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4)太平天國起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7月19日 

一生勤政節儉的道光皇帝本想做一個名垂青史的明君,誰料天意弄人,不但明君沒做成,還首開國家被洋人踐踏,簽訂屈辱條約的先河。帶著這樣的郁悶,道光皇帝于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病死,繼任的是皇四子奕詝,是為清文宗,即咸豐皇帝。關于咸豐的繼位,我在過去“一生為奴:奕訢和奕詝的皇位之爭”中做過介紹,并且提到過咸豐是一個更郁悶的皇帝,在位11年,就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就在咸豐繼位的當年,即公元1851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

清道光末年,民眾造反的硝煙四起,尤以兩廣、湖南等省聲勢最大,這就給洪秀全和后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提供了“可以干一番大事”的環境。洪秀全是農民出身,本想通過科舉光宗耀祖、走上仕途,但復讀N次都沒考中,于是遷怒社會,成為“憤青”,且移情別戀的開始研究洋人的基督教,不但自己學,還到處“傳教”,收拢教眾。1843年,洪秀全和他的同學馮云山共同創立了“拜上帝會”,洪秀全自稱是耶和華的次子(長子是基督耶穌,負責西方;次子就是洪秀全,專管東方),借以蠱惑人心,大肆傳教并吸納教眾。

當時,天地會在廣西鬧得很厲害,清軍主力主要關注對天地會的清剿,這為洪秀全的行動提供了一定的掩護。1850年下半年,散落各地的教眾在洪秀全的命令下開始向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集中,這引起了廣西地方當局的注意,地方清軍開始了有組織的搜剿。到1850年底,清軍包圍了洪秀全和馮云山的駐地,楊秀清聞訊率眾馳援,救出二人;1851年,清軍進攻金田村,被洪秀全等打敗;借助兩場大勝,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義,國號“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爆發。

起事后,太平軍轉戰廣西各戰略要地,勢力和隊伍越來越大;剛繼位不久的咸豐皇帝也已下令清軍對其進行圍剿。1851年3月,洪秀全在東鄉稱“天王”;4月,清軍從湖南、四川調來援軍,對太平軍形成圍攻之勢,經過苦戰,太平軍終于在官村成功伏擊清軍,取得大捷,隨即水陸并進,于9月攻陷永安,這是太平天國起義后奪取的第一座州城。接著,太平軍一邊應對清軍的反攻,一邊整頓建制,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下詔分封五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當時,圍困永安的清軍越來越多,為避免被圍殲,也是為了取得更大的軍事成果,太平軍經過苦戰,于1852年4月從永安成功突圍。然后,太平軍因北攻桂林未遂,轉攻湖南,破興安,進全州。在路過全州時,南王馮云山被守城清軍炮火擊中,身受重傷,于是太平軍便向全州發起瘋狂進攻,最終攻占全州。由于各地增援的清軍已經快抵達全州,因此太平軍于6月撤出全州,沿湘江北進,期間遭到清軍阻擊,雙方各有傷亡,而南王馮云山也在此間因病情惡化而去世。

沿湘江北進的太平軍因遭遇了清軍的頑強抵抗,軍事上受挫,不得不放棄直取長沙的計劃,轉而攻取了道州,并在這里制定了所謂“道州決策”,確立了“北攻湘鄂,東取金陵”的戰略進攻方向。然后,太平軍開始加緊挺進長江流域,經過與沿途清軍的激烈戰斗,太平軍先克郴州,后又奔襲長沙。在突襲長沙的戰斗中,西王蕭朝貴中炮陣亡,但太平軍卻沒有攻克易守難攻的長沙城。隨后,洪秀全等放棄郴州,率大部隊增援長沙前線,但馳援長沙的清軍也越來越多,太平軍苦戰多次,均未得手,形勢日趨不利,便于1852年底撤圍北上。

由于守衛長沙的清軍沒能及時發現太平軍的撤圍,使得太平軍得以從容北上,不久攻陷兩湖咽喉要地岳州,繳得當年吳三桂造反時遺留下的大批火炮,改善了武器、增強了士氣,軍隊數量也已經達到10萬人以上。接著,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揮師武昌,先后占領了漢陽和漢口,最終于1853年1月攻占武昌,這也是金田起義以來太平軍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自太平軍進攻湖北,尤其是攻克武漢三鎮后,湖北及鄰省紛紛向朝廷告急,咸豐皇帝也是調遣全國的兵力前往圍剿。由于不清楚太平軍的進軍意圖,咸豐只能分兵防堵:一方面令當地清軍繼續追擊太平軍,一方面在河南集結從陜甘、直隸、山東、山西、吉林、黑龍江等省調來的清軍防堵太平軍北上,一方面又調蘇、皖、贛三省軍隊趕赴九江防堵太平軍沿江東下,同時從云貴調兵協防襄陽,還調川軍進至四川、湖北交界一帶防堵……

在太平軍方面,對于下一步的進軍方向也有爭論:有人主張建都武昌,“遣兵道襄樊”,北進中原;有人主張東取金陵,“踞為根本,徐圖進取”。爭執不下之時,東王楊秀清裝神弄鬼,假裝“天父降凡”上了自己的身,并命令各將領進軍金陵,這才結束了爭論。當時,河南方向的清軍比較強大,長江下游相對薄弱,而且太平軍此時已獲得大量戰船,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所以東取金陵應該是明智之舉。1853年2月,太平軍放棄武漢,號稱50萬(其實也就10萬多)大軍,船萬余艘,水陸并進,浩浩蕩蕩的順江東下,沿途攻城拔寨,占領了九江和安慶兩大戰略要沖,隊伍也迅速擴大,等到水陸大軍圍困金陵時,已經號稱百萬之眾了。

當時,向有“龍盤虎踞”之稱的金陵城的防衛相對要薄弱,太平軍水陸齊攻,迅速將其圍困,經過十多天的激戰和幾次反復,太平軍最終于1853年3月占領金陵全城。然后,天王洪秀全以兩江總督衙門為天王府,改金陵為天京,定為都城。

為拱衛天京,太平軍兩路發兵攻占鎮江和揚州等重鎮,既屏蔽了天京的東面和北面,又切斷了南北漕運。清廷方面,咸豐帝既担心太平軍東下蘇浙,斷其糧賦主要來源,又担心太平軍北上魯豫,進而威脅京畿重地,于是索性兩頭圍堵: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在揚州城外建立“江北大營”,在防御太平軍東進、北上的同時,伺機奪取金陵。從戰略上看,太平軍當時雖然聲勢浩大,但實際可用之兵并不多,而且只盤踞金陵一隅之地,根本就難以與控制全國大部人力、財力的清廷抗衡,仍然處于被圍剿的態勢。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7:34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3)第一次鴉片戰爭(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5)太平天國的北伐與西征(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