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場論方法論(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馬克思之前,英、法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已經對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進行過始初的科學分析,其研究的積極成果,作為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的一部分,已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下來了。
  整個古典經濟學面對的是幼年的資本主義有機體,其結構比較簡單,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甚至沒有經歷過1825年開始的近代的周期危機;而馬克思所面對的卻是經歷過1825、1836、1847、1857年幾次周期危機的成年的資本主義有機體,其結構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周期危機是資本主義已經成熟起來的一個重要的標志,被研究的客體(或對象物)既然具有獨特的復雜的結構,因而采用任何簡單化的方法,都無法科學地研究它。
  對于古典經濟學,某一個經濟范疇,只要確立下來,就是永恒不變的,因為在它們的體系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永恒的生產方式,時間的概念消失了,過去同于現在,而現在又同于未來。正是因為他們把運動著的客體當作靜態的對象物,這就決定了他們的靜態研究方法。
  相反,馬克思引入時間概念,在運動中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而發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只不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一種形態。《資本論》所研究的既然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已經成熟起來的復雜的社會有機體,由于研究的對象物具有復雜的結構,相應的,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后都落腳在辯證法上,恩格斯在和桑巴特教授討論價值規律和平均利潤率問題時,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資本論》中得到一個堪稱典范的表現;《資本論》所達到的那些成果連同它所使用的方法,它所造就的影響,遠遠地超越于社會科學領域,深入到自然科學的許多部門。把整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觀察、研究問題的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它植根于經濟關系本身,植根于自然與社會的交錯運動中。
  經濟學社會場論處理資本的現實運動所采用的方法,和傳統的研究經濟問題的方法很不相同,這里提幾個要點。
    (一)確定前提
  按照經典力學,只要給定始初條件,粒子運動的速度和位置就可以準確測定。牛頓的絕對時空的假設前提決定了經典力學只適用于宏觀的低速運動,對光速運動,對微觀世界,它是無能為力的,這已被假設前提規定了。很自然的,在那些領域里,它讓位給相對論力學與量子力學。
  經濟科學,在宏觀層次上,它有類似經典力學的一面,任何原理,是否成立,都取決于確定前提條件,對各種前提進行研究,從中找出最根本的前提條件,自然前提、歷史前提、物質前提,理論前提,而人本身就是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物質生活的分工,是精神分工的前提,生產是消費的前提,勞動的社會結合,是節約勞動的前提,過去的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
  研究各種前提,進行必要的抽象,提出科學的假設,然后再回到具體的環境,處理統計資料,上升為理論,這是社會科學普遍適用的方法。按照馬克思的意見,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因而首先需要研究的也就是人的肉體組織,以及他們受制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由此決定的簡單的事實是,即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基本的生活條件:衣、食、住、行。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基本的前提是個體,一旦達到可以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與自然相對待,社會組織便是聯系的中介。人類不是在組成社會之后加入自然過程的,而是在加入自然的過程中組成社會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是人類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人類交互作用的產物,從此,人類與自然之間所發生的最基本的關系都是通過社會中介的。確定了這些前提,也就可以科學地處理自然和社會的交錯運動,并進而處理城鄉對立運動。
  整個過程的結果是勞動人手從土地上游離出來,生產條件在少數人手中集中,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前提。
    (二)選擇典型
  經驗事實所提供的實際材料,是否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就看它是否具有典型的意義,發現典型也就是從眾多的繁雜事實中找出復雜的事物之間聯系的種類和聯系的特殊方式。最新的材料未必就是最典型的材料。
  研究古典的古代奴隸制,古希臘雅典提供了最典型的材料。在這里,氏族社會向奴隸制過渡,純粹是由過程內部的經濟因素造成的,沒有外來因素、特別是沒有戰爭的干擾。
  法國是古典的封建制的典型;俄國是農奴制的典型。
  研究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英國是最典型的。在最純粹的形態下經歷了產生革命的英國,把封建制作為一種完全過時了的生產方式消滅掉,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城市的同時,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大農業;馬克思原來考慮利用俄國的農業和土地關系的材料來研究近代的大農業,當他學會俄文,并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他發現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的農業和土地關系,并不具有典型意義,利用這種材料,無法分析近代的地租(特別是絕對地租),最終,他還是利用英國的農業史和土地關系方面的統計材料研究近代農業與地租。
  如果現在我們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甚至連英國都不是最典型的,這種典型,早已經轉到美國。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在戰后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典型,無論工業或農業它都具有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切特征。
  從當代美國經濟中抽象出來的一些理論,如果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的資本家們認為,那是美國的事情,而與它們無關,那么,你就必須告訴它們,“這也正是閣下的故事!”典型的意義也正在這里。
  從繁雜的諸現象中選擇典型的經驗事實,作為對象物進行研究,最雄辯的事實也莫過于當你研究熱運動轉化為機械運動時,你研究10萬部蒸汽機并不比你精確地研究一部蒸汽機更能證明這種運動形式的轉化,這就是說,從堆積如山的同類經驗事實中,未必能抽象出更多的理論來。
  典型的意義正在這里。
    (三)采用類比
  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當代,研究《資本論》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方法,也就是蘇聯人最先采用,后來傳入我國的歷史的、邏輯的方法,長期間蘇聯人所確立的框架,很少有人能突破它;但在西方世界,由于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利用數學的方法、幾何的方法進行研究,還有人采用生物學的方法。
  如果從演化的觀點看,經濟學與生物學的聯系最密切,勞動力是人類肉體組織潛在的腦力和體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支出,又是一種社會力;如果從存在的觀點看,經濟學與物理學的聯系最密切,把勞動力和物質技術力量(特別是勞動工具)組合起來形成生產力,這是一種社會力,而物質力量本身又是一種自然力。
  作者研究資本的基元組織,研究資本的現實運動和研究《資本論》本身,采用各種各樣的現代方法,其中包括物理的方法,特別是量子力學的介子場論,利用它來處理宏觀經濟現象的微觀機制和機理。整整一代的日本物理學家,在30年代后期,他們利用《資本論》的經濟哲學,并把它轉化為物理哲學,從困境中把量子力學解脫出來;而這里則沿相反的方向把量子力學從《資本論》中取走的東西取回來,并把它轉化為經濟哲學,用類比的方法加以處理。類比之所以是可能的、有效的,根源在于自然與社會的交錯運動,從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內在的統一,用物理的方法來處理社會經濟問題,需要哲學作為它們的中介,而經濟哲學正好是這樣的中介。
  作者在經濟學社會場論中所進行的工作,不過是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揭示它的內在運動的規律以及運動的外部環境。在馬克思的時代,經濟科學就已經開始借用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概念。兩個事物之間,只有當對它們相同的方面和相異的方面都有了清楚的認識時,類比才會變得更有成效。月亮和蘋果是兩個不同的物體,但引力規律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引起運動,從中抽象出普遍的性質。這種同一性,不是物體本身的屬性,而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而物理場(這里是引力場)的理論所處理的正是這種相互作用和關系。作者把物理場的理論在類比的意義上把它轉化為社會場理論,并改造經濟學固有的場論--農場、工場和市場。
    (四)處理基元
  對最復雜的運動著的客體進行科學研究,把它們分解為最簡單的基元,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的方法。
  如果把資本主義社會當作一個有機體,那么,單個的商品就是這個有機體的的細胞結構;如果又把這個社會當作有結構、有層次的經濟建筑物,那么,商品也就是一塊經濟的“原子磚”,一個經濟學的atom。這樣,聯結群體、反映群體的邏輯就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
  如果孤立地看,無論經濟細胞或經濟原子磚,都是一個基元單位,但不是作為一個系統來處理。如果有兩個商品,比方Wa和Wb,或兩塊經濟原子磚,它們就會形成一個系統,而個體也就在系統中失去個性;不同的系統,不僅聯系的種類不同,聯系的方式也不一樣。
  在肉眼所能見到的宏觀經濟現象中,決定它的微觀機制和機理的結構,是不可能直接觀測的,不是經驗定律所可能直接證明的,借助于基元方法,把社會有機體分解為細小的(但未必是最小的)基元單位,從而深入實體內部,揭示出無論是經濟細胞或經濟原子磚,都有相應的能量子在發生作用,從而引起運動。經濟學上的能量子,也就是以經濟時間計量的經濟勞動。
  如果已經理解了這個基點,并進而把握它,那么,就有可能對過程進行某種控制,利用最少的勞動耗費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利用最少的時間控制最大的空間,這也就是社會功的本質。處理基元的方法無論對于資本主義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同樣都是適用的。
    (五)復合模型
  商品既然是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的經濟細胞,而任何細胞都是有結構的,有結構的實體也就是一個由多種組分組成的復合模型。
  W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當它內部的矛盾發展起來,自發地產生出貨幣,矛盾獲得了解決,又在新形式下展開:
  W價值:內在的尺度--勞動時間
      外在的尺度--一定量的G
  W價值用G表現,價值轉化為價格;
  W價格由市場供求規律調節;
  G是W流通的最后產物,又是K運動的起點。
  從一個范疇到另一個范疇的辯證的過渡,資本的現實運動進入更深的層次,所有的層次受統一的基本規律的支配,如果略去資本流通的幾個層次,整個系統可以簡化為如下的系列:
  W→G→K→M→A→P→Z→R
  無論商品、貨幣、資本、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利潤的平均利潤化、利息、地租,都是一定的價值額,受價值規律、剩余價值規律支配,而各個不同的層次,還受特殊的市場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雇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規律、資本積累規律、人口運動規律、利潤化為平均利潤的規律、利息規律和地租規律的支配。
  無論W、G、K,都是有層次的復合模型。
  在整個《資本論》中,馬克思都沒有使用“復合模型”這個用語。最初是在博士論文中使用的,中文版把它譯作“復合體”。
  本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物理學家坂田昌一把它引入基本粒子物理,制定了坂田復合模型,他從一個基本事實出發:就象原子不是可分的極限一樣,基本粒子同樣不是可分的極限。大量的經驗事實認證了原子、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核子是由夸克組成。
  無論自然界或社會的基元組織都是一個復合模型。
    (六)二重規律
  自然界中同一條規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兩次(薛定鍔)。在量子力學中,以德布洛意關系式聯系起來,研究微觀世界的物質運動。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二重存在,波粒二象性、二介子和中微子的兩種存在,在這個世界舞臺上人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玻爾);通貫整個《資本論》的各個經濟規律都是二重的,同一規律的二重作用、二重結果,歸根結底,都是由勞動二重性引起的。由于自然和社會交錯運動,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有著驚人的類似性。
  物質生活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的生活或他人的生活,立即表現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人和自然,另一方面是人和社會。勞動把這兩個方面的關系聯結起來,但在不同的生產方式內,聯結的方式不同。勞動并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而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人是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界存在的物質條件相對立,但在其現實性上,人卻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經濟科學所要研究的正是這樣的人,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特別是生產條件和勞動的結合方式。
  以勞動生產力增長的規律為例,同一規律的二重存在和作用可作如下的分析:
  1、工資。勞動生產力的增長,使用價值量增加,從而社會財富增加,工人階級的物質生活狀況可能得到某種改善,但是,同一條勞動生產力增長的規律又會使得單位產品的價值量下降,同量的勞動產品所體現的社會勞動按比例地下降了,從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即使占有的使用價值量增加了,但不會減輕經濟上的貧困,而這種貧困是階級關系的貧困,這是同一條勞動生產力增長規律在工資問題上的二重存在。
  2、利潤。勞動生產力的增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會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物化的勞動排擠活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相等的資本推動的活勞動相對地減少了,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利潤率下降了;于是,阻止利潤率下降的各種因素又會涌現出來,阻止利潤率下降,并使得利潤量上升,這也是同一種勞動生產力增長規律的二重作用。
  3、地租。勞動生產力的增長,在農業部門表現為資本密集型的大農業的發展,這種大農業要求大量的追加資本的投入,這時地租總量雖然會增長,但與追加的農業資本的投入不成比例,因而地租率下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支配工業資本的規律同樣支配農業資本,這也是同一條勞動生產力增長規律造成的二重結果。
  所有這些現象,都要置于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求得合理的解釋。無論是自然界或社會,同一條規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兩次,同一條規律的存在,以及它的作用和結果都是二重的。同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既可以是維持現代資本生存的條件,又可以是資本進行潛在的自我揚棄的條件(充分的論證留待最后進行)。
    (七)規律群體
  社會有機體和生物有機體類似,都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它和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以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要揭示社會運動的內在規律,特別是作為基礎的經濟運動規律,就不能脫離開它所處的外部環境,也不可能孤立地研究某一個經濟條件所產生的某一個經濟規律的作用,而是要同時考察一個規律群體。采用規律群體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把觀察到的許多單個事實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整體;否則,把許多事物集中在一起,就象一袋馬鈴薯一樣,它們之間毫無聯系。經濟實體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孤立的,由這樣的實體產生的規律也同樣不是孤立的。需要加以研究的,正是在系統運動中各種經濟規律如何相互抵銷其作用而又保持其基本傾向。
  在一個經濟大系統中,由于形成的條件極為復雜,因而往往有許多經濟規律同時發生作用,某一個經濟規律的作用,經常被另一個經濟規律所起的反作用所抵銷;決定經濟運動基本傾向的,是某一個具有足夠的作用強度的規律,它可以抵銷其他經濟規律發生作用所造成的一部分結果,從而保持經濟運動的基本勢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支配規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它同剩余價值規律、利潤的平均利潤化規律,形成一個規律的群體,其同動作;在部門之間競爭的條件下,通過內在的機制,并把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正是這個規律的群體連同它的內在機制支配資本的現實運動,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現象,都不可能孤立地作出合理的解釋;某一個經濟規律,即使它能單獨地顯示某一個過程,但在實際生活中貫徹它也會遭到各種各樣的修正。當然,經濟規律本身是不可能被修正的,可被修正的,只是某些規律作用的結果。
  研究經濟規律群體,馬克思所采用的是大系統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把資本的功能與它的整個結構聯系起來。分析經濟規律群體,采用大系統的方法,這可以看作不同研究對象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的一個典型的例證。
                       (待續)
  
  
  
河南財經學院學報鄭州001-006F11理論經濟學孟氧19951995 作者:河南財經學院學報鄭州001-006F11理論經濟學孟氧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7:21

[新一篇] 社會哲學的視野與意義  ——關于當代中國哲學發展進路的一種思考

[舊一篇] 社會場論方法論(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