造成它們之間不同的特點,形成不同的民族性。群體性、階級性、民族性對于個體的個性而言是共性的東西,而對整個人類而言又是個性的東西。這里,不論是借口發展個性,而否認、抹殺群體性、階級性、民族性,還是借口群體性、階級性、民族性,而否認抹殺個性的發展,都是錯誤的。重要的是研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個性和階級性的關系,以及如何創造促進個性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我們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階級作為整體已被消滅了,因此,研究人的群體性,例如工人階級中不同群體的群體性,農民中不同群體(采用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農民群體、走進鄉鎮企業的農民群體、離鄉進城的流動農民群體、仍然過著傳統耕作生活的農民群體等)的群體性,知識分子的群體性,研究這些不同群體的本質特征,研究形成這些特征的現實條件,研究它們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從而創造適當的社會條件,促進不同群體的人的本質的合理的、完善的發展,尤其是一項重要任務。馬克思在承認個性和階級性的同時,也承認人的共同本性。“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頁。),就是說,都具有作為人的共同特性。人的共性既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共同的穩定的因素,又指不同個人、群體、階級、民族?間普遍聯系的因素,它是貫穿于人類心理、習慣、思維、行動中的人類共有的特征和傾向。諸如群聚性、人際間的可理喻性、人的類意識等等,都是人類共有的東西。否認人類的共同性,單純強調階級性,或者單純強調人類共性,否認階級性,都會給社會主義制度帶來巨大損失和破壞,這已經被歷史事實所證明。長期以來,在對待人的問題上,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只講階級性,不講個性和共性,把階級性絕對化,使階級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內在本質,從而成為某些陰謀家玩弄權術、實現個人私欲的工具。這是我們絕不應該忘記的歷史教訓。
  (4)人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質。人的本質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也是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并且是在社會實踐中改變和完善的,因此,人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充分肯定人的現實性和主體性。人要成為主體,就必須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人的主體性就表現在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人要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就要能夠支配自然,要支配自然,就要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成為社會的主人。所以,人的本質現實化的過程,也就是人類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過程,而人類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過程,也就是把人的本質力量由潛在變成現實的過程。沒有人類的社會實踐,就不可能有人的本質。人類正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逐步走向成熟,不斷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改造,在完善自我本質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人類的更高發展水平,最終達到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完滿境界。
      二、關于人的價值
  價值屬于關系范疇。價值是表示事物具有滿足某種需要的屬性、作用和意義的概念。“‘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頁。)在西方哲學史上,價值概念出現較晚。近代哲學家休謨和康德從倫理觀上論述過價值問題。但關于價值的確切規定和系統理論的出現是近代晚期的事情。它首先出現于經濟學理論中,然后擴展到其他領域。19世紀中期,德國哲學家洛采(1817~1881)最早提出哲學意義的價值概念,19世紀末,出現了獨立的價值哲學。今天,價值已經成為許多學術領域使用的普遍概念。
  關于人的價值,國內外的專著和論文已有過不少說法。我認為,要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問題,必須區分以下幾個范疇,即人的價值本身,價值實現和價值評估。
  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指人由于其自然和社會存在而具有的利用客體滿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某種需要的能力。這里說的由“自然和社會存在”形成的能力,既指由于人的自然存在使人具有的先天素質和稟賦,也指人的社會存在,主要是社會實踐使人具有的能力,例如由于家庭熏陶、教育、社會實踐、交往使人具有的能力。不同的人的自然和社會存在不同,他們所具有的滿足需要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他們的價值才不同。一般說來,人所具有的滿足需要的能力愈容易獲得,它所含有的價值量就愈低;反之,這種能力愈難形成,它所含有的價值量就愈高。這里,價值的主體是人(以自身、他人、社會形式出現),價值客體是因其自然和社會存在而具有滿足某種需要的能力的人,價值是作為價值客體的人對作為價值主體的人(群)的有用性。因此,人既是目的,又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由于真實存在的是真實的個體,所以,就真實的個人的價值而言,人與人之間是互為手段,互為目的。這正是人的價值范疇不同于物的價值范疇和一般價值范疇之所在。只承認人是目的,否認人同時也是手段,是根本不現實的,片面的,因而是荒謬的。一個人人都只想把自己當作目的,拒絕作為手段的社會,只存在于唯心主義哲學的幻想之中,在現實中是根本不能存在的。這里的問題不在于拒絕把人作為手段,而是要拒絕那種蔑視人、把人僅僅當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東西”的非人道主義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世間的各種價值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注:《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2頁。),人的價值是最高的價值,人是最有價值的存在。因此,要尊重人,珍惜人,愛護人,相信和依靠人的無限創造力。認識人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要努力奮斗,不斷提高自身的價值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爭取自身權利的信念、勇氣和自覺性,要同一切輕視人、奴役人、踐踏人的行為作堅決斗爭。這里,一個重要的原則問題,就是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每一個人都盡可能高地具有價值量并最大限度地使其實現出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主張創立共產主義的新型社會制度,從人的價值角度說,正是為了使人最大限度地具有價值并實現其價值。
  人的價值的實現。人的價值通過實踐而獲得實現。任何一個具有價值的人,都要實現其價值。而要實現其價值,必須對其實現方向作出選擇。人對其價值實現方向的選擇,就是價值取向。不同的人將自己的價值付諸什么方向,這取決于他的世界觀,特別是取決于他的價值觀,即他認為什么東西有價值,什么東西無價值,什么東西值得追求,什么東西不值得追求。具有價值的人,在選擇了價值取向之后,就會全力以赴去實現其價值。為滿足個人需要的實踐實現的是個人價值;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實踐實現的是社會價值。這兩者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關的。其所以相區別,是因為個人雖然是組成社會的分子,但個人并不是社會,他有著一些特殊的需要,這些需要常常不同于他人,也不等同于社會的需要。其所以相聯系,因為個人必定處于社會之中,離開社會人就不成其為人,更談不上價值,而人在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客觀上同時也部分地滿足了社會的需要。這里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完全對立起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或者片面強調人人都只應該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無視社會價值,或者片面強調人只應該實現社會價值,而無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先進階級的先進人物,總是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統一于自己的社會實踐中。他們正是在為實現其先進的社會理想的斗爭實踐中,滿足他們所代表的階級的歷史需要,實現著他們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實現著他們個人的社會理想追求,實現著他們個人的價值。無數無產階級的革命先輩,正是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把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在他們為全民族的解放、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英勇奮斗的過程中,不僅實現著他們的巨大的社會價值,也實現了巨大的個人價值。
  價值實現范疇的重要特征是其社會實踐性。離開社會實踐,任何價值都不可能實現。不論在哪種社會制度下,都是如此。這是因為只有處于社會中的人,才能有效地使用客體,而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有效地使用客體,才能實現其價值。社會實踐是價值實現的基礎和保證。那些企圖脫離社會、完全憑個人好惡塑造自己的人之所以碰壁和失敗,就在于他們不懂得價值實現的社會實踐性特征。他們不懂得,任何價值的實現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如果不具備起碼的社會條件,價值量再高的人,其價值也是無法實現的。我們日常談到的人才浪費和人才積壓,就是由于社會沒有給這些人提供適應發揮其才能的起碼條件,造成的社會不公和社會浪費現象。其次,任何人價值的實現都是一個過程,離開社會的實踐過程,就不可能實現人的價值,而任何社會實踐都離不開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都必須處于社會的各種聯系、關系之中。排除這些聯系和關系,就使社會實踐失去實現的基礎,而沒有社會實踐,人的價值實現就是一句空話。人的價值實現,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創造性本質的體現,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化。而這種現實化必定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完成現實。再次,人的價值取向,正是在社會實踐中加以檢驗、修正的。作為過程的價值實現,由于各種原因會遇到種種障礙和困難,這些障礙和困難有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人充分發揮其主體創造性,就可達到預期的目的,實現其價值追求。但有時遇到的阻礙和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這是由于人的價值取向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種情況下,人面臨兩種選擇,或者改變自己的價值取向,或者在規律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人的創造性發揮,總離不開社會歷史提供的客觀現實條件。所以,離開社會實踐這個基礎,任何價值都不可能實現。
  人的價值的評估。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反映到主體觀念中,形成主體對客體是否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的肯定或否定判斷,這種對客體的價值屬性的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人的價值的評估,就是根據一定的原則,對人實現出來的價值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價值評估的本質特征是評估活動中的主觀意向性起主導作用。所謂主觀意向性,指由于人們不同的需要反映到人們意識中形成的主體的目的、愿望、情趣等觀念因素。人們正是根據滿足自身和社會的需要的程度,對客體作出價值判斷的。個人、群體、階級、民族和社會正是根據其自己需要獲得滿足的程度,對人作出價值評估的。某個人、群體、階級、民族和社會認為有價值、并賦予其一定程度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的人,在另一對立的個人、群體、階級、民族和社會看來,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并且不給他(她)以任何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在對人的價值評估上,處于不同階級地位的人,有不同的價值標準。當然這是就階級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場合說的。把這一點絕對化,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各階級都不可能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這也是不正確的。有些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團結一致以民族的形式體現出共同的價值追求,這在中外歷史上都不乏其例。但是,只有歷史上最先進的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才能以最徹底、最科學的態度和標準,對人的價值,包括歷史人物,作出正確的價值評估,這不僅因為無產階級的利益,它的徹底解放同全人類的利益和解放是統一的,從而使它不從一己的私利出發,作出價值評估,同時,還由于無產階級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從而使它掌握了最科學的觀察和分析社會和歷史的思想武器。
  價值評估的主觀性特征,是價值判斷和認知活動的原則區別。認知活動要分辨真假,其目的在于求真,認識客體的本質和規律。而價值評估是要區分善惡,目的在于有用。正因為如此,日本創價學會第一任會長牧口常三郎在其《價值哲學》中,堅決把真理從價值范疇中剔除出去,認為價值概念由得、善、美構成,明確地把價值定義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但是,把認知活動與價值判斷完全隔裂開,不僅是說不通的,也是做不到的。人們對客體的評價總是以對客體的正確認知作基礎的,受認知的校正或影響。不可能設想對于價值客體沒有正確和清楚的認識,會對它作出公正、真實的評價。這里,價值觀是人們進行價值判斷的原則。而價值觀就是人們對什么東西有價值、什么東西值得追求的總觀點,它是包括價值標準、價值目的、價值理想等要素在內的一個觀念體系。人們的價值觀是由人們的社會存在和需求、理論觀念、思想信仰、社會狀況、時代歷史特征等因素決定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是否推動歷史進步、社會發展、認識提高,是評價人的價值的重要尺度,特別是評價人的社會價值的唯一尺度。不論在什么時代,其價值實現推動歷史進步、社會發展和認識提高的人,其主體價值就大,反之,就無價值或是負價值。先進階級的價值追求,由于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因而具有進步作用。落后的乃至反動的階級的價值追求,由于其違背歷史前進的方向,因而起到阻礙歷史進步的反動作用。
  總而言之,只有把人的價值、價值實現、價值評估區分開來,才能從理論和實踐上科學、客觀地說明人的價值問題。如果將它們混淆在一起,必然把問題搞亂。
文史哲濟南36~41B1哲學原理張鼎國19981998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是一種過程質;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一種系統質;人的本質是相對的、多層次的質;人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質。要正確認識人的價值的問題,必須區分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實現、人的價值的評估這三個范疇。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價值實現和評估張鼎國,中共中央黨校成人教育學院教授。郵碼:100091。 作者:文史哲濟南36~41B1哲學原理張鼎國19981998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是一種過程質;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一種系統質;人的本質是相對的、多層次的質;人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質。要正確認識人的價值的問題,必須區分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實現、人的價值的評估這三個范疇。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價值實現和評估

網載 2013-09-10 21:54:47

[新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現實

[舊一篇] 人的認識的主體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