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您范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越來越廣泛,一個最明顯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動輒就是“請聽錄音”。“以機代讀”越來越普遍,“教師范讀”越來越少見。確實,“以機代讀”給師生帶來不少好處,它可給學生提供語音示范,可克服教師普通話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可指導學生恰當運用朗讀技巧,同時在教學中也可起到渲染氛圍、陶冶情操的作用。但“以機代讀”是否可以完全取代“教師范讀”呢?筆者認為,范讀是教師從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從教材的字里行間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通過有聲的朗讀,正確地、示范性地表達作者情感的一種方式。教師的充滿情感的朗讀往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當他們在細心聆聽時如身臨其境,陶醉其中,愛其所愛,恨其所恨,乃至達到忘我境界。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內心世界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產生對學習語文的濃濃興趣,教師范讀是讓學生感知教材、生發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以機代讀”不能取代“教師范讀”,“教師范讀”與“以機代讀”相比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一、從師生心理距離角度看,“教師范讀”比“以機代讀”距離小,更易激起師生共鳴。
  “以機代讀”運用的是錄音機或其他影音設備,在學生面前它們就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在學生眼中當然是教師顯得更親切、自然。上語文課,除了注重知識性,同時還非常注重情感性。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作用與功能是不可輕視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有時可使師生心心相通,有時可激活學生思維,甚至可喚起學生的創造欲望。因此,“機”與人(教師)相比較,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較小,在理解上較快求得一致。
  筆者在講授岳飛的《滿江紅》一詞時,課前反復揣摩練讀,授課時充滿激情地幾乎忘我地進行了朗讀,在這當中仿佛自己就是岳飛,不時覺得一股股熱血往上涌;學生聽得也非常認真,那一字一頓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讓課堂一片肅穆;鏗鏘有力,響亮高亢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學生們則昂高了頭,神情悲壯。朗讀完畢學生靜默了兩三分鐘,接著才是一片唏噓,岳飛的悲憤遺憾、岳飛的壯志豪情都寫在了我們的臉上我們的心上,我深信,對于遙遠的宋代將軍岳飛,師生間已達成了不用言喻的共識。這種師生的和諧共鳴是語文課所應追求的目標,也是“以機代讀”難以達到的一種境界。
  二、從教學效果角度看,“教師范讀”比“以機代讀”能更快地提高師生的朗讀水平、理解水平。
  朗讀是將書面語言轉變為形象生動、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朗讀者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激發起內心感受,產生真實的感情,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準確生動地再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再創造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使聽眾身臨其境地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作為語文教師,理應學會朗讀。在平時,讓教師自覺練讀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如果教師們能最大限度地摒棄“以機代讀”的思想與做法的話,“示范朗讀”就會迫使教師不斷地去練習、探索,朗讀水平自然而然就會日漸提高了。
  經常地朗讀,也會促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國有句古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指的就是對語言的理解。語言之美有多種多樣表現:深沉的、輕快的、緊湊的、舒緩的、含蓄的、深刻的等,“都說語言美,唯讀解其味”,通過誦讀,可調動聽覺、視覺、幻覺,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同時從教師指導學生角度看,“教師范讀”也比“以機代讀”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朗讀與理解水平。“學高為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與理解水平,教師范讀是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以機代讀”盡管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對學生而言,他們會認為朗讀者是專家,自己難以模仿。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有感情地讀”,那究竟怎樣才是有感情的、應有怎樣的感情、怎樣去表達這樣那樣的感情,教師對此說不出其中的道理,或自己也無從表現的話,這樣的指導是大打折扣的。
  舉個例子,《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童話,大家都非常同情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但如果認為全文都只有深沉、壓抑的感情的話,那是不全面也不深入的。在文章第二部分,寫小女孩先后四次擦著了火柴,在她的面前出現美好的幻象,使她感到溫暖、快樂、幸福,在朗讀時語速應稍快,音調稍高,充滿驚奇和喜悅。當幻象消失時,小女孩又回到孤苦伶仃、又冷又餓的現實中,這時語速應稍慢,音調應稍低,感情是失望、悲哀、痛苦的。教師正確、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朗讀和聽讀中,師生就會與小女孩一起快樂、一同悲哀,從而有效地貫徹教學目標。
  三、從訓練語感角度看,“教師范讀”比“以機代讀”更易培養、形成教師和學生敏銳的語感。
  敏銳的語感,指在讀寫聽說的語言運用中,能敏銳地感知和辨別語言的正誤、文野、美丑、工拙,以及不同的色澤、風格、情趣。語感是語文能力的基礎,一個人的語感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他(她)語文能力的高低。
  朗讀的過程也是吸取古今中外名家語言精華的過程。朗讀可以積累語言素材,使口語表達語匯豐富;可以借鑒規范的句子,使口語表達簡練;可以學習各種修辭手法,使口語表達更富感染力;可以熟悉語調語氣的變化,使口語表達生動活潑,富于感情。教師自身朗讀、指導學生聽讀,通過反復訓練,“教師范讀”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辨別能力。
  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只憑直覺感受,不過是“國破了,可是山河還在;到了春天,城中草木長得非常茂盛”這些意思罷了。而富有銳敏語感的人讀了上句,就會想到國破了,一切人事、政局以及人民生活,都跟著破壞了;讀到下句,就會聯想到年年雖逢春天而草木深,但此刻人民卻流離失所,城中留者稀少,因此,即使看到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草木,也不由得流下淚來。
  培養語感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吟誦(朗讀)。正如葉圣陶所說“讀文言文的聲調鏗鏘,足以傳出原文的情趣。讀語體文時就同話劇演員在舞臺上念誦劇詞一般,貼合語言之自然,表情、說理,都能使聽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理解。
  四、從美育角度看,“教師范讀”比“以機代讀”使師生更易發現美、感受美、挖掘美。
  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美是一個既抽象又具體的概念,根據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挖掘美主要以感性形象為主體。因此實施美育應盡可能地化抽象為具體,如《春》是眾所周知的一篇美文,通過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才能使師生調動起所有的感覺器官,充分地感受生機勃勃的春景,體會充滿希望的喜悅,甚而挖掘春之美、夏之美、秋之美、冬之美等。“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抓好教師范讀,筆者認為同樣也可以獲得“好語潤心田,美景不勝收”的好處。
  聲情并茂的朗讀是一種自我享受,也是一種開拓心靈境界的藝術。讓朗讀形式重返課堂并走向社會,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讀寫能力,是每個教師應盡的義務。“以機代讀”并非十全十美,“教師范讀”好處多多,在借助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請我們的語文教師多開尊口,把我們漂亮的嗓音、深刻的理解聲情并茂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吧!

中學語文教學京21~22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潘美媚20062006
潘美媚,陽山縣教師進修學校,513100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21~22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潘美媚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1:47:08

[新一篇] 老師,我喜歡你

[舊一篇] 老舍小說《抓藥》新解    ——文本細讀與文化社會學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