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歡迎分享轉發 引子:記得在改革開放之初,那時中國孩子出國的故事幾乎都是這樣開始的:到了美國某一個機場時,口袋里只剩下一百美金。但與空空如也的口袋相比,他們心里卻充滿了信心,決意要在這里賺取第一桶金,或者掌握一門回到中國就可以換來地位與錢財的知識與技能……這種情景漸漸成了歷史記憶,現在出國的孩子們口袋里裝著用不完的錢,但腦袋里卻空空如也,他們不知道父母為什么要讓他們出國,而且還叮囑他們,即便在國外呆不住一定要回中國,也要先弄個綠卡或者一本外國護照……以前兩波留學移民大潮中的孩子們為的是追求金錢、知識與地位……這一波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的留學移民卻和經濟關系不大,而是有關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送孩子們出國的中國父母們——大學教授、媒體精英、小商小販、房子突然升值的普通市民、貪官污吏、公務員等等,竟然都擁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下一代不能再像我這樣生活了…… 文 | 楊恒均 這次“走遍中國”共計十天四個城市與部分農村,日程很緊,又要見老朋友,又要搞調研,當然,也抽出時間與各地已經加入了“走遍中國”計劃的讀者、網友見面,加起來,先后也與五十多位山東、山西的網友吃飯聊天。 與網友交談中發現一個現象,引起了我的警覺,那就是在這五十多位網友中,條件稍微好一些的,不是已經把孩子送到了海外讀書,就是正在考慮(或者等孩子長大點),這類網友的比例竟然高達30%。我的讀者都是各行各業干得還不錯的中青年,他們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可這樣一個群體,竟然在一有條件時,都不約而同地把孩子送到了海外,讓我怎么說呢?以致在最后一次聚會中,大家還沒有坐下來,我就發問了:各位的孩子都在哪個國家啊?“我的在英國”,“我女兒剛剛拿到了美國簽證”,“哎,楊老師,我正想請教您,送孩子到澳大利亞需要多少錢呢……”我暈啊——回來后連夜翻出一篇老文章,修修補補、推陳出新,算是拋磚引玉,如果引不來玉,你拍磚我也不介意…… 為什么出國? 中國歷史上的出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里持續不斷的留學移民潮是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出國留學是以充滿探索精神與求知欲望的青年為主,加上一批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干部、老知識分子的后代,在父母的鼓勵與海外親屬的支持下,來到海外。 90年代初開始了以改善個人環境的留學以及官員為子女尋找出路(退路)而移民的第二波留學移民潮,這一波時斷時續,貫穿了整個九十年代,從被“裸體”的官員以及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帶動起來的移民到社會精英也開始移民,都是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教育以及轉移財產為目的。 我把2002年后,中國加入WTO,精英與中產階層財富大大增加,新出現的留學移民潮稱為第三波。以前看似高不可及的留學移民潮已經波及到所有口袋里有點錢,或者房子能夠賣過一百萬左右的中國人,有網絡調查顯示,60%—88%的高收入人群想移民國外,更有網文指出,年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的中國人,幾乎都有過移民國外的念頭。 與改革開放后前兩波留學移民相比,這一階段的留學移民潮有顯著的特點:第一,有點錢的見過點世面的或者多了點心眼的,幾乎都在紛紛把孩子送出去,其狂熱程度簡直可以用“盲目”兩字來形容;第二,前兩個階段留學移民,主要是出國者的愿望在起作用,而發展到今天,則清一色變成了父母送孩子出國,甚至出現了父母“逼”孩子出國留學的事,很多家長移民海外,也是為了孩子;第三, 這些孩子出國留學的目的絕大多數就是移民,和前兩次留學移民中并行的“賺錢”、“改善生活”、“學知識”、“搞洋文憑”“轉移資產”“見世面”等等相比,這一波留學生的目的簡單得讓人難受:移民,而且是受父母之命! 為什么要移民?為什么要把子女送到人生地不熟的西方國家?我接觸這么多留學生與家長的經歷告訴我,絕大多數留學移民背后的動力是尋求有保障、穩定與安全的未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用30年的時間走過了大多國家走了上百年的發財致富之路。然而,富裕起來的那部分中國人,面對我們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卻感到了無助甚至絕望,于是有了走“捷徑”的念頭。口袋里的錢多了起來,對外面不再陌生,西方移民國家為了賺錢也大開方便之門,這些都為精英走“捷徑”創造了條件。于是,把子女送到海外,讓他們享受中國人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還無法享受到的民主、法治、福利、安穩的和諧社會與有保障的生活,成為富裕起來的父母們的共同愿望,也成為當今移民留學的主要原因。 然而,目前這一趨勢也讓我感到了不安,也可能是國家與民族正經歷的挑戰與困境:人才與資金外流的速度達到了令人担憂的程度。 實事求是地說,絕大多數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出現過精英和先富起來的人的留學移民潮,例如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區,但像中國目前如此規模的留學移民潮,還真的不多見。而且,那些國家都在一定的時期,開始吸引移民留學的人材與資金回流。在中國卻看不到這種跡象。 如何讓他們回國? 過去三十年里,中國之所以有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簡而言之主要可以歸功于兩個方面:人才與資金。從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開始,就把解放人才、重視人才與利用人才作為主軸,鄧小平反復強調的“關鍵在人”成為他執政年代的行為準則。到江澤民時代,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三個代表”的提出,更是對“人才”有了新的認識與發展:勞動致富與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得到進一步肯定與重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也都是把人才發展擺在第一位。至于說到資金,經歷過改革開放起步時期的人都不會忘記,如果當初沒有來自海外華人華僑(主要是港澳臺)的投資,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會如此之快,也不會這么順利。 可是中國目前尚在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率低得一塌糊涂,正需要資金與人材,卻遭遇了人材與資金的大量流失。人材自不待言,資金的流失也讓人警覺。注意,這里說的資金流失不是指貪官污吏轉移資產到海外,那不是我討論的范圍,那是法律懲罚的對象。我說的資金從稍微富裕的父母手里流到他們在海外的子女那里,而大家不要忘記,一旦他們的孩子已經成功,加入外國國籍,他們父母的所有的資產,終將會成為“外國人”的資產。中國目前的大富翁的法定繼承人已經有多少是外國國籍,大家可以統計一下,對于不承認雙重國籍的中國,這表明今后某個時間里,中國的個人財富將會有相當大一部分直接流到海外繼承人手里。這不是聳人聽聞,國家如果具有大的戰略眼光,就會發現,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當然,社會的關注焦點雖然不在這里,這波移民潮也還是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也引起國家相關決策部門的重視,并有官方研究機構在積極探求因應之道。最近陸續出臺的國務院規定要求“裸官”申報移居海外的家屬與子女情況,被外媒解讀為這波移民潮在國家政策上激起的波濤。轉移非法資產本來就是違法的,你用一個政策就能夠搞定?我很懷疑。 我認為不妨也把目光轉向更廣大的留學移民人群,我個人認為,面對勢不可擋的移民潮,與其焦慮資金與人才外流,不如從根子上入手,制訂措施吸引資金和人才回流;與其出臺以“堵”字訣為主的規定,不如制訂以“引”字訣為主的政策。應對移民大潮,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這關系到中國是否能夠留住人材、吸引資金,是否能夠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記住: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最明顯的特征是“開放”國門,還民眾遷徙等各種自由的權利。而選擇出國留學與移民則是這一自由權利的延伸。試想,如果我們只考慮用限制的方法,對想出國留學移民的人進行“圍追堵截”,設置門檻,甚至要部分恢復閉關鎖國時候的政策,又或者順應社會上的仇富與民粹情緒,把留學移民海外的精英及其子女一棒子打死,這不但是對公民自由權利的嚴重侵害,而且會適得其反,讓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環境更加失去吸引力,迫使有條件的中國人想盡快辦法把子女送到海外,已經在海外的也絕對不愿意也不敢“回流”。 從歷史上來看,很多出現了移民潮的亞洲國家與地區(如前面所提到的韓國、港澳臺等),到了一定的時候,資金與人才都有一個回流的過程,而這種人才和資金的回流對韓國、臺灣和香港的經濟持續發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人材與資金回流并不是沒有條件的,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之所以出現移民回潮,都是有一些相同的以及一些特殊的條件。我們知道,韓國和臺灣、香港等地區當初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是精英看不到前途。韓國和臺灣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才與資金回流,是因為他們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走上了法治的軌道,社會仇富情緒大大消減,對精英也不再使用“黑打”,社會穩定,私人財產得到憲法保護,民眾安居樂業;至于香港,則是因為北京嚴格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讓外流的港人放心,更重要的是,這些回流的人才,還可以繼續擁有所在國的“綠卡”和國籍,回來后只要不從政、不參選、不從事機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不方便”。 我們國家目前大量外流的資金和人才是有可能回流的,發生在韓國與港澳臺地區的移民“回流”現象有可能在中國重演。如果這種情景出現,中國經濟發展、政治變革與社會進步將會獲得新的動力。畢竟,縱觀中國上百年的近現代史,來自海外華人的人才與資金,處處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與作用。 實行雙重(多重)國籍事不宜遲哦 要讓海外人才與資金回流從可能變為現實,就和中國的政治改革與社會變革有著直接關系。我認為,一個穩定與和諧的環境是留住與吸引人才的關鍵,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對教育的加大投入,以及一個法治的社會,則是吸引資金與人才回流的決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我今天想著重談一下雙重(多重)國籍的問題,這是目前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在實行的國籍法。 目前,在世界各地散布了五千多萬華人華僑,這些華人華僑因為要適應當地的生活,以及工作與福利的需要,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加入當地國籍,而他們出生在當地國家的第二代,則幾乎都是當地國籍擁有者。我年前在海外留學生中做的一份網絡問卷顯示,留學移民海外的中國人,高達87%的人可能加入所在國國籍。按照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他們將會在獲得外國國籍的時候,自動放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在目前世界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承認雙重或多重國籍的情況下,由于中國實行非此即彼的單一國籍法,生活于海外的華人華僑卻不得不做出兩難的選擇。當那些選擇了外國國籍的華人華僑回到熱愛的祖國,卻要面對自己成為“外國人”的尷尬處境。他們回到中國,無論是定居還是工作,或者帶著積蓄“葉落歸根”,都會因“國籍”不同而出現了一些本不該有的障礙。移民海外的財富精英下一代基本上都持外國國籍,而他們將是中國富人財富的唯一繼承人。在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情況下,財富精英的財富最終也將變換“國籍”,這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影響。 事實上,雙重國籍是亞洲一些國家與地區用來吸引資金與人才回流的重要辦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實行雙重與多重國籍的做法,給各國僑民一個選擇的自由,同時也給國家一個吸引移民從海外回流的機會。在大多數國家實行雙重國籍的時候,實行單一國籍法的中國,不但處于吸引人才的劣勢,也缺少了競爭力。 中國曾經實行過雙重國籍法,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處理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關系,消除他們對中國“輸出革命”的疑慮,中國立法主動取消了雙重國籍。但是,即便從與東南亞諸國的關系上看,這一立法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而且使中國失去了對那個地區遭受歧視甚至殘殺的華人華僑名正言順的保護,也同時在法律上疏遠了上千萬的華人華僑。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單一國籍法,首先犧牲了幾千萬海外華人華僑的自由選擇權。 單一國籍法讓海外華人華僑愛國無門。2008年席卷全球的海外華人愛國運動之所以受到一些西方人士的質疑甚至遭到所在國家情報機構的調查,很大程度上就和中國實行單一國籍法有關。因為即便再開放的西方國家,對本國國民游行示威有較大的容忍度,而對于那些“外國人”的抗議行為都有所忌憚。這一現象,對于一些承認多重國籍的國家來說,就不是一個問題,至少在法律上不是一個問題。 隨著中國進一步發展,海外華人團體日益壯大,加上其他種種明顯的好處與優勢,我認為:中國應該盡快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雙重國籍法,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與慣例接軌。世界各國多實行雙重、多重國籍,卻鮮有因此而引起國際糾紛的,可資中國借鑒的經驗比比皆是,我們還可借重海外華人華僑的經驗,聽取他們的意見。 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國移民失去了中國的國籍與中國的身份(ID),每天都有更多海外同胞的“第二代”在思考他們“是不是中國人”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中國人才和資金外流也大有一去不回的趨勢。實行雙重國籍法已成為未來一個時期需要面對的當務之急,宜快不宜遲。 我想,到了某一天,你的孩子在哪個國家都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不管在哪個國家,他(她)依然可以是一名中國人…… 后記:一個人的國籍,是其天生人權的一部分,一個人生下來就自動擁有國籍,從法律上講,并不需要政府來承認(也就是說某個政府不能拒絕承認),也不應該被政府剝奪。當一個國家以加入外國國籍而剝奪了本國公民的國籍的時候,是有違法理的。本文使用的是“實行雙重國籍”,而不是“承認”雙重國籍,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政權都只能擁有“承認”本國國籍的權力,根本就沒有權力去“承認”他國國籍。實行雙重國籍,并不是讓中國政府去承認華人的外國國籍,而是要求政府不要因為他們的外國國籍而剝奪他們的中國國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以及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實行了雙重國籍法,正如基于國籍是人權的一部分這個廣為接受的價值理念 楊恒均 2011-3-23 山西大同 “走遍中國”之五
楊恒均 2015-08-23 08:56:0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