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譯文]   我經營家產惹得人們笑話,不知我只想在湖邊無泥的地方幽閑散步而已。

  [出典]  蘇軾  《南歌子》

  注:

  1、 《南歌子》 蘇軾

   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2、注釋:

    沖:冒著。

    栩然:歡樂暢快的樣子。

  3、譯文:

    山中下雨我會冒雨去喝酒,傍晚的晴好天氣我便和衣而睡。不知道報時的鐘鼓幾時響起,酣睡甜夢中,我如蝴蝶一樣歡樂暢快。

    人老才盡,還無法實現歸隱的志向。我經營家產惹得人們笑話,不知我只想在湖邊無泥的地方幽閑散步而已。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此詞從“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到“求田問舍笑英雄”都充分展現詞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當時蘇軾才28歲,也是其仕途之第一任——鳳翔為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恰逢頑固冷面的上司陳公弼。陳公平日對蘇軾嚴厲近苛,屢挫其少年銳氣。而其所居之地有一凌虛臺以觀風景,便請蘇軾為其作記刻石。于是蘇軾用《凌虛臺記》把第一次仕途受挫的郁悶情緒展露無遺: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世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

    蘇軾之意顯然是暗諷陳公欲以臺夸世傳世實不足恃。這雖是文章的主旨。但從中我們可以注意到蘇軾此時已經善于“無中生有”,從討論作記,突兀提出“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這一發人深省的問題。然后說凌虛臺此時建成,今后必將毀廢,登臺所見的秦、漢、隋、唐宮殿,無不經歷了興廢成毀的歷史,可見臺殿及人事均“不足恃以長久”,而足以恃者不在于此。由實入虛,化有為無。任何一“物”在茫茫宇宙、歷史長河中都是非常渺小的,如飛鴻踏雪般,是難以留下任何痕跡的,蘇軾于看透中又摻雜著幾分惆悵與落寞。于是蘇軾便從道家思想中尋找出路,從而“無中生有”,得出“我是人間閑客、此閑行”,從“野興”走向“超然”,使其人生充滿曠達高致。

 

 

   6、東坡此詩寫他老來一事無成,想求田問舍置產安居,自嘲自己的無大志。雖不免為一般的英雄豪杰們所笑,自己卻偏愛在那少泥濘的湖邊沙路上,自在散步行走的恬怡閑情。

  湖邊沙路無泥,信步走來,自然輕軟舒適宜人。東坡在此流露著他曠達寧靜疏淡的人生情懷,明凈可愛。免泥行,意謂湖邊幽居生活,少紅塵官場名利牽絆也。

 

 

   7、充分表明了作者的歸隱與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心,而最后的“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則表達了作者不愿與政場的某些骯臟之物同流合污的崇高心境。晴晴雨雨都經過,如今真的是“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

   我也愛湖邊沙路,可哪里是呢?

 

 

   8、作者描寫自己老來一事無成,并無大志,只想求田間舍置產安居,即使被一般英雄豪杰所取笑也毫不在意,自己就是偏愛在那沒有泥濘    的湖邊沙路上,隨意地散步行走。湖邊沙路無泥,信步漫游,輕松舒適。此詩充分流露出作者通達淡泊的心懷。

 

 

   9、是的,經過豪雨的洗禮,濃得化不開的鄉愁無盡無邊的襲來,我這個“老人”只有一個愿望:莊周化蝶、栩然飛去,飛去晚唐或東坡詩里的江南!

 

 

   10、生命并不曾流逝,它只是在歲月的跋涉中,學會了如何收斂。當一粒種子掀開了地
表,把子芽推向未知的世界時,生命所需要的是勇氣。等到翠綠的葉子招搖在和風中,
舞出了欣欣向榮的序曲時,生命的意義已不再是一聲聲的嘆息。

    誰沒有年輕過?人生的步伐,有誰不是在稚嫩、青綠中踏過?唯有綠色漸漸深了,
挺立的枝干才能感受大地的震顫。

    東坡的<南歌子>吟得好:

    “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里栩然胡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山雨未醉,晚晴猶醒,老來方悉天已明。時間一直是我最頑強的敵人,卻也是我親
密的伴侶。過去我曾在將逝的須臾中,爭取過難得的“夢里胡蝶一身輕”。現在求田問
舍,英豪雖無,倒也偏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細看那逗留在青草發梢的晶瑩水珠吧!她何曾自以為出身卑賤?陽光繞過她的嬌軀,
彩虹散發出耀目的明艷。她用腳尖踮在葉片上,急切地露出了秀圓的小臉。山麓的輕風
吹起了,枝葉一陣搖動,一溜煙,從此蹤影不現。

    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徜徉在自然的懷抱,我來自自然,也將去向自然。今天的平
寧也就是來日的心境,無欲無求,卻難抑住我對她的憧憬。在自然中思索自然,自然而
然,我又看到了另外一個天地。

    11、詞中,他冒雨前行,衣服濕透不介意,晚上困了就睡,和衣而臥也沒事。夢里化身蝴蝶,超越現實的自由。向往躬耕的自然生活,做個農夫心自高潔。

  我常想,蘇東坡愛自由,討厭拘束,在他的作品中常有“鶴”的形象,乘風飛翔具俠風柔骨。他討厭政治生活中泯滅自我,唯君是從,可是他又是一個有抱負的人,封建社會,若要投身社會有所作為,唯有做官一條路可行。這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常讓他陷入苦惱之中。他的矛盾,使他游走于理想與現實中間。

  東坡認為,自己必須要担當一點社會責任,為民為社會做些什么。認為自己就是社會中人,來自于社會,必須回報于民眾。蘇東坡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是“此中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意氣風發,找到自我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結合點。有自知之明,不錯位,不越位,所以今人看他,覺得他品行高潔,為人正派,他也真正地活出了自己的個性與風采。

 

 

    12、蘇軾的歸去情結在通判杭州時期便是以對于故鄉的思念為基本內涵的,這從他這一時期的一些詞作中可以得到展現,例如,“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蝶戀花·京口得鄉書》),“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卜算子》),“帝夢已遙思,匆匆歸去時。”(《菩薩蠻•席上和陳令舉》),“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醉落魄•席上呈楊元素》)等等。

    等到蘇軾知州密徐湖時期,故鄉和他之間的距離無論從空間上來說,還是從心理上來說,都是遙遠的,所以在此時期蘇軾的歸去情結由對故鄉拳拳的思念轉向了佳處遲留、隨遇而安的曠達,例如,“故鄉千里歸去,佳處輒遲留。”(《水調歌頭》),“不如歸去,二傾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減字木蘭花》),“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南歌子》)等等。

    等到了黃州時期,蘇軾的歸去情結已不再以故鄉、佳處和歸耕為具體的寄托對象,而達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歸去,一種與大自然融而為一的歸去,蘇軾的歸去情結流動到黃州時期,儼然已成為一個深諳世事的老人,將宇宙人生的一切都已看穿看透,例如,“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不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游。”(《菩薩蠻》),“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哨遍》)等等。而到了蘇軾的晚年,當他被貶謫惠州之后,如果說蘇軾的歸去情結有個具體的寄托對象的話,那么就是“北歸”。蘇軾這一時期的歸去情結也顯得格外凄涼,但見,“見說東園好,能消北客愁。”(《南歌子》),“歸去來兮,吾將南遷安得歸?”(《和歸去來兮辭》),“蒼梧煙水斷歸程。……千古恨,入江聲。”(《江城子》)等等。

    縱觀了蘇軾歸去情結的流動變化過程,有的人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歸去情結應該算作是一種帶有一點避世色彩的、不夠積極的情緒,他怎么能和蘇軾人生態度的曠達扯上邊呢?它又怎么能構成蘇軾曠達的原因呢?“歸來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又怎么如“溪山好處便為家”來的曠達呢?是的,我們很難從蘇軾滲有歸去情結的詞作上面讀出蘇軾人生態度的曠達,但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論述過的,蘇軾的歸去情結是構成他人生曠達態度的原因,而非表現,所以我們又焉能直接從蘇軾的歸去情結中讀出他的曠達呢?一言以蔽之,正是由于蘇軾的歸去情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時仕宦生活給他帶來的壓力,為他的心靈提供了一個進行心靈散步、靈魂解憂的場所,蘇軾的心靈方能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猶有力氣做出“九死南荒吾不悔”與“西北望,射天狼”的曠達與豪邁。

 

 

  13、傳奇是什么?傳奇就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曠達豪邁;就是“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的迷惘而依舊追隨“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的淡泊。

   或許,也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漂泊;或許,也曾凄吟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悲嘆人生如夢、早生華發,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而仍然一樽還酹江月,抒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觀人世間,無如醉中真。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而無如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塌寄須臾的通達與徹悟。

   心如明鏡,卻彌漫著風中的微塵,心如朗月似水,卻依然驚嘆于時間流里飄飛的云。他,銘刻了什么?他用血淚譜寫了神話與傳奇,用人生描畫了一幅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逍遙自得,坦蕩悠閑,用生命傳唱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飄然灑脫。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