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人文思想是相對于宗教神學,以及君權思想的一種學術范疇,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主流學術思想。人文思想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方面的理念是在不斷超越而發展的,是永無盡頭的。但其基本的落腳點無外三種,也就是為我思想、為他思想和為己為人思想。
從倫理上說,為我思想就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自私自利的,是對人性惡的理論探求。但妄言其不足,也是輕率的。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并不這么簡單,人類正是通過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自由的追求,實現了人類的自我解放,進而成就了現代文明。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以道家思想和楊朱學派為代表,我們可以稱其為道學視角,在西學中屬右傾思想。
從倫理上說,為他思想就是付出,是與人為善、舍己為人、大公無私思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標志,主要強調的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平等。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正是通過自我的節制,實現了人類社會與禽獸的區別。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以墨家學說為代表,我們可以稱其為墨家視角,在西學中屬左傾思想。
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上看,人與人是生而不同的,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品質有優劣,不承認人的差異就是承認人類社會的客觀事實。人只有在自由狀態下,才會盡可能發揮自身的潛質。每個人的潛質的充分發揮才促成人類社會的大躍進。但只崇拜自由的,不對人性之惡加以防范,則極可能引發人類的反祖文化,如森林法則,狼性文化。放縱了能者的能,無視了弱者的弱,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命題。人之所以為人,成為這個世界的萬靈之靈,是人類相互間的愛與幫助,是團結與歷史的傳承帶來的力量。一個人在孤獨世界里,是狼孩,是猴孩,即使發展成狼猴等動物群中的首領,也無法成就人類社會里的幸福。反過來,對集體主義的過度強調,每個人成為社會天然的一顆鏍絲釘,這就會抹殺人類個性的差異,社會就會被壓抑得無法進步,這樣的社會只是個螞蟻窩、蜜蜂巢。也同樣是低等的,所謂“過猶不及也”。
那么有沒有既利己又利人的學說呢?在西方社會通過整個的社會機制也就是民主憲政來實現的。社會整體上看,學術強調自由,宗教強調平等博愛,相安不悖。當然,現在學術強調理性思維,這種理性思維是相對于機械思維(工具理性)而言的,是加入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預設的(人為目的),所以散發著人文光輝。可以說以民主憲政為核心理念的西學人文體系就是既利己又利人的學說。但任何影響廣泛的思想體系都是一根而發,大樹婆娑的,拼湊是拼湊不出來廣大信仰的。有,那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我們可以把這種視角稱為儒視角。
儒家思想是怎樣完成“利己利人”的哲學結果的呢?儒學的根點在為己上,通過“義”的引入來完成這一哲學結果的。義就是公平、公正,含有合理的“利”的意思。如果為己而求利,則落入道學視角;如果求義而忘我,則落入墨學視角。所以,對于儒學來說義利之辯是至為重要的。這一學說認可個性的獨立,尊重人類的自由選擇,追求舍己為公的精神境界,起于無害,達于至善。
儒家強調人的精神獨立與思想的自由,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說,任何人的個人意志,都是不可以被剝奪的。主張不卑不亢的為人處世態度,鄙視一味順從于人、喪失獨立意志的妾婦之道,提倡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荀子曰: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說到底,做人就要有獨立與自由的人格與尊嚴。同時,它的教育與評價體系也尊重人的個性與自由。主張看人當看大節,“小德出入可也”。認為“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優秀的人是有個性的,不可復制的,不可以象器物一樣規格化,不可能被批量生產出來,因材施教同樣體現了這種對個性的尊重思想。正是人類個體存在差異性的這一事實,就意味著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能保證每個人最大可能地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創造力,自由不只是人性的必然需要,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需要,如約翰·穆勒所說:進步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是自由。孔子自稱逸民(自由主義者)。他把“從心所欲,不逾矩。”認定為自己一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學生問孔子,是否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思想,讓自己用來奉行一生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胡適先生的學術反思的結果也認為,“寬容比自由更重要”。事實上,可只有寬容的社會才可能實現人類的真正自由,人類社會自由的關鍵在于相互間對自由選擇的尊重。子曰:“為仁由己。”一個人可以嚴求自己,但應寬以待人。主張“和而不同。”只要無害,那么各種人與思想多元并存才是“大同世界”。假如某種主義是主張不寬恕的,黨同伐異;不站在我的立場上的就是敵人;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對自己人如春天般溫暖,對敵人要秋天掃落葉。想象一下,這種主義或稱思想、道德占據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后,社會會是什么樣的?當然,人們往往需要借助歷史才能看清事實,事實有時是超乎想象。
恕的理念的形成是承認自己是人,別人也是人。推己及人,對別人感同身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想受到的傷害,也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仁者愛人。民胞物與。對仁愛的培養過程強調,“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也就是人的正常情感發散過程,即由內而外,由親及友,由近而天下,而至博愛。博愛是謂仁。而引領這一情感前行的就是義,也就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這說來這種思想也就是人道主義吧。
人的自由與價值的實現不只決定內在精神境界,還受外在的環境條件的限制,所以儒學一方面強調內圣之路:格物、至知、正心、誠意;另一方面強調外王也就是對人的公共意識的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而提高人的眼界、胸懷、志向和情操。
社會公平的要義在于起點平等,也就是機會平等,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你渴望成功,也要想到別人也渴望成功;你有進取之心,也要體會別人也有進取心。只有起點平等,機會相同的情況下,你憑能力的勝出才是服人的。可以說孔子的這一思想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是開啟儒家思想的兩把金鑰匙。對此如正確而全面的理解,也就能懂得了儒學的要領。
對政治的關懷構成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下為公”的思想,則是在說國家是全體公民的國家而不應為哪個人、家族或組織所私有;“君為民所立,民非為君所生。”是說政府應服務于民,人民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養肥政府的;“舟水論”則講的是人民有能力也有權力推翻暴政; “民為國本”、關照弱者的思想;選賢與能的思想。孔子主張復周禮,也就是統一而不一統的聯邦制。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社稷次之。民權大于政權。民意即天意。還提出大事應全民公決;荀子主張隆禮重法和人權天賦。王夫之、黃宗羲提出權力制衡論,并認為天下之大害,君矣;近代徐繼余盛贊華盛頓,現代的牟宗三等則直接要求實現民主憲政,以開中華萬世之太平。可以說儒學對民主憲政制度有“道”有天然的內在要求。
現在的人們尚“利”,凡事以經濟為基礎,對社會的認知,也是從這個角度來考量的。儒家認為民無恒產,則無恒心。旗幟鮮明的站在私有制一邊。孟子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意思是說,知識分子老實、沒能耐,不給他待遇,他也信你畫的“弧”,死心踏地跟你走,奔著你都不信的目標去上下求索。老百姓可不管你那個,認的是實惠,尤其是土地問題,更是大事。你不能把土地全都收為公有。房屋可以依法被強拆,土地可以依法被強占,連埋個骨灰盒的地方花多少錢都變不成自己的,一點盼頭都不給,你還能讓老百姓對政府有好的看法?逼急了他還不啥事都干。起來造反,當然是犯罪,可這是政府在“陷罪于民”,是明知自己這么做了,他一定會那樣做,結你為了錢或稱土政財政,還故意這么做。你這不屬釣魚執法,最后把自己釣(掉)進去了嘛。逼老百姓犯罪,再依法整死老百姓,你這不耍人玩嗎?沒事玩老百姓的,你還能是好人?哪有好人執政會這么干的?真正的好人執政就應該讓老百姓在爹媽和老婆、孩子面前有尊嚴的活著,對生活有信心。好年景忙活忙活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有個盼頭,遇到個天災,政府及時救護,誰也餓不死。有這套路子做政策,老百姓活得心里踏實,多盡點義務,多交點稅也無妨,就當給意外買了保險,怎么會老是抗稅抗法的。你說現在可倒好,怎么忙活,心里都不落地,遇到個事,連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平時在爹媽和老婆孩子面前都沒尊嚴,哪還有工夫講什么八榮八恥了呀。
其實,有些道理并不深奧,仁可以理解為合情,義可以理解為合理。所謂的大道常常是匹夫匹婦日用而不知的。一個社會上上下下做出來的事都是合情合理的,那不就和諧有序了嘛。所謂的“禮”就是有序,大家都知道什么時候該干啥,相互間誰也不為難誰,誰也不誤會誰,也就沒了那些戾氣,多了些和氣。那豈不天下歸仁了嘛。
儒學就是對人類的正常需求加以信仰的學說,人需合為儒。飲食男女,大欲存焉。但不能只顧自己和眼前,而是大家才是真的好。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黑格爾嘲笑說這不就是各民族都有的尋常倫理觀嘛。這是因無知而陷于浮淺的妄談。他的學說倒深奧,可你看他的私淑弟子卡爾馬克思搞出來的科學社會主義,聽著玄而又玄,激起熱情一片,搞出來的還不是反封建專制的封建專制主義,否定之否定的邏輯結果是什么呀?不也就是個新時代的中世紀嘛。這不玩人嗎?壞透了。其實,如果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大家好主義,那么儒家的理想社會在經濟制度當然是社會主義了,而政治制度上則追求的是憲政主義了。士之所趨,大道存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另:西學中,其它構建民主憲政社會主義的理念在儒學原典也多有涉。如:
民主觀(民貴君輕:“民權大于政權”觀);
自由觀(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仁由己);
平等觀(性相近;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
人道主義(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誠信契約精神(人無信不立)
法律至上精神(君子懷刑;克己復禮)
公共情懷(修齊治平思想)
愛國主義與民族自信(華夷之辨)
懷疑與實證精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環境意識(天人合一;民胞物與)
對個性的尊重和對自尊的維護(因材施教;君子不器;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對真理的追求(從道不從君;雖千萬人吾往矣)
理性思維(子不言亂力怪神;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學習精神(見賢思齊;學而時習之;三人行,必有我師)
對人類的正常需求的尊重(推己及人。飲食男女,大欲存焉)
自律精神(慎獨)
人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哲學觀(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真誠為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教)
寬恕品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爾)
公平正義思想(舍生取義)
楊曉剛 2011-08-15 09:45:0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