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一。德國磨坊至今仍在原地聳立
二。美國的牛釘老太
三。印度的小販
四。憲政原則
五。曹思源:世界憲政潮流
六。百年孤獨憲政夢
七。今天的憲政夢
八。漫漫長夜見黎明了?祝福!
習近平: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詳情看第八節。
摘自:窮人的茅舍:“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讀《封建德國的拆遷》有感
作者:
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74266
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宮。一次,他住進了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皇帝大為掃興。這座磨坊“有礙觀瞻”。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理由很簡單: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里無論多少錢都不賣!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將磨房拆了。倔犟的磨坊主提起了訴訟。有意思的是,歐洲的封建制度與中國的封建制度,在這一點上并不相同。在帝制的國家居然有法院的設置。而且竟可以告至高無上的皇權。更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并判決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這座磨坊,并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皇帝服從地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數十年后,威廉一世與磨坊主都相繼去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寫信給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將磨坊出賣給他。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后,感慨萬千。他認為磨坊之事關系到國家的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豐碑,成為德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應當永遠保留。便親筆回信,勸其保留這座磨坊,以傳子孫。并贈給了他6000元,以償還其所欠債務。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動。決定不再出售這座磨坊,以銘記這段往事。
封建法制的局限性不說也罷,但是它對“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詮釋卻讓每一次回味它的人都感喟良多。關于私有財產的神圣,還有一個詮釋,這就是十八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博主註:威廉•皮特)所說的:窮人的茅舍,“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聽了這段故事,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我們也如此遷就搬遷戶,中國的建設還能進行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用一句話就能回答清楚:請你到德國去看看。如果德國能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那樣美麗、富麗堂皇和景色如畫,我們也能。而且應當更好。
知恥而后勇,先賢如是說。
(BZ:事發時間是1866,當時德國叫普魯士)
二。美國的牛釘老太
1.“釘子戶”和施工監理的友誼
——本文摘自香港電臺第一臺(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載于港臺網站(rthk.hk)。
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09/18296.htm
(BZ:基本法(Basic
2.中國網民嘆美國“牛釘”
——南方都市報
http://gcontent.nddaily.com/6/9a/69a5b5995110b36a/Blog/de4/35bc17.html
文章請打開鏈接看。圖片4張:
大樓里是一個健身俱樂部和一個連鎖賣場。
三。印度的小販
城市管理怎樣才最有人情味
——連海平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3/13/content_2178173.htm
摘錄:
印度也曾通過各種方式限制街頭小販,結果被小販們告上法庭,經過4個月的斗爭后,印度最高法院于2010年10月作出裁決,小販勝訴。判決書指出:和行人的自由行路權一樣,街頭攤販的謀生權利同樣需要保障。政府需要保障兩者間的平衡……而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通過合理的規范,才能使這兩種相互沖突的權利達成平衡。“不能因為路邊攤販貧窮、無組織,就讓他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處于混亂狀態,更不能用不斷變化的行政規劃決定他們的基本權利”。
2006年,大樓還在蓋,老太還在世,門口是她的藍色轎車。
新主人準備把房子架高,改造成這樣。
今年5月的一天,迪士尼給房子系上了些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